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课堂上,学生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有效策略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其语言、内容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生活内容有较大的距离,加之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可是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让它淹没在浮躁的尘世、横流的物欲中呢?新课标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诗歌鉴赏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高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艺术、合理地引导学生走好高中诗歌鉴赏之路。
一、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又如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有利于导入课堂学诗氛围;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歌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总之,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有效策略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其语言、内容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生活内容有较大的距离,加之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可是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让它淹没在浮躁的尘世、横流的物欲中呢?新课标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诗歌鉴赏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高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艺术、合理地引导学生走好高中诗歌鉴赏之路。
一、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又如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有利于导入课堂学诗氛围;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歌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流程、方法。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熟悉、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流程和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等边塞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征人思乡或渴望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弃等情感。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常在作品中歌咏自然景物,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思想。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很有意义。
总之,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