论杨二嫂人物形象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深刻地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塑造闰土这样辛苦麻木的农民形象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杨二嫂形象。作为一个次要人物,有关杨二嫂的笔墨并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用“辛苦恣睢”四个字来描绘再恰当不过,这样的形象深入脑海,使人难以忘怀。
  一、多角度分析杨二嫂
  (一)杨二嫂的语言
  《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侧面写出她的泼辣性格和在贾府的地位。杨二嫂的出场方式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还未看到真人,怪声便穿过耳膜先入为主,在脑海中形成了第一印象。杨二嫂的第一句话作者连用三个感叹号加强其语气,写出了“我”的吃惊,也表现其说话的突然,又突出了声音大、难听、怪异的特点,表现了杨二嫂言语轻率、无所顾忌。
  杨二嫂对“我”想不起来她是谁十分不满,说话的语气也变得尖酸刻薄,阴阳怪气,随后的话更是暗讽“我”地位高了之后瞧不起像她这样的平民。但是通过“我”的话可以知道“我”并没有发达,也是辛苦奔波的人,杨二嫂口中的贵人只是她的主观臆断,对于一个长时间在外闯荡的人产生的自然联想,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看到眼前返乡的新型知识分子,自然认为这样的人是阔的。可以看出杨二嫂对地位尊高的人是嫉妒的,也暗含着杨二嫂如今的境遇并不好,属于被瞧不起的那类人。
  接下来杨二嫂开始讨要东西,开头一句“我对你说”带着长辈对后辈的威严,以此增加自己的底气,使对方在语言攻势下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讨要东西,杨二嫂放低了姿态,态度也有所好转,恭维对方过得好。至于将木器形容为“破烂的”,这里做个猜测,第一,那些木器真的是破的,这样的东西杨二嫂还费尽心思地讨要,她的生活状况可见一斑;第二,那些木器并没有太破,杨二嫂这样说只是为了吹捧和拔高对方身份,让“阔了”的“我”可以送给她。这样一“严”一“慈”相结合,使自己更有可能得到物件,可见多年在社会底层的摸爬滚打,使杨二嫂掌握了一定的说话艺术。
  然而杨二嫂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于是接下来的话有着泄愤的意味。语气词“啊呀呀”和“啊呀啊呀”生动再现了一个算盘落空后磨牙切齿的小市民形象。“放了道台了”“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这些话表达了杨二嫂强烈的不满,虽然文中并未说明其真实性,只是说“我”无言以对,但是可以推测出这些话不是真的。首先,有句歇后语叫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我”的默不作声,并不是对杨二嫂的话表示默认,而是面对一个泼皮无赖的无可奈何,说再多也是浪费口舌。第二,“我”的言语透漏出我的境况并不好。第三,“道台”在当时已经不存在了,民国时期却还讲着清代的“道台”,由此可见封建思想荼毒之深,彰显其精神世界的愚昧与落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文中没有年轻时的杨二嫂的语言描写,但是从前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可以看出,年轻的杨二嫂必然能说会道,热情好客,不然生意不会如此红火。那么,老年的杨二嫂语言如此刻薄,现实生活中的压迫对人的扭曲改变由此可见。
  (二)杨二嫂的外貌
  杨二嫂被称为“豆腐西施”,年轻时的她一定美貌过人。可是,现在呈现在眼前的老年杨二嫂,已经找不到半点美丽的影子。杨二嫂的外貌给人的感觉就是“瘦削”,究其原因便是贫穷。而文中特意提及的“没有系裙”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中年妇女劳作等都要系裙,可是杨二嫂连裙都没有,恰恰说明了生活困窘。曾经买卖不错的杨二嫂也落得今天这步田地,说明社会“吃人”,摧残和剥削使她判若两人,令读者动容。
  (三)杨二嫂的行为
  小说中关于杨二嫂行为的描写有两处,一是正面描写,“我”亲眼看到的,二是侧面描写,从母亲的嘴里说出来的。
  第一次动作描写中的关键词“愤愤”表现的正是杨二嫂要东西不成之后的恼怒,“絮絮”是形容说话连续不断,势必要把不满发泄出来,而“慢慢”是因为杨二嫂要把那些难听的话让“我”和母亲听个清楚,让发泄对象听到讽刺挖苦不是比自己私下咒骂要更加解气。“顺便”则说明杨二嫂并没有事先打算拿走手套,她顺手拿走不过是发泄的延续,从语言转到了行为上,既让“我”感受到她的愤怒,又能让她自己得到一丝慰藉。
  第二次的“碗碟事件”在很大可能上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那十多个碗碟很有可能是杨二嫂埋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杨二嫂有作案动机,她不甘心上次铩羽而归,所以想找机会讨要物件。第二,杨二嫂有充分的作案条件,杨二嫂每日必到,那她对物品摆放的位置,人们搬东西忙活的时间以及闰土和“我们”的谈话肯定有所了解。第三,杨二嫂的表现太过反常,两次行为描写有着巨大的反差,一慢一快,一從容一慌张,飞快地跑掉是怕“我们”反悔不给她狗气杀,更是她怕自己的所作所为败露,所以赶紧逃离现场。另外,为什么杨二嫂不直接拿走那些碗碟,而是费尽心思拿走狗气杀呢?第一,十多个碗碟的目标太大,直接拿走难免不被人发现,埋到灰堆则有可行性,距离近,耗时短,行动方便。第二,碗碟的作用是用来吃饭,而用狗气杀来养鸡可以下蛋、孵化、卖钱,它对于杨二嫂更有用。所以,这是一场杨二嫂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从中不难发现,杨二嫂辛苦恣睢地活着,虽然有些地方可恨,但她也是可怜的人,斤斤计较都是为了生活,是被沉重的生活重担和令人艰难喘息的现实所逼迫。
  二、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与闰土相比,杨二嫂只是一个次要人物,通篇涉及杨二嫂的文字只有两处,然而杨二嫂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她在全文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一)与故乡相映衬
  “我”离乡二十余年,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故乡肯定不可能一成不变,或是越来越繁荣,或是越来越萧索,很遗憾“我”的故乡是后者。在船上,“我”远远望去便看到没有一丝活气的几个荒村,首先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股悲凉的气息迎面而来。此时“我”还尝试自我安慰,可是回乡之后遇到的两个重要的人使我从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中走了出来,一个是闰土,一个便是杨二嫂。闰土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本质并未变坏,但是受现实染缸的浸泡,已经辛苦麻木了。而杨二嫂则是反面的例子,从原本惨淡经营的小生产者转变成一个蝇营苟且的麻木妇人,这其中的改变恰恰映衬了故乡的改变,闰土和杨二嫂所代表的人与故乡相辅相成,传递出一个不得不令人接受的事实——故乡真的变了,不仅毫无进步,甚至每况愈下,杨二嫂悲剧性的变化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与闰土相映衬
  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为下文做了铺垫,即预示着闰土也不是曾经那个戴着银项圈的小英雄了。杨二嫂与闰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相似性,他们都是苦苦挣扎的下层人民,闰土从那个活泼的小男孩变得麻木,在现实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唯一不变的是他身上依旧有着忠厚老实等美好的品质,他虽然向生活低了头,但是他的改变是保守的变,退守自己的一方天地,以求生存。杨二嫂与闰土截然相反,虽然她也受现实所迫改变自我,但是她的变朝着与闰土相反的方向,她是激进的变,不择手段地牟取私利。所以,杨二嫂是对闰土形象的衬托,使闰土的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
  (三)人际关系的映衬
  文中的“我”感慨着人际关系的隔膜,主要有三段关系,“我”和闰土的隔膜、“我”和杨二嫂的隔膜、水生和宏儿没有隔膜。“我”和闰土小时候十分亲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物是人非,当闰土喊出那一声老爷时,这段关系的性质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独有偶,曾经那个抱过“我”的杨二嫂,如今变得唯利是图,尖酸刻薄,再无半点情分可言,杨二嫂只想在我的身上图利,“我们”中间同样存在着厚障壁。反观水生和宏儿,不正是年少的“我”和闰土,亲如兄弟,为何他们之间没有隔膜呢?因为他们还小,受封建思想影响小,还体会不到现实担子有多沉重。所以,这更加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和现实的残酷迫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
  三、结语
  鲁迅对于杨二嫂的塑造十分成功,彰显了文字功力,并寄予其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一个自私尖刻、辛苦恣睢的农村市镇中的破产小市民形象。虽然有关杨二嫂的笔墨并不多,但其在全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化了小说主题,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其他文献
张爱玲和林徽因同是属于站在时代巅峰的才女,两个同样优秀的人总是有太多让人仰慕和比较的地方。两个耀眼的人在爱情方面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总是让人忍不住去比较。张爱玲像一朵娇艳的红玫瑰,爱得热情似火,为了胡兰成甚至不顾一切为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林徽因却爱得异常冷静,像一朵洁白的白玫瑰,十分理性,爱得冷静,掌握了幸福的密码,安静从容地度过幸福的人生,令人羡慕。两个人拥有不同的爱情观,对幸福的不同把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其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文化产业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动漫人才的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被世界各国所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文化产业在我国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民群众
期刊
李贺短促的一生处于种种矛盾之中,其中有浪漫理想与困顿现实的矛盾,热爱生命与死亡焦虑的矛盾,风流自诩与青春早衰的矛盾……极度的矛盾与焦虑心理使他的诗歌中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唐代诗歌群星灿烂,李贺是其中一颗过早陨落的天才之星。他承受着理想与疾病的双重负荷,他的诗里找不到一般文人共有的闲愁情致,而是充满了生命的焦灼。李贺虽然不满困厄的现实,努力抗争,却又最终绝望,其中充满矛盾、挣扎,这些矛盾冲突激
期刊
李煜词主要以南唐亡国为界,前期表达南唐华贵富丽的宫廷生活,后期抒发亡国之悲与离愁别绪。李煜思想情感的变化及词作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其经历密不可分。李煜之词,词藻清丽,朗朗上口,语言真切通俗,韵意十足,做到了词显情深,言简意丰,自成一派。  一、春花秋月,纵情声色  (一)帝王家的词臣  公元937年,李知诰建立南唐,将南唐治理成江南强国。后由李景通继承,他将时间、精力、财力运用在玩乐与诗词歌赋
期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纂的“虹影·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丛书收录的《凌叔华小说花之寺》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凌叔华小说主题变化的形成。从早期聚焦于闺阁中女性的情感波澜到关注时代女性的命运,最后的聚焦点落脚于儿童题材创造。凌叔华展示了五四时期女性独特的女性世界。其中既有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揭示,又有通过儿童视角来观察女性的生存状态。这也正是凌叔华不同于同时期女作家最独特的写作价值。  20世纪末,由柯灵主编,上海古籍
期刊
格非曾直言直到30岁才开始逐渐推崇传统小说。而《江南三部曲》就是他中国化写作的一个重要例证。古典性是一种古典感觉、古典意味,是感性的可以被感知到的氛围与情感。在“江南三部曲”中,人们可以时刻感受到这种感觉。本文就以《江南三部曲》为中心,从意象选用方面论证其古典性,证明格非向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借鉴与继承。  一、幻梦中的桃花源  中国的意象历史源远流长,“意”是主观想要表达的情感,“象”是具体客观的
期刊
有多少机遇是被缘分抓住的,有多少激情是被缘分点燃的,有多少青春是被缘分绚烂的。9月,飘荡着芬芳,瓜果纷纷吐香。9月,成熟与丰收并存,热情与恬淡同在。新时代新一代的青春少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缘聚于美丽而温馨的云师大。青春正当时,未来有可期。我们将在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奋力学习,我们将在这所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梦工厂扬帆远航,乘风破浪去寻觅人生的“象牙塔”,追逐人生理想,实现
期刊
受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以男性为主体,女性文学长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薄弱之处。但近百年,文学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女性文学深入到人文领域,基于对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分析两性创作的独特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并对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以及探讨,对内容进行了全面反思,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对古代文学进行性别研究主要基于近百年,人们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
期刊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对“道”与“德”的基本观点,“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原理或起因,“德”就是做事的基本原则。老子分别阐述了宇宙万物起源、动静转化循环往复、清静无为等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世界起源、处世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中。笔者将结合老子的分类简要分析以上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自然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引入了“道”的概念,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
期刊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草 海  记忆是支离破碎的,仿佛草海边的碎砖烂瓦,难以恢复一面完整的墙。几十年前的往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