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人才来源于教育。新时期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基础教育时期就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时代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地理学科是一个文理双兼的学科,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处理信息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构建新的观念。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处理好相应的关系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我将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就要结合新课标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应试教育中的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大力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进入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积极思维,打破陈规,标新立异,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方面多做些功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课堂中有所创新,首先必须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中随时交给学生们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门学科知识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这门学科自发产生浓郁的兴趣和激情。
2.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核心。众多的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将会被压抑、扼杀或诋毁。只有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民主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独创性。学生在这样的充满阳光和空气的氛围里,不仅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发挥,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育模式上要加以改变,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中心型”为“学生中心型”;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单项型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合作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变“教师一言堂”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主要角色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课堂上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具大的创造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异想天开,给予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建立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进取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产生创新灵感。
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参与,着重培养学生“说理”和“析事”的能力。地理新教材,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陈述性内容较多,多数内容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果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裕的“读”和“说”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来读,来“说理”,来“析事”。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实用价值的分析和认识,还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地理课的学习兴趣。
3.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家的发明或创新都离不开探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显著特点,但没有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如在上“气温的日变化”这节课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即集中自己的感受自己理解讲述。在讲述“我国地形地势”一节时,让学生看地图绘制简易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分析地势对气候与河流流向的影响时,提出“假如我国地势是东高西低又会是什么结果呢?”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努力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作为地理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气象观察小组活动,了解当地的气温和降水;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农药厂参观调查,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及表现;带学生到啤酒厂去参观酿造车间、灌装车间、化验室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企业对我市经济的影响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通过让他们制作简易地球仪、简易地图、简易模型等,培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
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深化和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新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促进、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在教学中,我经常适时地使用“好极了”,“这个思路很好,有独特之处”,“你提出的见解很有探讨价值”,“如果再思考完善点你的回答就更全面更准确了”等赞誉之词,让学生在我这张洋溢着兴奋与激情的脸上,看到对他们能力的肯定,感受成功的喜悦。巧妙地组织课堂竞赛,营造一种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同样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巧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教育,也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人格特征的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教育。我们每位地理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就要结合新课标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应试教育中的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大力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进入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积极思维,打破陈规,标新立异,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方面多做些功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课堂中有所创新,首先必须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中随时交给学生们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门学科知识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这门学科自发产生浓郁的兴趣和激情。
2.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核心。众多的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将会被压抑、扼杀或诋毁。只有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民主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独创性。学生在这样的充满阳光和空气的氛围里,不仅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发挥,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育模式上要加以改变,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中心型”为“学生中心型”;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单项型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合作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变“教师一言堂”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主要角色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课堂上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具大的创造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异想天开,给予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建立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进取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产生创新灵感。
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参与,着重培养学生“说理”和“析事”的能力。地理新教材,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陈述性内容较多,多数内容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果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裕的“读”和“说”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来读,来“说理”,来“析事”。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实用价值的分析和认识,还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地理课的学习兴趣。
3.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家的发明或创新都离不开探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显著特点,但没有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如在上“气温的日变化”这节课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即集中自己的感受自己理解讲述。在讲述“我国地形地势”一节时,让学生看地图绘制简易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分析地势对气候与河流流向的影响时,提出“假如我国地势是东高西低又会是什么结果呢?”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努力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作为地理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气象观察小组活动,了解当地的气温和降水;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农药厂参观调查,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及表现;带学生到啤酒厂去参观酿造车间、灌装车间、化验室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企业对我市经济的影响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通过让他们制作简易地球仪、简易地图、简易模型等,培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
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深化和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新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促进、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在教学中,我经常适时地使用“好极了”,“这个思路很好,有独特之处”,“你提出的见解很有探讨价值”,“如果再思考完善点你的回答就更全面更准确了”等赞誉之词,让学生在我这张洋溢着兴奋与激情的脸上,看到对他们能力的肯定,感受成功的喜悦。巧妙地组织课堂竞赛,营造一种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同样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巧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教育,也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人格特征的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教育。我们每位地理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