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题式教学是当下区域地理教学的主流形式之一,在确定区域主题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整合区域核心主干知识,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培育。该教学设计以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为例,在教学分析与目标设置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设计并实施了四个探究问题,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阿塔卡玛沙漠;主题式;教学
一、教学设想
地球面貌千姿百态,不同区域的地理现象和事物纷繁复杂,如何将这看似“杂乱无章”的区域理出“头绪”来,可以从区域典型事物和现象出发,而这个典型的现象往往是教学主题确定的起点。通过典型现象入手,进而采用区域分析、区域比较的方法建构区域主线知识,实现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区域地理教学不是面面俱到地讲述区域特征,而是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干,关注不同区域背景下区域创新发展及其原因、过程和方向,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生态的特征[1]。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以提升区域地理教学质量。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进行南美洲区域地理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整体认知南美洲的基础上,选择“世界干极”——阿塔卡玛沙漠这一小尺度的区域,从该区域的显著干旱特征出发,确立主题,在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思维的提升。
二、教学分析
教学主线:通过整合区域主题特征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的相关资料,将本节内容整合为以下基本教学主线:通过要素综合分析中国与智利在阿塔卡玛沙漠合作建设文特峰天文台这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而引出“世界干极”的显著特征与成因综合分析,干旱导致该地生产生活极其缺水,进而分析当地如何创造性运用地理智慧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举措,尽管捕雾取水缓和了当地水资源短缺,但水资源仍然是当地的最大限制,进而探讨世界干极的产业发展,落实人地和谐意识的培养。
学情分析:此部分内容教学面向高二地理选考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度总体浓厚,通过高一学年以及选考加试要求的相关专题复习,应该具备相关基础知识铺垫,但从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来看,要素综合、尺度综合、区域比较、综合分析以及人地关系意识等素养发展参差不齐,需要在区域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探讨、课堂对话加以引导;通过课前了解,几乎没有学生去过阿塔卡玛沙漠或者熟悉了解该区域信息,学生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需要创设情境素材以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通过以上教学逻辑结构和学情分析,本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对话法、讨论法、发现法等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阿塔卡玛沙漠星空观测唯美视频,分析文特峰天文观测站基地选址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宇宙与热爱自然的情趣;通过呈现阿塔卡玛沙漠的区域图,分析其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以及“捕霧取水”的地理原理,学会区域要素、尺度综合分析的区域认知方法,以及养成和谐人地关系分析的地理素养;通过呈现阿塔卡玛沙漠相关图文素材,分析沙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唤醒产业区位因素分析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学评价
本课是笔者主持的校级公开课,在评课过程中,浙江省地理特级教师金子兴老师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性指导评价:其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每个问题都嵌入情境中思考与探索,并且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前后关联的逻辑主线,在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与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让师生互动更有意义;其二,本节课属于面向地理选考学生的区域地理复习课,当下区域地理教学的主流形式是主题式教学,本节课选取阿塔卡玛沙漠的较小尺度区域,围绕“世界干极”这一典型现象,层层推进,注重主题内容探究深度、学生参与广度以及合作学习的效度,可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三,本节课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天文观测台选址的因素、多雾天气的成因分析,注重综合思维的分析,“捕雾取水”也体现了人地关系意识的培育。本节课还可以在尺度综合、区域比较分析的区域认知方法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阿塔卡玛沙漠;主题式;教学
一、教学设想
地球面貌千姿百态,不同区域的地理现象和事物纷繁复杂,如何将这看似“杂乱无章”的区域理出“头绪”来,可以从区域典型事物和现象出发,而这个典型的现象往往是教学主题确定的起点。通过典型现象入手,进而采用区域分析、区域比较的方法建构区域主线知识,实现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区域地理教学不是面面俱到地讲述区域特征,而是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干,关注不同区域背景下区域创新发展及其原因、过程和方向,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生态的特征[1]。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以提升区域地理教学质量。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进行南美洲区域地理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整体认知南美洲的基础上,选择“世界干极”——阿塔卡玛沙漠这一小尺度的区域,从该区域的显著干旱特征出发,确立主题,在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与思维的提升。
二、教学分析
教学主线:通过整合区域主题特征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的相关资料,将本节内容整合为以下基本教学主线:通过要素综合分析中国与智利在阿塔卡玛沙漠合作建设文特峰天文台这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而引出“世界干极”的显著特征与成因综合分析,干旱导致该地生产生活极其缺水,进而分析当地如何创造性运用地理智慧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举措,尽管捕雾取水缓和了当地水资源短缺,但水资源仍然是当地的最大限制,进而探讨世界干极的产业发展,落实人地和谐意识的培养。
学情分析:此部分内容教学面向高二地理选考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度总体浓厚,通过高一学年以及选考加试要求的相关专题复习,应该具备相关基础知识铺垫,但从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来看,要素综合、尺度综合、区域比较、综合分析以及人地关系意识等素养发展参差不齐,需要在区域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探讨、课堂对话加以引导;通过课前了解,几乎没有学生去过阿塔卡玛沙漠或者熟悉了解该区域信息,学生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需要创设情境素材以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通过以上教学逻辑结构和学情分析,本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对话法、讨论法、发现法等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阿塔卡玛沙漠星空观测唯美视频,分析文特峰天文观测站基地选址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宇宙与热爱自然的情趣;通过呈现阿塔卡玛沙漠的区域图,分析其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以及“捕霧取水”的地理原理,学会区域要素、尺度综合分析的区域认知方法,以及养成和谐人地关系分析的地理素养;通过呈现阿塔卡玛沙漠相关图文素材,分析沙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唤醒产业区位因素分析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学评价
本课是笔者主持的校级公开课,在评课过程中,浙江省地理特级教师金子兴老师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性指导评价:其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每个问题都嵌入情境中思考与探索,并且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前后关联的逻辑主线,在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与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让师生互动更有意义;其二,本节课属于面向地理选考学生的区域地理复习课,当下区域地理教学的主流形式是主题式教学,本节课选取阿塔卡玛沙漠的较小尺度区域,围绕“世界干极”这一典型现象,层层推进,注重主题内容探究深度、学生参与广度以及合作学习的效度,可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三,本节课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天文观测台选址的因素、多雾天气的成因分析,注重综合思维的分析,“捕雾取水”也体现了人地关系意识的培育。本节课还可以在尺度综合、区域比较分析的区域认知方法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