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科学探究,而问题又是科学探究出发点。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环节,是开展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广大教师致力探索的课题。为此,笔者就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发扬民主,启迪问题意识
  
  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也同样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在课堂上所以缺乏问题意识,除了没有掌握怎样提问外,更重要的还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低,二是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为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有关问题,经常与学生交心,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006年沙县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某同学的科任老师曾对我说:某同学就是—个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他思维敏捷,善于思考,想象力丰富,常在课堂上提出与本课有关或无关的问题,但老师没有因他暂时影响了课堂纪律而批评他,如果与本节课有关内容当场作答,表扬他有感想、敢问的精神;与本课无关的问题,会让他下课后来讨论,并指导他查阅有关书籍。在他的影响带动下,班上许多同学课堂内外都能自动提问。由于有这种气氛,所以许多同学对化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学习对他们来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乐趣。可见,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启迪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利用实验,激发问题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化学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讲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时,首先利用(铜—硫酸—锌)原电池和门铃组成的闭合电路,电铃会出人意料地响起。学生质疑构成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悬念式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惊讶,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教师进一步追问,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以上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及正确性?根据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将铜、锌插入稀硫酸中,发现铜片上产生气泡,而锌片上无气泡,似乎不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等等。经过一系列问题探究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启迪和深化。
  
  三、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感悟问题意识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教材的内容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课堂中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或者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例如,钢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然而无论什么地方,钢铁都存在着被腐蚀的现象。油管、水管、铁桩、建筑、轮船等受空气、微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时刻在被腐蚀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大批海军舰船因底部钢板和黄铜冷凝管年久失修,不得不泊岸修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德国海军的炮弹落在伦敦街头。现今社会,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钢铁差不多有2亿吨,各发达国家为了减少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防腐蚀研究机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金属腐蚀的机理和防护方法,所以有关金属防腐蚀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点课题。
  再如,讲述氯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下述材料而对课题产生疑问,进一步分析推理还可发现用什么物质制取氯气,制取氯气的原理是什么?据记载,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家人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半小时后这名主妇停止了呼吸。法官化验其血液和胃液,确诊是氯气中毒。分析原因,竟是这名主妇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致使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氯气,从而导致悲剧发生。专家指出,由于洁厕精是用盐酸勾兑成的,氯的含量较高,所以当洁厕精与漂白粉合用或漂白粉与含氯类清洁剂合用时,就会产生有毒的氯气,轻度中毒者会感到眼、鼻、喉不舒服,重者还会伤及心肺,当有毒气体在空气中弥散到一定浓度时,就会造成悲剧的发生。
  通过上述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联想,拓宽思路,强化了学生问题意识。
  
  四、揭示事实与原有知识结构发生的矛盾。发展问题意识
  
  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事物发展的动力,解决矛盾的过程或使矛盾转化的过程就是设计新的方法、新的条件的过程,这也是创造的过程。矛盾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活点。在课堂教学中,制造一些相互矛盾的表面现象,让学生在寻求矛盾的本质原因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做练习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完成的习题,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例如,让学生写出用惰性电极电解Na2SO3溶液的化学方程式。全班同学几乎都不加思索的写出2H2≡2H2↑ O2↑这个化学方程式,但我却当即给予否定,这使学生们都很惊讶!这怎么可能呢?因为溶液中只有Na 、SO2-3、OH-、H 和H2O几种微粒,而H 比Na 易得电子,OH-比SO2-3易失电子,怎么会错呢?此时可我引导学生回忆、思考Na2SO3具有哪些性质,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Na2SO3会被O3氧化为Na2SO4,因此会得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 H2O≡Na2SO4 H2↑。“出乎意料”的结果与学生的回答发现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希望能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便得到了发展。
  
  五、设立“质疑本”,深化问题意识
  
  目前,教学界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只起引导的作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设立“质疑本”,这样做会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收到很好的效果。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质疑本”,预习时把自己弄不懂、有疑问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带着疑问听课。教师可以把学生疑问归纳分类,展示给全班同学,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质疑本”上完成“听课后记”,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与老师、同学切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伸。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大大提高,问题意识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教育机会均等”是学校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从1949年以来,一直在为实现教育民主化而进行不懈地努力。例如确定“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颁布“向工农开门”的学制;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推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但是,真正对教育机会均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是从199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    教育机会均等就是教育公平,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政治生活的一项重大变革,它的实施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制度的完善本身需要一个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影
我们用几种韵书比较切下字系统,发现有许多字原本属于开口韵歌、哿的字在<集韵>里分别收在合口韵戈、果韵中,但切下字却仍用开口字.开合混置的韵字特别多,不仅有开口韵放入合
用伏安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的实验中,为了测定电路工作时的路端电压和流过电源的电流,需要把电压表和电流表接入电路。通常我们认为有两种方案,即如图1甲和图1乙所示,而教材中选择的是图1甲所示的电路,学生们常间教材里为什么选择图1甲所示的电路?实验时是不是两种电路均可用?两种电路是否有优劣之分等等问题都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