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社会现状和聋生特点考虑,特校除应教好基本的文化知识外,更应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其中社会交往能力作为一种隐性技能,对于聋生今后是否能较好地与人交流,较快的融入社会从而在社会上生存、发展起着较关键的作用,特校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学校活动中加以贯穿渗透。而与普校学生的交流,能为今后融入社会主流打下“伏笔”,也是一种较好的渗透培养方式。为此,我校联系了多个学校与我校进行手拉手联谊活动。如医专爱心社到我校的献爱心活动,一开始我们的计划是爱心社的成员分为六组、每周三下到各班,通过随堂指导,共同游戏等形式达到共同交流的目的。但两周后小结发现,学生们大多表现的比较拘谨,双方学生的交流也仅限于“你叫什么名字”之类的问候,而且还有些聋生私下里向老师表示“不欢迎、不好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为此,我对我校聋生和普校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询活动,问题和回答分别如下:
普校学生:你了解残疾学生吗?乐于接触和帮助他们吗?如果说让你和残疾学生做一次交流,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除个别有亲戚是残疾人外,大多学生对残疾学生的了解评价是(空洞的形容词):“可怜,不知道以后靠什么活、身残志坚”之类,表示有能力和有机会的话,愿意帮助残疾人,面对交流活动,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捐款”、“带回家请他吃饭”……。
特校学生:你对自己的缺陷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你和健全人沟通会有什么困难,你愿意和正常人沟通吗?你对自己日后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有什么设想?部分同学表示不在乎自己的缺陷,困为残疾人很多,愿意也能够和正常人沟通,听不懂可以写,对于今后没有过多设想,说现在重要的是好好学习,掌握本领,以后上高中、大学,然后决定做什么,也有说做画家等具体职业的。
也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残疾比较敏感、自卑,想和正常人交流,但是很害怕,担心别人笑话、瞧不起自己,对今后有些茫然,不知能做什么。
从以上问答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十分愿意融入正常孩子中,而普校学生也都具有爱心,愿意接纳残疾学生,可以说,让双方孩子交流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想法还是可行的,但也发现,双方的想法反应出以往的活动都还存在偏差。
1、普校学生对于残疾学生怜悯多于关心,他们对残疾学生是有爱心的,然而这种爱心仅仅局限于同情、帮助(捐赠),而这只会使聋生增添“我是弱者”的依赖性和隋性,把别人的帮助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一旦踏入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与之前的反差,更会使之无所适从。
2、特校的学生内心还比较封闭,缺乏和健听人交往的平等感和信任感,大多数交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聋人圈子。
3、即使是较乐观向上的聋生,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普校学生,在他向自己送完礼物后,会感觉不知该说什么,甚至觉得不好意思,他会觉得彼此都不是平等的朋友,而只是被帮助者。
综上分析与反思,我们对交流活动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以高年级学生为试点,针对他们爱好体育运动,篮球也打得不错的特点和普校初一某班开展联谊活动,共同组建篮球队,进行篮球友谊赛等活动。
在准备开始这项活动前,我们分别在两校的学生宣布并询问有何想法。我校的学生表示很兴奋,但有些疑虑,能否比上别人,是否能和他们交流好,特别是一些球技一般的同学,担心自己太差别人会笑话,让学校球打得好的同学参加就行了;普校的学生则表示诧异,他们会打球?在一起活动能开展好吗?……之类问题。
针对学生的反应,我们首先做好教育动员,对特校学生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勇于和他人交住,共同活动,在健听人面前展示自己良好的风采;对于普校学生我们则着重介绍特校学生的情况,指出特校的学生除耳聋外和他们并无不同,请他们敞开心扉,认同他们,和他们共同进步。
思想动员之后,我们将两校学生组织起来共同训练,每两周一次。由于有了共同的学习内容,在一两次训练之后,两校学生渐渐熟悉起来,在练球时开始交流、比试投篮、运球技巧等。休息期间也开始有交流,互相了解对方讯息,讨论NBA赛事等,一些普校学生还从家中带来体育报,告知最新体育赛事情况和特校学生共同分享。一段时间的训练活动后,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后续活动:篮球比赛、为球队队员庆祝生日、学生座谈会等,为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内容和平台。至此,学生间的陌生感完全消除,互相间努力竞争、乐于交流、对各自学习、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 相互之间还有书信往来。
通过此次尝试,我们发现准备充分的联谊交流活动,对促进残健沟通,提高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特校应经常和社会外界联系,开展残健交流活动,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交流对象的选取。应选择和聋生有共同点,或能引起共鸣的群体进行联谊交流。
2、注意交流心态的调整。一是要转变健听人的看法,要把聋生看做可交流、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对象,仅仅是同情帮助不了聋生,仅仅是同情也成不了朋友。
同时在活动中更要做好聋生心态的调整:鼓励聋生,告诉他们“除了听力,语言的差异外,健听人能做的,你们也能”,帮助他们建立交流的平等感;在活动中真诚参予,正面引导,特别是在活动中出现对聋生的偏见、猜疑时,要及时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保护他们难能可贵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交流的信任感;活动中遭受挫折时,鼓励他们直面失败,共同寻找原因和对策,帮助他们建立交流的耐挫感。
3、注意交流活动内容的充实。交流活动切忌空洞、单调,应根据双方的特点,设计有内容、有主题的活动,辟如竞技活动,让双方共同配合、相互竞争,并从活动中学会如何沟通、磨合;或共同就某项主题学习展开讨论,分别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容忍对方与自己的不同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为此,我对我校聋生和普校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询活动,问题和回答分别如下:
普校学生:你了解残疾学生吗?乐于接触和帮助他们吗?如果说让你和残疾学生做一次交流,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除个别有亲戚是残疾人外,大多学生对残疾学生的了解评价是(空洞的形容词):“可怜,不知道以后靠什么活、身残志坚”之类,表示有能力和有机会的话,愿意帮助残疾人,面对交流活动,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捐款”、“带回家请他吃饭”……。
特校学生:你对自己的缺陷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你和健全人沟通会有什么困难,你愿意和正常人沟通吗?你对自己日后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有什么设想?部分同学表示不在乎自己的缺陷,困为残疾人很多,愿意也能够和正常人沟通,听不懂可以写,对于今后没有过多设想,说现在重要的是好好学习,掌握本领,以后上高中、大学,然后决定做什么,也有说做画家等具体职业的。
也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残疾比较敏感、自卑,想和正常人交流,但是很害怕,担心别人笑话、瞧不起自己,对今后有些茫然,不知能做什么。
从以上问答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十分愿意融入正常孩子中,而普校学生也都具有爱心,愿意接纳残疾学生,可以说,让双方孩子交流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想法还是可行的,但也发现,双方的想法反应出以往的活动都还存在偏差。
1、普校学生对于残疾学生怜悯多于关心,他们对残疾学生是有爱心的,然而这种爱心仅仅局限于同情、帮助(捐赠),而这只会使聋生增添“我是弱者”的依赖性和隋性,把别人的帮助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一旦踏入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与之前的反差,更会使之无所适从。
2、特校的学生内心还比较封闭,缺乏和健听人交往的平等感和信任感,大多数交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聋人圈子。
3、即使是较乐观向上的聋生,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普校学生,在他向自己送完礼物后,会感觉不知该说什么,甚至觉得不好意思,他会觉得彼此都不是平等的朋友,而只是被帮助者。
综上分析与反思,我们对交流活动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以高年级学生为试点,针对他们爱好体育运动,篮球也打得不错的特点和普校初一某班开展联谊活动,共同组建篮球队,进行篮球友谊赛等活动。
在准备开始这项活动前,我们分别在两校的学生宣布并询问有何想法。我校的学生表示很兴奋,但有些疑虑,能否比上别人,是否能和他们交流好,特别是一些球技一般的同学,担心自己太差别人会笑话,让学校球打得好的同学参加就行了;普校的学生则表示诧异,他们会打球?在一起活动能开展好吗?……之类问题。
针对学生的反应,我们首先做好教育动员,对特校学生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勇于和他人交住,共同活动,在健听人面前展示自己良好的风采;对于普校学生我们则着重介绍特校学生的情况,指出特校的学生除耳聋外和他们并无不同,请他们敞开心扉,认同他们,和他们共同进步。
思想动员之后,我们将两校学生组织起来共同训练,每两周一次。由于有了共同的学习内容,在一两次训练之后,两校学生渐渐熟悉起来,在练球时开始交流、比试投篮、运球技巧等。休息期间也开始有交流,互相了解对方讯息,讨论NBA赛事等,一些普校学生还从家中带来体育报,告知最新体育赛事情况和特校学生共同分享。一段时间的训练活动后,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后续活动:篮球比赛、为球队队员庆祝生日、学生座谈会等,为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内容和平台。至此,学生间的陌生感完全消除,互相间努力竞争、乐于交流、对各自学习、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 相互之间还有书信往来。
通过此次尝试,我们发现准备充分的联谊交流活动,对促进残健沟通,提高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特校应经常和社会外界联系,开展残健交流活动,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交流对象的选取。应选择和聋生有共同点,或能引起共鸣的群体进行联谊交流。
2、注意交流心态的调整。一是要转变健听人的看法,要把聋生看做可交流、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对象,仅仅是同情帮助不了聋生,仅仅是同情也成不了朋友。
同时在活动中更要做好聋生心态的调整:鼓励聋生,告诉他们“除了听力,语言的差异外,健听人能做的,你们也能”,帮助他们建立交流的平等感;在活动中真诚参予,正面引导,特别是在活动中出现对聋生的偏见、猜疑时,要及时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保护他们难能可贵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交流的信任感;活动中遭受挫折时,鼓励他们直面失败,共同寻找原因和对策,帮助他们建立交流的耐挫感。
3、注意交流活动内容的充实。交流活动切忌空洞、单调,应根据双方的特点,设计有内容、有主题的活动,辟如竞技活动,让双方共同配合、相互竞争,并从活动中学会如何沟通、磨合;或共同就某项主题学习展开讨论,分别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容忍对方与自己的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