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政治教学;乡土材料;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61—01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生活性,自主性,情感性”的教学,而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步骤呈现教学材料,以实现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则应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政治课教师习惯于对教学材料的“细嚼”,缺乏对鲜活、原生态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呈现,加之课本中所引用的材料很多都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和生活性,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限制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政治课课堂实效,笔者通过尝试认为,教师加强对乡土材料的整理和运用,可以使政治课教学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使政治课教学平添生机。那么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利用乡土材料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发掘乡土材料中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功能,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活气息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育人,但由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把乡土材料加以筛选并引入课堂教学,发挥出其生动形象的优势,实现理论与乡土材料相结合,就会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理论也会更加具有说服力,育人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如我在讲“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时,就引用了“凉州白塔寺是西藏纳入中国历史版图的历史见证”这一乡土材料,并组织部分学生游览白塔寺,参观历史遗物,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团结意识,也使他们进一步认清了“藏独”分裂分子的本质。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运用枯燥无味的说教,或是用远离学生生活,不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对教材理论进行分析讲解,政治课的育人效果只会被弱化。
二、运用好乡土材料的亲切性、接近性等功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善于不断变化并实现教学中相关材料内容的呈现形式,则会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其产生心理共鸣。纵观现有政治课教材对有关原理、观点的阐述时,大多是从全局性和典型性出发,很少能考虑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也使得政治课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更好地反映现实问题。在教学中,为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在处理课本材料的同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乡土材料,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和观点,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在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强调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时,我引用了武威市黄羊食品工业城发展的事例,从而说明当地新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逐步走向产业化,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相关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不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我所使用的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带有乡土气息,学生更易心领神会,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引发的家乡变化,同时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好乡土材料的精加工,使之更好地为政治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当前人们对材料的处理呈现出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同步性等特点,这也为政治教学中乡土材料的加工处理提供了便利。在对乡土材料的加工处理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自身要利用好这一新兴技术,而且要发挥和利用好学生在乡土材料采集中的地缘优势。教师应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主动关注和搜集那些能反映时代特点并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如教师把收集到的本地的人文景观、民俗等原生态的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并结合采访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办摄影展等。而对于学生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总之,乡土材料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它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并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61—01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生活性,自主性,情感性”的教学,而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步骤呈现教学材料,以实现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则应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政治课教师习惯于对教学材料的“细嚼”,缺乏对鲜活、原生态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呈现,加之课本中所引用的材料很多都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和生活性,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限制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政治课课堂实效,笔者通过尝试认为,教师加强对乡土材料的整理和运用,可以使政治课教学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使政治课教学平添生机。那么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利用乡土材料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发掘乡土材料中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功能,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活气息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育人,但由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把乡土材料加以筛选并引入课堂教学,发挥出其生动形象的优势,实现理论与乡土材料相结合,就会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理论也会更加具有说服力,育人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如我在讲“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时,就引用了“凉州白塔寺是西藏纳入中国历史版图的历史见证”这一乡土材料,并组织部分学生游览白塔寺,参观历史遗物,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团结意识,也使他们进一步认清了“藏独”分裂分子的本质。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运用枯燥无味的说教,或是用远离学生生活,不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对教材理论进行分析讲解,政治课的育人效果只会被弱化。
二、运用好乡土材料的亲切性、接近性等功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善于不断变化并实现教学中相关材料内容的呈现形式,则会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其产生心理共鸣。纵观现有政治课教材对有关原理、观点的阐述时,大多是从全局性和典型性出发,很少能考虑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也使得政治课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更好地反映现实问题。在教学中,为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在处理课本材料的同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乡土材料,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和观点,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如在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强调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时,我引用了武威市黄羊食品工业城发展的事例,从而说明当地新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逐步走向产业化,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相关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不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还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我所使用的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带有乡土气息,学生更易心领神会,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引发的家乡变化,同时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好乡土材料的精加工,使之更好地为政治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当前人们对材料的处理呈现出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同步性等特点,这也为政治教学中乡土材料的加工处理提供了便利。在对乡土材料的加工处理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自身要利用好这一新兴技术,而且要发挥和利用好学生在乡土材料采集中的地缘优势。教师应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主动关注和搜集那些能反映时代特点并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如教师把收集到的本地的人文景观、民俗等原生态的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并结合采访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办摄影展等。而对于学生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总之,乡土材料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它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并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