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进入一个新阶段。教材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在迅速向前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出版教材质量不高,内容与形式不能体现高职特色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中心又是教材的改革。所以,进行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职业技能训练教材研究和开发,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检验便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
一、高职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开发与研究的背景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实践证明,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职业能力,就必须使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高就业的高质量以及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一直沿用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自身的缺点越来越凸显。它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科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科学系统性,内容面面俱到,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
2.学科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模式下要求学生单独学习,基本上只重结果(成绩),因此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有限。用人单位常常要求员工一到位就能顶岗,往往是要求班组化的工作,如在流水线工作的工人就是如此,要求有很强的责任心、协作能力,而这一点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
3.学科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方法能力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较大差距。学科模式下,由于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主要是靠老师传授,缺乏方法能力,这与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人们知识更新的要求很不相符。
二、 高职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认识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开发的重要性
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这些教学,但是能与这些教学相结合、相配合的职业技能训练教材比较少,成规模体系的就更少了。因此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教材内容要源于企业,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
目前高职院校推行的是“双证书”教育,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而职业资格证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因此教材内容的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企业,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对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然后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要学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由国家来制定,是根据岗位来制定客观公正、标准统一、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
(三) 企业人员要吸收进编写组
教材的开发队伍要从单一学校老师团队向学校老师和行业专家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团队转变,把一线工作人员所反映的在生产、服务、建设个管理岗位上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编写到高职的教材中,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学人员的教授,又便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比较容易地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
(四) 以岗位需求的模块来编写教材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模块来组织编写材料。每个模块要明确“学习目的”、工作的程序和“工作的目标”,并且设置出真实的现场,把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完全融合到一起。
三、 教材设计理念
(一)教材编写主体
“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的编写主体既要有学院的教师又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教师熟悉教学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人员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规定,由这两类主体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在教材编制形式上保证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当然要形成高质量、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精品,还必须有其他主体参与,以保证在管理层面做到在编写主体的角色扮演、任务分工上的科学合理、协调到位。即学院二级管理部门应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内部指定或委托一个主持人,由该主持人负责教材编写前的培训活动组织、教材编写计划的制定、职责的分工、督导、协调与定期碰头交流会议的组织与安排乃至后期教材评价的组织工作。
(二) 编写内容筛选
教材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在层次和水平上,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展现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技能、新工艺流程、新规范及新趋势等,与时代保持同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同行。
其次,在内容的广度上,正确处理教育适应性和超前性的关系。一方面教材内容要根据职业要求和就业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门技术、技能;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介绍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将教材视为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一种文本媒体,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最后,在内容的设置上,不能仅仅侧重学生基础理论介绍和基本技能过程展示,也要增加能够反映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以及行业道德或案例,或者能够反映科学技术美感的具有震慑力的相关图片。
(三) 教材编写结构
教材结构的设计,是教材编写主体对选择的教学内容深思熟虑安排的结果。通常情况下,教材结构的设计体例是与教材编写的主要意图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整个生产工序,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工作流程衔接,选择项目式的内容安排;如果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概念性的处理与安排。所以,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明确自己的编写意图,并将其付诸于编写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 教材与教法
杜威在其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指出:方法与教材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教学方法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落实,教材编写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学方法的预先规划和设计。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一些倾向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必然在教材形式上要求能够体现直观应用效果,即学生可以根据教材资源的指引,在实验(训)室内,自己作出尝试性的技能摸索与探讨,而教师的角色也会由传授者向指导者转型。
当然,“教无定法”,特定教学方法不可能完全束缚教材编写结构和体例,高职院校的教材也不是约束教师教学的教科书,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总会灵活地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重新解读教材,适当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因此,对教材编写人员来说,编教材不等于编教科书,应理解“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文本资源之一”的道理。
四、结束语
本文从设计理念和教材结构、体例、内容等方面论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检验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朱晓东.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
[2]李彩虹,米志鹃,马贵民.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08).
[3]陈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
[4]宋晓黎,陈伊菲.浅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2011(14).
一、高职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开发与研究的背景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实践证明,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职业能力,就必须使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高就业的高质量以及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一直沿用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自身的缺点越来越凸显。它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科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科学系统性,内容面面俱到,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
2.学科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学科课程模式下要求学生单独学习,基本上只重结果(成绩),因此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社会能力与实践能力有限。用人单位常常要求员工一到位就能顶岗,往往是要求班组化的工作,如在流水线工作的工人就是如此,要求有很强的责任心、协作能力,而这一点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
3.学科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方法能力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较大差距。学科模式下,由于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主要是靠老师传授,缺乏方法能力,这与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人们知识更新的要求很不相符。
二、 高职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认识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开发的重要性
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这些教学,但是能与这些教学相结合、相配合的职业技能训练教材比较少,成规模体系的就更少了。因此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教材内容要源于企业,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
目前高职院校推行的是“双证书”教育,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而职业资格证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因此教材内容的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企业,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对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然后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要学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由国家来制定,是根据岗位来制定客观公正、标准统一、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
(三) 企业人员要吸收进编写组
教材的开发队伍要从单一学校老师团队向学校老师和行业专家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团队转变,把一线工作人员所反映的在生产、服务、建设个管理岗位上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编写到高职的教材中,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学人员的教授,又便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比较容易地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
(四) 以岗位需求的模块来编写教材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模块来组织编写材料。每个模块要明确“学习目的”、工作的程序和“工作的目标”,并且设置出真实的现场,把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完全融合到一起。
三、 教材设计理念
(一)教材编写主体
“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的编写主体既要有学院的教师又要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教师熟悉教学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人员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规定,由这两类主体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在教材编制形式上保证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当然要形成高质量、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精品,还必须有其他主体参与,以保证在管理层面做到在编写主体的角色扮演、任务分工上的科学合理、协调到位。即学院二级管理部门应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内部指定或委托一个主持人,由该主持人负责教材编写前的培训活动组织、教材编写计划的制定、职责的分工、督导、协调与定期碰头交流会议的组织与安排乃至后期教材评价的组织工作。
(二) 编写内容筛选
教材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在层次和水平上,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展现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技能、新工艺流程、新规范及新趋势等,与时代保持同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同行。
其次,在内容的广度上,正确处理教育适应性和超前性的关系。一方面教材内容要根据职业要求和就业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门技术、技能;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介绍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将教材视为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一种文本媒体,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最后,在内容的设置上,不能仅仅侧重学生基础理论介绍和基本技能过程展示,也要增加能够反映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以及行业道德或案例,或者能够反映科学技术美感的具有震慑力的相关图片。
(三) 教材编写结构
教材结构的设计,是教材编写主体对选择的教学内容深思熟虑安排的结果。通常情况下,教材结构的设计体例是与教材编写的主要意图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整个生产工序,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工作流程衔接,选择项目式的内容安排;如果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概念性的处理与安排。所以,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明确自己的编写意图,并将其付诸于编写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 教材与教法
杜威在其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指出:方法与教材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教学方法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落实,教材编写不可能完全脱离教学方法的预先规划和设计。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一些倾向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必然在教材形式上要求能够体现直观应用效果,即学生可以根据教材资源的指引,在实验(训)室内,自己作出尝试性的技能摸索与探讨,而教师的角色也会由传授者向指导者转型。
当然,“教无定法”,特定教学方法不可能完全束缚教材编写结构和体例,高职院校的教材也不是约束教师教学的教科书,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总会灵活地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重新解读教材,适当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因此,对教材编写人员来说,编教材不等于编教科书,应理解“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文本资源之一”的道理。
四、结束语
本文从设计理念和教材结构、体例、内容等方面论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训练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检验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朱晓东.高职院校实训项目开发与教材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
[2]李彩虹,米志鹃,马贵民.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08).
[3]陈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
[4]宋晓黎,陈伊菲.浅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