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胞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胞痹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虚邪瘀3候5型:邪实候(膀胱湿热证、肺热壅盛证),正虚候(脾气不升证、肾阳虚衰证),痰瘀候(气滞血瘀证),临床应用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胞痹;赖特综合征;六腑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胞痹,又稱膀胱痹,多由脏腑失调,外邪侵袭,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是以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并伴有肢体关节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胞痹为六腑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胞痹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由于对风湿病认识的局限,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医学者不知痹病中有胞痹。
有关胞痹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论之较详,后世医家大多宗《黄帝内经》之意。宋代《圣济总录》首次将胞痹单独列出进行论治。金·刘完素《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指出,足太阳膀胱经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与胞痹相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认为,胞痹的病机为“三气客于胞中”所致。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列有胞痹方剂,对后世治疗胞痹选方用药具有指导作用。清·喻昌《医门法律》指出,由虚热蕴结膀胱,肺气不能下行所致的胞痹用肾沥汤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费伯雄《医醇賸义》用自制利济汤治疗胞痹。秦之桢《症因脉治》首次明确提出,胞痹即膀胱痹。尤怡《金匮翼》详细分析了胞痹的病机。现代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指出,胞痹也称脬痹。历代文献多认为胞痹是膀胱本身的病变,或伴有肢体关节病变。本文所论胞痹除了有膀胱的病变,还伴有肢体关节的病变。
西医学的赖特综合征、淋病性关节炎、膀胱肌麻痹等可出现胞痹表现。
1 病因病机
胞痹多由感受寒湿热等邪,或脏腑失调,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肢体关节痹阻所致。
1.1 感受外邪 感受风寒湿等邪,邪斥不散,阴寒凝结,气化不利,或邪传膀胱,而为胞痹;或过食辛辣厚味,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而为胞痹;或热邪壅肺,不能肃降,津液失布,水道不利;或肺热过盛,下移膀胱,热气痹阻而成胞痹。如《圣济总录》曰:“今风寒湿邪气,客于胞中,则气闭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清·姚止奄《素问经注节解》曰:“若阴寒凝结,亦令胞痹。”吴谦《医宗金鉴》曰:“是邪内传于膀胱,则为胞痹也。”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曰:“若阴寒凝结,亦令胞痹。”
1.2 脏腑亏虚 劳倦伤脾,脾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小便不利,而成胞痹;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不化水,而致胞痹;或因下焦积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耗,水府乏源,而致胞痹。如《症因脉治》曰:“胞痹之因,……若上伤肺气,清化之令不及州都,下伤肾气,开阖之关不利,而胞痹之症作矣。”清·尤怡《金匮翼》曰:“胞痹为肾虚,热壅膀胱。”
1.3 气滞痰瘀 肝郁气滞,疏滞不及,三焦气化失司,而致胞痹;或痰浊瘀血痹阻,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通,而致胞痹。如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曰:“三气客于胞中,……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金匮翼》曰:“膀胱藏津液而禀气化,邪气痹之,水气不行,……积而成实。”林珮琴《类证治裁》曰:“膏粱积热于上,……结于胞中故痹也。”
综上所述,胞痹多为感受外邪、脏腑亏虚和气滞痰瘀等因素所致,概括起来即“虚、邪、瘀”[4]三类。其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胞痹的病位主要在膀胱,涉及肢体关节,与肾、肺、脾、肝、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病有虚实,实多为湿热、气滞、痰瘀等,虚多为肾脾等脏腑虚弱。
2 诊断要点
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伴有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困重、酸胀等,以下肢非对称性关节炎为特征。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胞痹有虚实的不同。因湿热蕴结,浊瘀阻滞,肝郁气滞,肺热气壅所致者,多属实证;因脾气不升,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所致者,多属虚证。即使同一中焦病变,也有虚实之异。中焦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者属实证;而中气不足,脾气不升,浊阴不降导致胞痹者属虚证。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体质较好,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属于实证;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体质较差,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弱,属于虚证。“腑以通为用”,因此,胞痹治疗原则为调脏腑、助气化,以通为主。实证治宜清热利湿、清泄肺热、疏肝理气而通水道;虚证治宜健脾益气、温补肾阳而助气化。此外,可应用开提肺气的治法,开上以通下。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3.1.1 膀胱湿热证 小便点滴而下,色黄,肢体疼痛不适;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以小便点滴而下,色黄,肢体疼痛不适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热壅积于膀胱,故小便色黄点滴而下;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盛,故口苦口黏;湿热阻络,故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膀胱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通调水道。
方药: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通利小便;防己、滑石、栀子、赤小豆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薏苡仁、蚕砂祛除水湿,宣痹通络;连翘增强清热利湿之效。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若胞痹溺涩不通,蕴积为热,小腹急痛,宜肾沥汤(《张氏医通》)。
3.1.2 肺热壅盛证 小便不畅,咳嗽,肢体关节热痛;咽干,烦渴欲饮,关节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以小便不畅,咳嗽,肢体关节热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故小便不畅;肺热上壅,气逆不降,故见咳嗽;热邪痹阻经络,故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肺热津伤,故咽干,烦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均为肺热壅盛之象。
治法:清泄肺热,通络利尿。
方药:清肺饮(《证治汇补》)加减。方中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车前子、木通、栀子、茯苓清热利小便;忍冬藤清热通络。全方共奏清泄肺热、通络利尿之功。
3.2 正虚候
3.2.1 脾气不升证 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小腹坠胀,肌肉痿软无力;气短,语声低微,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以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小腹坠胀,肌肉痿软无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故时欲小便而不得出;中气不足,故气短,神疲乏力,语声低微;中气升提无力,故小腹坠胀;运化无力,故纳差;脾主肌肉,运化失司,肌肉失养,故肌肉痿软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脾气不升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化气利尿。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助膀胱气化;升麻、柴胡升清降浊;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尿。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化气利尿之功。
3.2.2 肾阳虚衰证 小便不利,排出无力,腰酸肢冷;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遗尿,并伴有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以小便不利,排出无力,腰酸肢冷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肾中阳气不足,气化不及州都,故见小便不利,排出无力,遗尿;肾阳久虚,阴寒内盛,故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元阳虚衰,失其温阳,故见腰酸肢冷,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方药:巴戟丸(《张氏医通》)加减。方中桂枝、附子通阳化气利尿;巴戟天、肉苁蓉、鹿茸温补肾阳,以鼓动肾气;车前子利尿。全方共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之功。
若老人精血亏虚,病及督脉,而见形神委顿,腰脊酸痛,宜香茸丸(《证治准绳》)。若小便不畅,小腹疼痛,按之痛剧,鼻流清涕,宜茯苓丸(《张氏医通》)加减治疗。本方虽然以茯苓通利为名,但是全赖牛膝、地黄、山药调补津液为主;肉桂、附子味辛走散,以行牛膝、地黄之滞;紫菀上滋化源,下利膀胱;细辛开发上窍,专为上为清涕而设。九味相配,相辅相成。
3.3 痰瘀候 气滞血瘀证:小便艰涩不畅,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多烦善怒,善太息,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皮色黯;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或涩。以小便艰涩不畅,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七情内伤,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水液输布失司,故小便艰涩不畅,多烦善怒,善太息,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气机郁滞,气机不利,瘀血阻络,故见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皮色黯;舌黯红,苔黄,脉弦或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化瘀,通絡利尿。
方药:沉香散(《金匮翼》)合三灵汤(《医醇賸义》)加减。方中沉香、陈皮疏调肝气;柴胡、青皮疏肝解郁;当归、王不留行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滑石、石韦通利水道;白芍养血柔肝;丹参活血通络。全方共奏理气化瘀、通络利尿之功。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25岁,2018年11月4日初诊。以尿急伴膝关节肿痛半个月为主诉。患者半个月前因不洁性交出现尿急、尿痛及尿不尽表现,并渐出现双眼发红,有烧灼感,分泌物增多,双膝及右踝关节肿痛不适。现症见:双膝及右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右手小指弥漫性肿胀,呈“腊肠样”,低热,口苦口黏,少腹满痛,尿急、尿痛,眼红,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赖特综合征。中医诊断:胞痹,证属膀胱湿热。治宜清热利湿,通调水道。处方:薏苡仁30 g、蚕砂15 g、防己20 g、木瓜30 g、川牛膝30 g、苍术15 g、连翘12 g、木通12 g、车前子15 g、萹蓄12 g、瞿麦12 g、滑石15 g、栀子12 g、赤小豆30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中成药着痹畅、热痹清、瘀痹平每次3~8片,每日3次,口服。
2018年12月5日二诊,患者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小便正常。上方去萹蓄、瞿麦、车前子,加五加皮15 g、地枫皮15 g、络石藤20 g。10剂,煎服方法同前。中成药继服。
2018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中药停服,中成药继服3个月,巩固疗效。
2019年2月回访,症状消失后无反复,自行停药。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赖特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胞痹,邪实候膀胱湿热证。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中车前子、萹蓄、瞿麦、木通、赤小豆利膀胱湿热、通利水道;防己、滑石、连翘、栀子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薏苡仁、蚕砂、防己、木瓜、川牛膝、白术清热通络,宣痹止痛;薏苡仁、白术、木瓜又可健脾扶正,川牛膝又可逐瘀通络。综上所述,本方以清热利湿为主祛湿热之邪(邪),兼顾脾虚(虚),同时兼祛瘀血(瘀)。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方药对证,故临床收到佳效。
5 胞痹的预防与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避风寒湿,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勿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急性期应注意休息[5]。
6 结 语
胞痹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痹病,为六腑痹之一。胞痹病因多为感受外邪、脏腑亏虚和气滞痰瘀等,概括起来即“虚、邪、瘀”三类。其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病位主要在膀胱,涉及肢体关节,与肾、肺、脾、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有虚实之分,实多为湿热、气滞、痰瘀等,虚多为肾、脾等脏腑亏虚。本病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以调脏腑、助气化为治疗原则。具体方法因病证的虚邪瘀而异。正虚候当以扶正为主,治宜健脾益气、温补肾阳而助气化;邪实候祛邪为主,治宜清热利湿、清泄肺热而通水道;痰瘀候通络为主,治宜理气化瘀、祛瘀通络;其目的均在于通。病情单纯,病位局限者易治;病情复杂,由全身疾病导致者难治。因此,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刘红艳.胞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8):54-59.
[2] 李满意,娄玉钤.六腑痹源流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48-5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1-155.
收稿日期:2021-04-22;修回日期:2021-05-26
【关键词】 胞痹;赖特综合征;六腑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胞痹,又稱膀胱痹,多由脏腑失调,外邪侵袭,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是以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并伴有肢体关节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胞痹为六腑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胞痹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由于对风湿病认识的局限,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医学者不知痹病中有胞痹。
有关胞痹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论之较详,后世医家大多宗《黄帝内经》之意。宋代《圣济总录》首次将胞痹单独列出进行论治。金·刘完素《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指出,足太阳膀胱经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与胞痹相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认为,胞痹的病机为“三气客于胞中”所致。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列有胞痹方剂,对后世治疗胞痹选方用药具有指导作用。清·喻昌《医门法律》指出,由虚热蕴结膀胱,肺气不能下行所致的胞痹用肾沥汤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费伯雄《医醇賸义》用自制利济汤治疗胞痹。秦之桢《症因脉治》首次明确提出,胞痹即膀胱痹。尤怡《金匮翼》详细分析了胞痹的病机。现代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指出,胞痹也称脬痹。历代文献多认为胞痹是膀胱本身的病变,或伴有肢体关节病变。本文所论胞痹除了有膀胱的病变,还伴有肢体关节的病变。
西医学的赖特综合征、淋病性关节炎、膀胱肌麻痹等可出现胞痹表现。
1 病因病机
胞痹多由感受寒湿热等邪,或脏腑失调,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肢体关节痹阻所致。
1.1 感受外邪 感受风寒湿等邪,邪斥不散,阴寒凝结,气化不利,或邪传膀胱,而为胞痹;或过食辛辣厚味,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而为胞痹;或热邪壅肺,不能肃降,津液失布,水道不利;或肺热过盛,下移膀胱,热气痹阻而成胞痹。如《圣济总录》曰:“今风寒湿邪气,客于胞中,则气闭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清·姚止奄《素问经注节解》曰:“若阴寒凝结,亦令胞痹。”吴谦《医宗金鉴》曰:“是邪内传于膀胱,则为胞痹也。”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曰:“若阴寒凝结,亦令胞痹。”
1.2 脏腑亏虚 劳倦伤脾,脾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小便不利,而成胞痹;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不化水,而致胞痹;或因下焦积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耗,水府乏源,而致胞痹。如《症因脉治》曰:“胞痹之因,……若上伤肺气,清化之令不及州都,下伤肾气,开阖之关不利,而胞痹之症作矣。”清·尤怡《金匮翼》曰:“胞痹为肾虚,热壅膀胱。”
1.3 气滞痰瘀 肝郁气滞,疏滞不及,三焦气化失司,而致胞痹;或痰浊瘀血痹阻,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通,而致胞痹。如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曰:“三气客于胞中,……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金匮翼》曰:“膀胱藏津液而禀气化,邪气痹之,水气不行,……积而成实。”林珮琴《类证治裁》曰:“膏粱积热于上,……结于胞中故痹也。”
综上所述,胞痹多为感受外邪、脏腑亏虚和气滞痰瘀等因素所致,概括起来即“虚、邪、瘀”[4]三类。其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胞痹的病位主要在膀胱,涉及肢体关节,与肾、肺、脾、肝、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病有虚实,实多为湿热、气滞、痰瘀等,虚多为肾脾等脏腑虚弱。
2 诊断要点
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伴有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困重、酸胀等,以下肢非对称性关节炎为特征。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胞痹有虚实的不同。因湿热蕴结,浊瘀阻滞,肝郁气滞,肺热气壅所致者,多属实证;因脾气不升,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所致者,多属虚证。即使同一中焦病变,也有虚实之异。中焦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者属实证;而中气不足,脾气不升,浊阴不降导致胞痹者属虚证。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体质较好,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属于实证;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体质较差,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弱,属于虚证。“腑以通为用”,因此,胞痹治疗原则为调脏腑、助气化,以通为主。实证治宜清热利湿、清泄肺热、疏肝理气而通水道;虚证治宜健脾益气、温补肾阳而助气化。此外,可应用开提肺气的治法,开上以通下。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3.1.1 膀胱湿热证 小便点滴而下,色黄,肢体疼痛不适;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以小便点滴而下,色黄,肢体疼痛不适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热壅积于膀胱,故小便色黄点滴而下;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盛,故口苦口黏;湿热阻络,故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膀胱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通调水道。
方药: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通利小便;防己、滑石、栀子、赤小豆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薏苡仁、蚕砂祛除水湿,宣痹通络;连翘增强清热利湿之效。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若胞痹溺涩不通,蕴积为热,小腹急痛,宜肾沥汤(《张氏医通》)。
3.1.2 肺热壅盛证 小便不畅,咳嗽,肢体关节热痛;咽干,烦渴欲饮,关节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以小便不畅,咳嗽,肢体关节热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故小便不畅;肺热上壅,气逆不降,故见咳嗽;热邪痹阻经络,故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肺热津伤,故咽干,烦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均为肺热壅盛之象。
治法:清泄肺热,通络利尿。
方药:清肺饮(《证治汇补》)加减。方中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车前子、木通、栀子、茯苓清热利小便;忍冬藤清热通络。全方共奏清泄肺热、通络利尿之功。
3.2 正虚候
3.2.1 脾气不升证 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小腹坠胀,肌肉痿软无力;气短,语声低微,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以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小腹坠胀,肌肉痿软无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故时欲小便而不得出;中气不足,故气短,神疲乏力,语声低微;中气升提无力,故小腹坠胀;运化无力,故纳差;脾主肌肉,运化失司,肌肉失养,故肌肉痿软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脾气不升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化气利尿。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助膀胱气化;升麻、柴胡升清降浊;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尿。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化气利尿之功。
3.2.2 肾阳虚衰证 小便不利,排出无力,腰酸肢冷;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遗尿,并伴有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以小便不利,排出无力,腰酸肢冷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肾中阳气不足,气化不及州都,故见小便不利,排出无力,遗尿;肾阳久虚,阴寒内盛,故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元阳虚衰,失其温阳,故见腰酸肢冷,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方药:巴戟丸(《张氏医通》)加减。方中桂枝、附子通阳化气利尿;巴戟天、肉苁蓉、鹿茸温补肾阳,以鼓动肾气;车前子利尿。全方共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之功。
若老人精血亏虚,病及督脉,而见形神委顿,腰脊酸痛,宜香茸丸(《证治准绳》)。若小便不畅,小腹疼痛,按之痛剧,鼻流清涕,宜茯苓丸(《张氏医通》)加减治疗。本方虽然以茯苓通利为名,但是全赖牛膝、地黄、山药调补津液为主;肉桂、附子味辛走散,以行牛膝、地黄之滞;紫菀上滋化源,下利膀胱;细辛开发上窍,专为上为清涕而设。九味相配,相辅相成。
3.3 痰瘀候 气滞血瘀证:小便艰涩不畅,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多烦善怒,善太息,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皮色黯;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或涩。以小便艰涩不畅,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七情内伤,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水液输布失司,故小便艰涩不畅,多烦善怒,善太息,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气机郁滞,气机不利,瘀血阻络,故见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皮色黯;舌黯红,苔黄,脉弦或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化瘀,通絡利尿。
方药:沉香散(《金匮翼》)合三灵汤(《医醇賸义》)加减。方中沉香、陈皮疏调肝气;柴胡、青皮疏肝解郁;当归、王不留行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滑石、石韦通利水道;白芍养血柔肝;丹参活血通络。全方共奏理气化瘀、通络利尿之功。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25岁,2018年11月4日初诊。以尿急伴膝关节肿痛半个月为主诉。患者半个月前因不洁性交出现尿急、尿痛及尿不尽表现,并渐出现双眼发红,有烧灼感,分泌物增多,双膝及右踝关节肿痛不适。现症见:双膝及右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右手小指弥漫性肿胀,呈“腊肠样”,低热,口苦口黏,少腹满痛,尿急、尿痛,眼红,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赖特综合征。中医诊断:胞痹,证属膀胱湿热。治宜清热利湿,通调水道。处方:薏苡仁30 g、蚕砂15 g、防己20 g、木瓜30 g、川牛膝30 g、苍术15 g、连翘12 g、木通12 g、车前子15 g、萹蓄12 g、瞿麦12 g、滑石15 g、栀子12 g、赤小豆30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中成药着痹畅、热痹清、瘀痹平每次3~8片,每日3次,口服。
2018年12月5日二诊,患者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小便正常。上方去萹蓄、瞿麦、车前子,加五加皮15 g、地枫皮15 g、络石藤20 g。10剂,煎服方法同前。中成药继服。
2018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中药停服,中成药继服3个月,巩固疗效。
2019年2月回访,症状消失后无反复,自行停药。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赖特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胞痹,邪实候膀胱湿热证。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中车前子、萹蓄、瞿麦、木通、赤小豆利膀胱湿热、通利水道;防己、滑石、连翘、栀子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薏苡仁、蚕砂、防己、木瓜、川牛膝、白术清热通络,宣痹止痛;薏苡仁、白术、木瓜又可健脾扶正,川牛膝又可逐瘀通络。综上所述,本方以清热利湿为主祛湿热之邪(邪),兼顾脾虚(虚),同时兼祛瘀血(瘀)。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方药对证,故临床收到佳效。
5 胞痹的预防与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避风寒湿,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勿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急性期应注意休息[5]。
6 结 语
胞痹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痹病,为六腑痹之一。胞痹病因多为感受外邪、脏腑亏虚和气滞痰瘀等,概括起来即“虚、邪、瘀”三类。其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病位主要在膀胱,涉及肢体关节,与肾、肺、脾、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有虚实之分,实多为湿热、气滞、痰瘀等,虚多为肾、脾等脏腑亏虚。本病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以调脏腑、助气化为治疗原则。具体方法因病证的虚邪瘀而异。正虚候当以扶正为主,治宜健脾益气、温补肾阳而助气化;邪实候祛邪为主,治宜清热利湿、清泄肺热而通水道;痰瘀候通络为主,治宜理气化瘀、祛瘀通络;其目的均在于通。病情单纯,病位局限者易治;病情复杂,由全身疾病导致者难治。因此,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刘红艳.胞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8):54-59.
[2] 李满意,娄玉钤.六腑痹源流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48-5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1-155.
收稿日期:2021-04-22;修回日期: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