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肾结石相当于中医之“石淋”,临床表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隐痛、出现排尿中断甚则血尿。王老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根据结石的部位侧重用药,消石和排石相结合,根据临床分期,辩证施治,驱邪和扶正相结合,并且根据中西医药理作用,精选药物。在整个治病过程中注重气机的调达,以获得治疗目的。
关键词:王季良; 四金汤;肾结石
王季良老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自幼秉承家教,研习中医,待人治学谦逊严谨。饱读中医经典,行医职教30余载,一直保持着广泛阅读的好习惯。博采各家所长,为临床应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病理论体系,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随老师临证,现举中药治疗肾结石一案述之。
患者于xx,男,58岁。2014年3月31日初诊。自述2个月前例行体检,尿常规显示:潜血+++、蛋白++,因无排尿困难,腰痛等不适症状,未予以重视及治疗。近日以来自觉排尿时小腹坠胀、腰痛、尿黄,遂行泌尿系彩色多普勒检查:1.双肾囊肿。2.右肾多发小结节,多位于右肾上盏,最大者4mm x3mm。3.前列腺增生伴钙化灶。遂来就诊。刻下: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其人性情急躁。中医诊断:湿热淋证之石淋。西医诊断:肾结石。治则:清热利湿,行气通淋。方:柴胡10g茵陈10g海金沙20g金钱草30g郁金15g姜厚朴10g白茅根20 g蒲黄炭15g小蓟15g萹蓄10g木香10g侧柏叶15g海螵蛸20g滑石10g陈皮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服七剂后病人自觉腰痛明显减轻,排尿时小腹坠胀感减轻,审其黄腻苔退去,遂在原方基础上去厚朴、陈皮,加生黄芪30g、地龙15g、车前草10g、鸡内金20g。病人先后复诊四次,以上方加减化裁,共服药30余剂,第4次复诊其先前症状消失,彩超显示:1.右肾囊肿,2.前列腺增生伴钙化。右肾多发的小结节消失。又开方七剂:海螵蛸20g 滑石10g 黄芪20 g车前草10 g鸡内金20g 萆薢10 g地榆10g 墨旱莲15g芡实20g 益母草20g赤小豆20g,以固其效。
按语:肾结石相当于中医之“石淋”,临床表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隐痛、出现排尿中断甚则血尿。中医理论认为:石淋多由膀胱湿热久蕴,煎熬水液,日积月累聚为沙石而成。结石积于肾,影响肾主水助膀胱气化功能,故尿出不利,甚者欲出不能,窘迫难受,痛引小腹。砂石阻滞气血,损伤脉络,则出现尿血。邪实日久耗气伤阴,故初期多为实证,后期虚实夹杂。在治疗上王师认为治疗肾结石重在消石排石,并根据结石的部位予以侧重。若结石靠近肾盂以排石为主,结于肾大、小盏等肾实质内重在消石。临床治疗结石病惯用“三金”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1]。此患者结石多位于肾上盏,故重用海金沙、鸡内金消石之药。运用现代药理学分析金钱草有酸化尿液,促进结石溶解作用;海金沙“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茎痛”—《本草备要》。两位药共用,通淋排石,
清利湿热。鸡内金“疗大人淋漓”—《本草纲目》,在后方中加用鸡内金更有消石化积之效。王师认为消石的同时必须给排石以通路[2],《本经》“车前子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便,除湿痹。”为治疗石淋要药,经现代药理证明,具有较强的促进输尿管蠕动的功能。滑石,甘寒滑利,利尿通淋,为排石常用之品,《医学起源》谓其”治前阴窍涩不利”。其次王师认为气机失调是杂病病理关键[3]。天有六淫,人有七情,而七情中气为百病之长,气机不畅,脏腑失常则致病,调整气机使之通达是治疗的重要因素。此人脉相弦滑,肝气郁滞,气郁则湿郁,脾为湿困,郁久化热,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日久而为砂石。故欲去膀胱湿热,必先恢复肝之调达、脾之运化。柴胡与郁金共用具有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是治疗肝气郁结要药,湿热困脾,茵陈、郁金、厚朴、陈皮、木香,行气化湿,清利湿热,至此肝脾之功能正常运行,则湿热之根源可消。郁金辛苦而性寒,能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又能入血分以凉血活血而祛瘀,而结石一证与气血郁结有关。通过对本药的现代研究说明,不但对主动脉及冠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有减轻和抑制作用,其中所含的姜黄素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减少尿胆原,以达到治疗体内结石的重要作用。治疗本病处方以“三金”为主,结石损伤血络,出现尿血,故用凉血止血药,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不伤津;侧柏叶:凉血止血;赤小豆:性善下行,通行水道;蒲黄炭和小蓟都有良好的止血作用。王师认为治疗后期,疾病多为虚实夹杂,故应兼顾正气。黄芪:补气固肾、利尿消肿、鼓舞肾气、并且有增强输尿管蠕动,推动结石下行的作用;芡实:益肾固涩,能固下元;旱莲草:凉血滋阴;益母草活血利尿。
治疗本病,前期以清热化湿,行气通淋为原则,重在消石、排石,运用“四金汤”;后期益气固肾,凉血滋阴,标本兼顾,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1]尹亚君,自拟三金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20例[J].中医医学刊,2003,21(6):979-980
[2]王季良,王云翮教授临床治验[J],天津中医,2002,19(5):5-6
[3]忻玉荣,沈惠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0,6(11):75-76
作者简介:贾红宇,女,生于:1987年11月27日,汉族,研究生在读,针灸学
关键词:王季良; 四金汤;肾结石
王季良老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自幼秉承家教,研习中医,待人治学谦逊严谨。饱读中医经典,行医职教30余载,一直保持着广泛阅读的好习惯。博采各家所长,为临床应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病理论体系,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随老师临证,现举中药治疗肾结石一案述之。
患者于xx,男,58岁。2014年3月31日初诊。自述2个月前例行体检,尿常规显示:潜血+++、蛋白++,因无排尿困难,腰痛等不适症状,未予以重视及治疗。近日以来自觉排尿时小腹坠胀、腰痛、尿黄,遂行泌尿系彩色多普勒检查:1.双肾囊肿。2.右肾多发小结节,多位于右肾上盏,最大者4mm x3mm。3.前列腺增生伴钙化灶。遂来就诊。刻下: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其人性情急躁。中医诊断:湿热淋证之石淋。西医诊断:肾结石。治则:清热利湿,行气通淋。方:柴胡10g茵陈10g海金沙20g金钱草30g郁金15g姜厚朴10g白茅根20 g蒲黄炭15g小蓟15g萹蓄10g木香10g侧柏叶15g海螵蛸20g滑石10g陈皮10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服七剂后病人自觉腰痛明显减轻,排尿时小腹坠胀感减轻,审其黄腻苔退去,遂在原方基础上去厚朴、陈皮,加生黄芪30g、地龙15g、车前草10g、鸡内金20g。病人先后复诊四次,以上方加减化裁,共服药30余剂,第4次复诊其先前症状消失,彩超显示:1.右肾囊肿,2.前列腺增生伴钙化。右肾多发的小结节消失。又开方七剂:海螵蛸20g 滑石10g 黄芪20 g车前草10 g鸡内金20g 萆薢10 g地榆10g 墨旱莲15g芡实20g 益母草20g赤小豆20g,以固其效。
按语:肾结石相当于中医之“石淋”,临床表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隐痛、出现排尿中断甚则血尿。中医理论认为:石淋多由膀胱湿热久蕴,煎熬水液,日积月累聚为沙石而成。结石积于肾,影响肾主水助膀胱气化功能,故尿出不利,甚者欲出不能,窘迫难受,痛引小腹。砂石阻滞气血,损伤脉络,则出现尿血。邪实日久耗气伤阴,故初期多为实证,后期虚实夹杂。在治疗上王师认为治疗肾结石重在消石排石,并根据结石的部位予以侧重。若结石靠近肾盂以排石为主,结于肾大、小盏等肾实质内重在消石。临床治疗结石病惯用“三金”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1]。此患者结石多位于肾上盏,故重用海金沙、鸡内金消石之药。运用现代药理学分析金钱草有酸化尿液,促进结石溶解作用;海金沙“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茎痛”—《本草备要》。两位药共用,通淋排石,
清利湿热。鸡内金“疗大人淋漓”—《本草纲目》,在后方中加用鸡内金更有消石化积之效。王师认为消石的同时必须给排石以通路[2],《本经》“车前子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便,除湿痹。”为治疗石淋要药,经现代药理证明,具有较强的促进输尿管蠕动的功能。滑石,甘寒滑利,利尿通淋,为排石常用之品,《医学起源》谓其”治前阴窍涩不利”。其次王师认为气机失调是杂病病理关键[3]。天有六淫,人有七情,而七情中气为百病之长,气机不畅,脏腑失常则致病,调整气机使之通达是治疗的重要因素。此人脉相弦滑,肝气郁滞,气郁则湿郁,脾为湿困,郁久化热,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日久而为砂石。故欲去膀胱湿热,必先恢复肝之调达、脾之运化。柴胡与郁金共用具有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是治疗肝气郁结要药,湿热困脾,茵陈、郁金、厚朴、陈皮、木香,行气化湿,清利湿热,至此肝脾之功能正常运行,则湿热之根源可消。郁金辛苦而性寒,能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又能入血分以凉血活血而祛瘀,而结石一证与气血郁结有关。通过对本药的现代研究说明,不但对主动脉及冠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有减轻和抑制作用,其中所含的姜黄素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减少尿胆原,以达到治疗体内结石的重要作用。治疗本病处方以“三金”为主,结石损伤血络,出现尿血,故用凉血止血药,白茅根:清热、凉血、利尿不伤津;侧柏叶:凉血止血;赤小豆:性善下行,通行水道;蒲黄炭和小蓟都有良好的止血作用。王师认为治疗后期,疾病多为虚实夹杂,故应兼顾正气。黄芪:补气固肾、利尿消肿、鼓舞肾气、并且有增强输尿管蠕动,推动结石下行的作用;芡实:益肾固涩,能固下元;旱莲草:凉血滋阴;益母草活血利尿。
治疗本病,前期以清热化湿,行气通淋为原则,重在消石、排石,运用“四金汤”;后期益气固肾,凉血滋阴,标本兼顾,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1]尹亚君,自拟三金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20例[J].中医医学刊,2003,21(6):979-980
[2]王季良,王云翮教授临床治验[J],天津中医,2002,19(5):5-6
[3]忻玉荣,沈惠风教授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0,6(11):75-76
作者简介:贾红宇,女,生于:1987年11月27日,汉族,研究生在读,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