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旅游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扮演着打造乡愁的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挖掘盐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村底蕴,突出小城镇独具特色的产业功能,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市旅游业的区域化发展,培育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关键词】: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产业
中共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体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特色小镇的培育应朝着“五大要求”着力,分别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盐城市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高起點规划、高水平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一、创新思维提高认识,以“旅游+”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乡村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城镇化发展的进步。乡村旅游促进城镇化发展,不仅可以避免“摊大饼”、“逼农进城”、“以城吞乡”的发展误区,更可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地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协调推进现代城市功能集聚提升和向农村延伸。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生活质量和田园风光滋养。把广大农村打造成珍珠和玛瑙,依托交通,让乡村旅游像项链一样把散落在田间的珍珠和玛瑙串起来,形成网络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既让乡间的田园风光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保留,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又让市民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让城乡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生活品质,记得住“乡愁”。在盐城,东台甘港的村史基地、大丰同心、恒北的新农村建设、盐都三官的民宿群等,均是这样的实践范例,盐都区还因此被命名为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这种类型的城镇化发展品质更高、效率更优,老百姓的获得感更为强烈。
城镇化发展也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更多配套条件。城镇作为人类各类行为和活动最密集的场所,城镇化发展本身就包含着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双重服务的职能。也就是说,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应同时考虑包括城镇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双重诉求,仅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功能,而不考虑游客的旅游需求,或者过渡放大对外地游客的服务功能,而不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打造,都不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方向。作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产品需求的共同来源地,城镇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供给职能被进一步放大,供需关系更为突出,效用也被强化。而随着城镇居民返璞归真的心理需要,乡村旅游需求会逐步扩大,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作为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各种资源和资本,也必然会向这些领域和方向倾斜。在盐城,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有了更为厚实的土壤和空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目前形成了标准化的乡村酒店模式、趣味化的休闲聚落模式、主题化的文化民宿模式、创意化的特色村落模式等5大发展模式,以及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集群化发展格局,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发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二、优选重点塑造特色,科学规划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要优选目标,在选择标准上,旅游特色小镇应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项目组合概念,是“产、镇、人”三位一体的新型空间。进入重点建设的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应具有较好的建设和发展潜力。应具备以下条件:镇政府所在地或以自然形成的居民集聚区,有一定规模的原住民,具备工作、学习、文化、生活等必备要素,具有完善的社会基层组织和正常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态;建筑形态完整,具有良好的小镇风貌,具有盐城特色、历史记忆、产业特色;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某些特定产业上,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小镇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当地政府和居民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
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要注重融合,应注重融合产业、文化与旅游功能,整合小镇风貌、产业特色、人居环境、旅游要素等资源,形成居民、社区、产业、旅游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小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并融发展,应注重发挥乡村旅游在城镇化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在规划布局中要首先考虑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发展协调共进的关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预留空间,进一步厚植土壤、发挥效力。要注重城镇特色文化挖掘,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对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重点打造,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鲜明的产业定位,促进产业融合和环境要素打造,突出旅游要素配置;坚持政府和企业联动,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体规划建设;坚持抓好空间布局,突出个性,彰显特色;坚持围绕产业做好项目组合,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平衡和谐,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功能完备。首批建成的旅游特色小镇中,以其它产业特色为主导、旅游要素充分植入的特色小镇,应达到3A级以上景区水平。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充分植入的特色小镇,要达到4A级以上景区水平。
三、明确目标完善配套,高起点建设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一是明确建设目标。要高标准、高起点,注重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各地各部门积极参与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坚持特色化发展路径,通过建设一批代表性的特色小镇和民宿,有效带动我市乡镇全域旅游的深度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要格局科学,布局合理,既体现当地特色,又具有时尚元素。避免城市化建设倾向,注重小镇街区建设,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注重小镇的镇际线控制,注重街面材料的使用,注重店面的艺术化处理。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对乡村原有生活形态的保护和挖掘,保持小镇的原真性、舒适化、生活化。要突出小镇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主打产业,并将旅游的要素充分融入产业之中,较好地实现一、二产向三产的紧密衔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在工作目标上,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来推进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首批重点全面建设盐都区大纵湖小镇等10-15个旅游特色小镇和30个左右民宿点。在实施步骤上,结合我市和各地十三五城乡发展规划,确定旅游特色小镇和民宿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确定创建单位,对首批拟建设的旅游特色小镇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要求,完成各项硬件和软件建设,建成功能齐全的特色旅游小镇,并在完善提升的基础上,做好总结推广,推动整个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二是实行资金倾斜。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是各地建设风情小镇和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共同作法。盐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投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政策配套上,要充分“放水养鱼”,按照经营城市理念,对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项目,给予地价优惠,并完善配套,拉动旅游快速升温。要采取政府搭台,民间资本唱戏,先后争取各级政府和民间资本,用于景区开发、酒店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县、镇、村多级共同投入、政策资金、市场主体投资”多层次投入模式,解决资金投入难题。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项目资金,用于乡村环境整治。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功能设置上既要满足游客要求,更要充分满足当地人的要求,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小型文化体系、健身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生态公园、特色街道和慢性交通三层空间网络叠加交织。完成垃圾、污水处理,完善排水系统。路面处理符合小镇特色要求。电线下地,或杆线整齐美观。标牌标识防止雷同化、低端化现象。建有小型游客接待和咨询中心,小镇实现主要区域WiFi全覆盖。要充分挖掘小镇特色文化,充分彰显历史底蕴和当地民俗文化。充分保护当地的生产、生活性遗产,并得到活态化呈现。围绕当地文化,培育有居民参与的乡村文化节事活动,以节庆串联日常生活,形成小镇艺术生活系统,并形成品牌。要丰富小镇休闲商业形态。发展乡村咖啡屋、休闲茶吧、面包坊、啤酒屋、乡村书屋、乡村剧场、乡村美食、乡村商品、乡村民俗体验、乡村养生、乡村写生、乡村DIY工坊等业态。发展外部环境优美、具有较好的度假住宿产品,包括客栈、民宿,提供品质化、精致化、乡村化的游、食、宿、购等条件,卫生条件良好,安全措施落实,管理服务水平良好,做到宜人、宜居、宜游。
四、加强领导统筹组织,合力推进旅游风情小镇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县区人民政府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高度重视以乡村民宿为带动的乡村旅游区建设,加强指导,积极推进。要认真指导做好小镇规划,尊重自然格局,尊重村镇历史格局,尊重本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尊重游客和当地村民文化需求,“一镇一特”,形成高水平、高起点的小镇规划。市发改、住建、农业、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各特色小镇和民宿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分工,主动对接,协同推进。
二是切实提高建设水平。旅游特色小镇和民宿是更高起点、更加综合的旅游产品形态,必须在内涵发展上很下功夫。建设不要贪大求全,要充分彰显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等。重视生活社区功能和小镇文化的培育,规划建设小镇客厅和特色街区,打造人文旅游目的地。以小镇的产业特点为创新点,深入挖掘其产业内涵与外延,使之与旅游、社区文化、休闲、度假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优势产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接待服务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营造“产、镇、人”三位一体的新型空间。规范引导乡村民宿和客栈等乡村度假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食宿条件,通过补贴家庭旅馆、补助特色餐饮等方式,营造小镇和民宿的度假休闲氛围。注重建设形态的“精、美、趣、闲、特”,努力形成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小镇风貌和民宿环境。
三是广泛筹集资金,确保建设速度和质量。综合运用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扶贫、避灾搬迁、河流综合治理、卫生、环保、道路建设等相关政策,整合部门有关资金项目,集中捆绑使用各类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好资金的集中和放大效应。加大对特色小镇的倾斜和支持,在小镇规划空间范围内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部返回、后2年返回一半給当地财政。要与科研机构、大学、大公司合作,筹集资金,合力打造。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支持有条件的小镇积极探索利用民间资本、商业贷款加快发展。民宿建设要更多地吸纳民间资金投入,政府主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创新特色小镇运营方式,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建立由多方参股的发展基金,扶持重点产业,引进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创新建设方式,采用PPP、众筹等方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加大对乡村环境、绿化景观、居民居所、公共场所、旅游服务点的优化与提升,打造成为卫生环境净化、乡村建筑美化、道路沿线绿化、乡村夜景亮化的高标准全域旅游环境。要加大特色小镇和民宿之间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完善标牌标识系统,完善停车场和智慧旅游终统,推进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落实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指标。加大土地流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参与旅游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在小镇获取建房用地,按照规划要求建设独具风格的小镇住宅和经营门面。
五是搭建“众创空间”平服平台。吸引城市创业团队到小镇从事与文化、商业、旅游业等相关的经营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园丁”般的优质服务,让有志向的创业青年向这里集聚。要打破条条框框,以作品论英雄,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各类政策,引进创新人才。吸引城市外来人口,调节人口素质比例。建立低门槛落户、进镇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激励制度,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发现并保护当地活态文化传承人,可以低价或免费提供经营场所,让他们展示制作过程,销售相关产品,实现城乡人才的携手合作,城乡生活的高度融合。
六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从比较注重物质形态的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按照城市社区的模式,管理镇(街)区农民安置小区,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小镇管理水平。要通过培训,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操守。通过培训、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水平。鼓励大专院校建立相关专业实践基地,增强外来文化的融入度。要订立《居民文明公约》,并严格实施,做到共同遵守。小镇商业点和民宿点都要制订《守法经营公约》,营造“和气生财”的良好氛围,培育持续发展、文明发展的软实力。
七是切实做好项目考核。完善建设项目联合评估和备案制度。按照工作进度,加强对旅游特色小镇和民宿建设的跟踪督查力度,确保进度和质量。按照标准认真抓好项目考核,对完全达标的旅游特色小镇,正式授予“盐城市特色旅游风情小镇”称号,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相关称号,市政府将予以重奖。对评为优秀的旅游民宿点,市政府将加大宣传力度,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为此,支持小镇产业、文化与旅游功能相融合,推动小镇风貌、产业特色、人居环境、旅游要素等资源有效整合,推动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和旅游民宿深度发展也将是盐城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打造东台安丰古镇等15个省、市级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和100个精品民宿。这些项目的打造,不仅能使游客们在盐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里下河田园风光和生活,更能助推盐城的许多村落步入生态经济循环佳境,更好的融合产业特色,拓展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扬,江雄标.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J].新东方.2017(10).
[2]张曼,徐佑.基于“互联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10).
[3]李薇薇.基于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特色小镇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9).
【关键词】: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产业
中共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体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特色小镇的培育应朝着“五大要求”着力,分别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盐城市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高起點规划、高水平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一、创新思维提高认识,以“旅游+”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乡村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城镇化发展的进步。乡村旅游促进城镇化发展,不仅可以避免“摊大饼”、“逼农进城”、“以城吞乡”的发展误区,更可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地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协调推进现代城市功能集聚提升和向农村延伸。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生活质量和田园风光滋养。把广大农村打造成珍珠和玛瑙,依托交通,让乡村旅游像项链一样把散落在田间的珍珠和玛瑙串起来,形成网络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既让乡间的田园风光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保留,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又让市民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让城乡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生活品质,记得住“乡愁”。在盐城,东台甘港的村史基地、大丰同心、恒北的新农村建设、盐都三官的民宿群等,均是这样的实践范例,盐都区还因此被命名为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这种类型的城镇化发展品质更高、效率更优,老百姓的获得感更为强烈。
城镇化发展也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更多配套条件。城镇作为人类各类行为和活动最密集的场所,城镇化发展本身就包含着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双重服务的职能。也就是说,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应同时考虑包括城镇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双重诉求,仅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功能,而不考虑游客的旅游需求,或者过渡放大对外地游客的服务功能,而不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打造,都不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方向。作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产品需求的共同来源地,城镇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供给职能被进一步放大,供需关系更为突出,效用也被强化。而随着城镇居民返璞归真的心理需要,乡村旅游需求会逐步扩大,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作为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各种资源和资本,也必然会向这些领域和方向倾斜。在盐城,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有了更为厚实的土壤和空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目前形成了标准化的乡村酒店模式、趣味化的休闲聚落模式、主题化的文化民宿模式、创意化的特色村落模式等5大发展模式,以及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集群化发展格局,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发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二、优选重点塑造特色,科学规划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要优选目标,在选择标准上,旅游特色小镇应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项目组合概念,是“产、镇、人”三位一体的新型空间。进入重点建设的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应具有较好的建设和发展潜力。应具备以下条件:镇政府所在地或以自然形成的居民集聚区,有一定规模的原住民,具备工作、学习、文化、生活等必备要素,具有完善的社会基层组织和正常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态;建筑形态完整,具有良好的小镇风貌,具有盐城特色、历史记忆、产业特色;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某些特定产业上,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小镇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当地政府和居民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
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要注重融合,应注重融合产业、文化与旅游功能,整合小镇风貌、产业特色、人居环境、旅游要素等资源,形成居民、社区、产业、旅游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小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并融发展,应注重发挥乡村旅游在城镇化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在规划布局中要首先考虑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发展协调共进的关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预留空间,进一步厚植土壤、发挥效力。要注重城镇特色文化挖掘,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对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重点打造,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鲜明的产业定位,促进产业融合和环境要素打造,突出旅游要素配置;坚持政府和企业联动,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体规划建设;坚持抓好空间布局,突出个性,彰显特色;坚持围绕产业做好项目组合,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平衡和谐,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功能完备。首批建成的旅游特色小镇中,以其它产业特色为主导、旅游要素充分植入的特色小镇,应达到3A级以上景区水平。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充分植入的特色小镇,要达到4A级以上景区水平。
三、明确目标完善配套,高起点建设特色旅游风情小镇
一是明确建设目标。要高标准、高起点,注重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各地各部门积极参与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坚持特色化发展路径,通过建设一批代表性的特色小镇和民宿,有效带动我市乡镇全域旅游的深度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要格局科学,布局合理,既体现当地特色,又具有时尚元素。避免城市化建设倾向,注重小镇街区建设,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注重小镇的镇际线控制,注重街面材料的使用,注重店面的艺术化处理。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对乡村原有生活形态的保护和挖掘,保持小镇的原真性、舒适化、生活化。要突出小镇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主打产业,并将旅游的要素充分融入产业之中,较好地实现一、二产向三产的紧密衔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在工作目标上,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来推进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首批重点全面建设盐都区大纵湖小镇等10-15个旅游特色小镇和30个左右民宿点。在实施步骤上,结合我市和各地十三五城乡发展规划,确定旅游特色小镇和民宿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确定创建单位,对首批拟建设的旅游特色小镇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要求,完成各项硬件和软件建设,建成功能齐全的特色旅游小镇,并在完善提升的基础上,做好总结推广,推动整个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二是实行资金倾斜。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是各地建设风情小镇和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共同作法。盐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投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政策配套上,要充分“放水养鱼”,按照经营城市理念,对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项目,给予地价优惠,并完善配套,拉动旅游快速升温。要采取政府搭台,民间资本唱戏,先后争取各级政府和民间资本,用于景区开发、酒店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县、镇、村多级共同投入、政策资金、市场主体投资”多层次投入模式,解决资金投入难题。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项目资金,用于乡村环境整治。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功能设置上既要满足游客要求,更要充分满足当地人的要求,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小型文化体系、健身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生态公园、特色街道和慢性交通三层空间网络叠加交织。完成垃圾、污水处理,完善排水系统。路面处理符合小镇特色要求。电线下地,或杆线整齐美观。标牌标识防止雷同化、低端化现象。建有小型游客接待和咨询中心,小镇实现主要区域WiFi全覆盖。要充分挖掘小镇特色文化,充分彰显历史底蕴和当地民俗文化。充分保护当地的生产、生活性遗产,并得到活态化呈现。围绕当地文化,培育有居民参与的乡村文化节事活动,以节庆串联日常生活,形成小镇艺术生活系统,并形成品牌。要丰富小镇休闲商业形态。发展乡村咖啡屋、休闲茶吧、面包坊、啤酒屋、乡村书屋、乡村剧场、乡村美食、乡村商品、乡村民俗体验、乡村养生、乡村写生、乡村DIY工坊等业态。发展外部环境优美、具有较好的度假住宿产品,包括客栈、民宿,提供品质化、精致化、乡村化的游、食、宿、购等条件,卫生条件良好,安全措施落实,管理服务水平良好,做到宜人、宜居、宜游。
四、加强领导统筹组织,合力推进旅游风情小镇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县区人民政府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特色风情小镇建设,高度重视以乡村民宿为带动的乡村旅游区建设,加强指导,积极推进。要认真指导做好小镇规划,尊重自然格局,尊重村镇历史格局,尊重本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尊重游客和当地村民文化需求,“一镇一特”,形成高水平、高起点的小镇规划。市发改、住建、农业、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各特色小镇和民宿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分工,主动对接,协同推进。
二是切实提高建设水平。旅游特色小镇和民宿是更高起点、更加综合的旅游产品形态,必须在内涵发展上很下功夫。建设不要贪大求全,要充分彰显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等。重视生活社区功能和小镇文化的培育,规划建设小镇客厅和特色街区,打造人文旅游目的地。以小镇的产业特点为创新点,深入挖掘其产业内涵与外延,使之与旅游、社区文化、休闲、度假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优势产品。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接待服务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营造“产、镇、人”三位一体的新型空间。规范引导乡村民宿和客栈等乡村度假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食宿条件,通过补贴家庭旅馆、补助特色餐饮等方式,营造小镇和民宿的度假休闲氛围。注重建设形态的“精、美、趣、闲、特”,努力形成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小镇风貌和民宿环境。
三是广泛筹集资金,确保建设速度和质量。综合运用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扶贫、避灾搬迁、河流综合治理、卫生、环保、道路建设等相关政策,整合部门有关资金项目,集中捆绑使用各类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好资金的集中和放大效应。加大对特色小镇的倾斜和支持,在小镇规划空间范围内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部返回、后2年返回一半給当地财政。要与科研机构、大学、大公司合作,筹集资金,合力打造。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支持有条件的小镇积极探索利用民间资本、商业贷款加快发展。民宿建设要更多地吸纳民间资金投入,政府主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创新特色小镇运营方式,创新招商方式,探索建立由多方参股的发展基金,扶持重点产业,引进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创新建设方式,采用PPP、众筹等方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加大对乡村环境、绿化景观、居民居所、公共场所、旅游服务点的优化与提升,打造成为卫生环境净化、乡村建筑美化、道路沿线绿化、乡村夜景亮化的高标准全域旅游环境。要加大特色小镇和民宿之间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完善标牌标识系统,完善停车场和智慧旅游终统,推进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相关县区人民政府要落实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指标。加大土地流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参与旅游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在小镇获取建房用地,按照规划要求建设独具风格的小镇住宅和经营门面。
五是搭建“众创空间”平服平台。吸引城市创业团队到小镇从事与文化、商业、旅游业等相关的经营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园丁”般的优质服务,让有志向的创业青年向这里集聚。要打破条条框框,以作品论英雄,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各类政策,引进创新人才。吸引城市外来人口,调节人口素质比例。建立低门槛落户、进镇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激励制度,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发现并保护当地活态文化传承人,可以低价或免费提供经营场所,让他们展示制作过程,销售相关产品,实现城乡人才的携手合作,城乡生活的高度融合。
六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从比较注重物质形态的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按照城市社区的模式,管理镇(街)区农民安置小区,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小镇管理水平。要通过培训,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操守。通过培训、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水平。鼓励大专院校建立相关专业实践基地,增强外来文化的融入度。要订立《居民文明公约》,并严格实施,做到共同遵守。小镇商业点和民宿点都要制订《守法经营公约》,营造“和气生财”的良好氛围,培育持续发展、文明发展的软实力。
七是切实做好项目考核。完善建设项目联合评估和备案制度。按照工作进度,加强对旅游特色小镇和民宿建设的跟踪督查力度,确保进度和质量。按照标准认真抓好项目考核,对完全达标的旅游特色小镇,正式授予“盐城市特色旅游风情小镇”称号,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相关称号,市政府将予以重奖。对评为优秀的旅游民宿点,市政府将加大宣传力度,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为此,支持小镇产业、文化与旅游功能相融合,推动小镇风貌、产业特色、人居环境、旅游要素等资源有效整合,推动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和旅游民宿深度发展也将是盐城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打造东台安丰古镇等15个省、市级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和100个精品民宿。这些项目的打造,不仅能使游客们在盐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里下河田园风光和生活,更能助推盐城的许多村落步入生态经济循环佳境,更好的融合产业特色,拓展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扬,江雄标.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J].新东方.2017(10).
[2]张曼,徐佑.基于“互联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10).
[3]李薇薇.基于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特色小镇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