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中华名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一书用专门的章节讨论了“有效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成为了讨论课堂教学话语的主流。
经常听一些公开课,在一节课内老师要把所有的内容要点落实,容量很大。而其实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哪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界限很是模糊。学生每日在学校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最多的,其少年时代的生活应当主要在课堂上度过,所以每堂课的实效性就尤为重要。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每节课都应体现分层优化,让学生学有所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最大的收获。一节语文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学生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可以得到什么,我觉得这是我们备课的基本思想。
语文课上的头绪很多,要把握好一节语文课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在一节课内要照顾所有的方方面面,结果会顾此失彼,不仅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不能深入展开,而且整节课会显得零散。我们不能让一节语文课承担太多的东西,要抓住重点,落实有效。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设立目标至关重要。
第一,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最重要的,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三方面入手:1.目标的整体性,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整体位置定位。2.目标一定要单一,指向性集中。3.着重落实三维目标中的一维目标,教学目标设定的角度,必须基于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学习兴趣、学有方法、学有所得入手。
如《父母的心》一课我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了解构思特点。2.了解父母的心。经过反复的揣摩后改为一个目标: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揣摩父母的心。这样的目标指向性更集中,更符合学生的个性阅读,所以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一节课前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进入课堂学习氛围。这种课前充分准备,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上,从学生刚进入七年级开始就进行培养,强化预习作业。预习有三个梯度,第一个梯度,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课文背景;第二个梯度,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三个梯度,抓住自己对文章感悟最深刻的一点,写一小段话。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学生的课堂学习会更有效。
第三是有效地导引,其中既有导,又有引。首先是设计导入环节,我认为着眼点落实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上。唤起学生对这一课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因为语文教学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如《鼎湖山听泉》,作者把山泉看作山的灵魂,把山泉视做自己的爱女,深夜山寺听泉,竟悟出了一个常人难以体察的道理。泉声如同交响乐,奏响着新陈代谢的历史主旋律,于是作者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像一支轻声吟唱的歌,萦绕于耳畔。于是导语可以这样设计: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敏锐、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吧。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也可以是“闲敲棋子”,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还可以是夜坐航船,听一路桨声、说一路闲话!今天,就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入夜时分,古刹听泉的美妙吧!
这个导语100字左右,简洁动听,情意盎然,层次分明,自然得体。最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其次是设计怎样引导。有效的引导可以使教学环节尽量简化、优化。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开放性题目设计的有效性,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并展示自己的个性,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七颗钻石》,我抓住了文章的核心——爱心创造奇迹,设计了有效的开放性题目。1.把水罐的变化写的如此神奇,作用是什么。2.童话的开头、结尾不影响故事的完整,能否去掉。3.童话的想象,诗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为突破口设计有效问题,学生的解读,不一定到位,但可以形成开动思维,从文本文句入手,解读主旨的方法和习惯。也有利于形成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合作探究。
经常听一些公开课,在一节课内老师要把所有的内容要点落实,容量很大。而其实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哪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界限很是模糊。学生每日在学校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最多的,其少年时代的生活应当主要在课堂上度过,所以每堂课的实效性就尤为重要。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每节课都应体现分层优化,让学生学有所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最大的收获。一节语文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学生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可以得到什么,我觉得这是我们备课的基本思想。
语文课上的头绪很多,要把握好一节语文课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在一节课内要照顾所有的方方面面,结果会顾此失彼,不仅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不能深入展开,而且整节课会显得零散。我们不能让一节语文课承担太多的东西,要抓住重点,落实有效。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设立目标至关重要。
第一,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最重要的,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三方面入手:1.目标的整体性,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整体位置定位。2.目标一定要单一,指向性集中。3.着重落实三维目标中的一维目标,教学目标设定的角度,必须基于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学习兴趣、学有方法、学有所得入手。
如《父母的心》一课我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了解构思特点。2.了解父母的心。经过反复的揣摩后改为一个目标: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揣摩父母的心。这样的目标指向性更集中,更符合学生的个性阅读,所以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一节课前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进入课堂学习氛围。这种课前充分准备,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上,从学生刚进入七年级开始就进行培养,强化预习作业。预习有三个梯度,第一个梯度,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课文背景;第二个梯度,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三个梯度,抓住自己对文章感悟最深刻的一点,写一小段话。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学生的课堂学习会更有效。
第三是有效地导引,其中既有导,又有引。首先是设计导入环节,我认为着眼点落实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上。唤起学生对这一课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因为语文教学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如《鼎湖山听泉》,作者把山泉看作山的灵魂,把山泉视做自己的爱女,深夜山寺听泉,竟悟出了一个常人难以体察的道理。泉声如同交响乐,奏响着新陈代谢的历史主旋律,于是作者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像一支轻声吟唱的歌,萦绕于耳畔。于是导语可以这样设计: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敏锐、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吧。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也可以是“闲敲棋子”,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还可以是夜坐航船,听一路桨声、说一路闲话!今天,就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入夜时分,古刹听泉的美妙吧!
这个导语100字左右,简洁动听,情意盎然,层次分明,自然得体。最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其次是设计怎样引导。有效的引导可以使教学环节尽量简化、优化。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开放性题目设计的有效性,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并展示自己的个性,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七颗钻石》,我抓住了文章的核心——爱心创造奇迹,设计了有效的开放性题目。1.把水罐的变化写的如此神奇,作用是什么。2.童话的开头、结尾不影响故事的完整,能否去掉。3.童话的想象,诗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为突破口设计有效问题,学生的解读,不一定到位,但可以形成开动思维,从文本文句入手,解读主旨的方法和习惯。也有利于形成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