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2年复发率,并与H2受体拮抗剂进行比较。方法:中药组消化性溃疡168例用自拟健脾化瘀汤治疗,对照组120例用法莫替丁治疗。用纤维内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用健脾化瘀汤治疗4周,总有效率94.22%,溃疡愈合率75.32%,2年复发率21.8%。对照组120例,总有效率78.33%,溃疡愈合率50.81%,2年复发率71.67%,结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药疗法;健脾化瘀汤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4-2010年本院门诊患者,其中40例因出血、不全梗阻而住院3-10天。中药组168例,男119例,女56例;年龄17-84岁,平均33.4±12.5岁;病程1-30年,平均5.6±3.0年;胃溃疡59例,十二指肠溃疡91例,复合性溃疡18例。对照组120例,男89例,女31例;年龄18--70岁,平均35.4±13.8岁;病程1-23年,平均4.7±3.5年;胃溃疡31例,十二指肠溃疡83例,符合性溃疡6例。诊断标准参照李益农、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所有病例均以纤维胃镜检查为诊断依据,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溃疡部位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中药组用自拟健脾化瘀汤,基本法:桂枝6克,白芍30克,枳实10克,黨参15克,茜草15克,蒲公英30克,茯苓15克,海螵蛸20克,以清水约1500毫升,煎约600毫升,分早晚空腹服,每日1剂。临床再根据虚实偏盛分为两个证型。气虚血瘀型:饥饿时上腹疼痛加重,嗳气或有反酸,上腹饱胀,食欲差,舌淡胖或有瘀斑,脉细弱,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胃镜下见溃疡面覆薄白苔,周围苍白者加黄芪15克、当归6克出血者重用黄芪。胃热偏盛型: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胃镜下见溃疡周围红肿充血,溃疡面覆有黄白垢苔,病程多较短、较急,不全梗阻多见此型,基础方法去桂枝加泻心汤。对照组口服法莫替丁(Famotidine)20mg,每日2次,疗程均为4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考文献。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示溃疡面愈合或瘢痕期为治愈;主要症状和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胃镜下溃疡面缩小50%以上者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下溃疡面无变化或增大者为无效。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中药组168例,治愈129例(77.16%),好转28例(17.06%),无效11例(5.78%),总有效率为94.22%;对照组120例,治愈61例(50.83%),好转33例(27.50%)无效26例(21.67%),总有效率为78.33%。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药组明显为优。
3.3 两组用药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中药组168例,上腹痛120例,缓解时间5±2天;对照组120例,上腹痛116例,缓解时间12±6天。中药组腹胀85例,缓解时间7±1.5天;对照组腹胀72例,缓解时间10±5天。中药组反酸74例缓解时间4±1天;对照组反酸68例,缓解时间7±3天。中药组黑便18例,转阴时间3±1天;对照组黑便12例,转阴时间5±2天。中药组呕吐(梗阻)外,差异均由显著性(p<0.01),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4 两组复发率比较:对治愈患者随访3年,中药组胃镜复查80例,占治愈例数的47.6%.十二指肠溃疡60例,占复查例数的75%,复发14例(17.5%);胃溃疡16例,占20%,复发9例(11.3%);复合性溃疡4例,占5%,复发2例(2.5%);溃疡癌1例,生存期超过2年。对照组复查49例,占治愈例数的29.3%。十二指肠溃疡37例,占复查例数的75.5%,复发17例(34.69%);胃溃疡10例,占20.4%,复发19例(38.7%);复合性溃疡2例占4.1%,复发2例(4.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4 讨论
H2受体拮抗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得到公认,但仍有约20%的病人无效而需改用其他治疗,停药后40%-80%病人消化性溃疡在1年内复发,也有资料统计H2受体拮抗剂治疗的病例,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达69%--100%即使用维持治疗1年内仍有45%,2年内50%的复发率。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健脾化瘀汤疗程4周溃疡愈合率75.32%,2年复发率为21.8%;而对照组4周溃疡愈合率50.81%,2年复发率为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心下痞痛、嘈杂和反酸范畴,也见于呕吐和便血的的某些证型。其病因多为饮食情志所伤,病机多脾虚为实,脾寒胃热,常兼夹肝气、湿郁、热毒,寒热虚实错杂,病情反复难愈,久入脉络。桂枝生姜枳实汤合茯苓降逆泻痞,和胃降浊,蒲公英、旱莲草能解郁热散结气,非胃热炽盛不可过用苦寒使伤阴耗气。有舌红苔黄,口苦脉滑,结合镜下辩证,溃疡面充血水肿或伴有出血者方加用泻心汤,热实去药亦去为权宜之法;而舌淡苔薄,脉细弱,镜下溃疡面薄白苔、周边苍白者,重用黄芪30-60g以益气补虚。单味中药的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有良好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党参、茯苓、白及又有抗溃疡,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健脾化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综合作用有4个方面:(1)促进胃排空,避免胃潴留;(2)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胃粘膜屏障;(3)杀灭和抑制幽门螺杆菌;(4)修补局部组织,促进溃疡愈合。无论药物的作用途径、临床疗效、疗程和预防复发,均明显优于H2受体拮抗剂。
参考文献
[1]李益农,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27.
[2]王贤才译。临床药物大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678-679.
[3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77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药疗法;健脾化瘀汤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4-2010年本院门诊患者,其中40例因出血、不全梗阻而住院3-10天。中药组168例,男119例,女56例;年龄17-84岁,平均33.4±12.5岁;病程1-30年,平均5.6±3.0年;胃溃疡59例,十二指肠溃疡91例,复合性溃疡18例。对照组120例,男89例,女31例;年龄18--70岁,平均35.4±13.8岁;病程1-23年,平均4.7±3.5年;胃溃疡31例,十二指肠溃疡83例,符合性溃疡6例。诊断标准参照李益农、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所有病例均以纤维胃镜检查为诊断依据,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溃疡部位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中药组用自拟健脾化瘀汤,基本法:桂枝6克,白芍30克,枳实10克,黨参15克,茜草15克,蒲公英30克,茯苓15克,海螵蛸20克,以清水约1500毫升,煎约600毫升,分早晚空腹服,每日1剂。临床再根据虚实偏盛分为两个证型。气虚血瘀型:饥饿时上腹疼痛加重,嗳气或有反酸,上腹饱胀,食欲差,舌淡胖或有瘀斑,脉细弱,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胃镜下见溃疡面覆薄白苔,周围苍白者加黄芪15克、当归6克出血者重用黄芪。胃热偏盛型: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胃镜下见溃疡周围红肿充血,溃疡面覆有黄白垢苔,病程多较短、较急,不全梗阻多见此型,基础方法去桂枝加泻心汤。对照组口服法莫替丁(Famotidine)20mg,每日2次,疗程均为4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考文献。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示溃疡面愈合或瘢痕期为治愈;主要症状和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胃镜下溃疡面缩小50%以上者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下溃疡面无变化或增大者为无效。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中药组168例,治愈129例(77.16%),好转28例(17.06%),无效11例(5.78%),总有效率为94.22%;对照组120例,治愈61例(50.83%),好转33例(27.50%)无效26例(21.67%),总有效率为78.33%。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药组明显为优。
3.3 两组用药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中药组168例,上腹痛120例,缓解时间5±2天;对照组120例,上腹痛116例,缓解时间12±6天。中药组腹胀85例,缓解时间7±1.5天;对照组腹胀72例,缓解时间10±5天。中药组反酸74例缓解时间4±1天;对照组反酸68例,缓解时间7±3天。中药组黑便18例,转阴时间3±1天;对照组黑便12例,转阴时间5±2天。中药组呕吐(梗阻)外,差异均由显著性(p<0.01),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4 两组复发率比较:对治愈患者随访3年,中药组胃镜复查80例,占治愈例数的47.6%.十二指肠溃疡60例,占复查例数的75%,复发14例(17.5%);胃溃疡16例,占20%,复发9例(11.3%);复合性溃疡4例,占5%,复发2例(2.5%);溃疡癌1例,生存期超过2年。对照组复查49例,占治愈例数的29.3%。十二指肠溃疡37例,占复查例数的75.5%,复发17例(34.69%);胃溃疡10例,占20.4%,复发19例(38.7%);复合性溃疡2例占4.1%,复发2例(4.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4 讨论
H2受体拮抗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得到公认,但仍有约20%的病人无效而需改用其他治疗,停药后40%-80%病人消化性溃疡在1年内复发,也有资料统计H2受体拮抗剂治疗的病例,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达69%--100%即使用维持治疗1年内仍有45%,2年内50%的复发率。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健脾化瘀汤疗程4周溃疡愈合率75.32%,2年复发率为21.8%;而对照组4周溃疡愈合率50.81%,2年复发率为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心下痞痛、嘈杂和反酸范畴,也见于呕吐和便血的的某些证型。其病因多为饮食情志所伤,病机多脾虚为实,脾寒胃热,常兼夹肝气、湿郁、热毒,寒热虚实错杂,病情反复难愈,久入脉络。桂枝生姜枳实汤合茯苓降逆泻痞,和胃降浊,蒲公英、旱莲草能解郁热散结气,非胃热炽盛不可过用苦寒使伤阴耗气。有舌红苔黄,口苦脉滑,结合镜下辩证,溃疡面充血水肿或伴有出血者方加用泻心汤,热实去药亦去为权宜之法;而舌淡苔薄,脉细弱,镜下溃疡面薄白苔、周边苍白者,重用黄芪30-60g以益气补虚。单味中药的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有良好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党参、茯苓、白及又有抗溃疡,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健脾化瘀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综合作用有4个方面:(1)促进胃排空,避免胃潴留;(2)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胃粘膜屏障;(3)杀灭和抑制幽门螺杆菌;(4)修补局部组织,促进溃疡愈合。无论药物的作用途径、临床疗效、疗程和预防复发,均明显优于H2受体拮抗剂。
参考文献
[1]李益农,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27.
[2]王贤才译。临床药物大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678-679.
[3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