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意识;开拓学生视野,鼓励批判性接受知识。
关键词:创新教育 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 探究意识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学各科教育,都应该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在新课程改革如如荼地进行之中,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世纪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把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所学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所有学生对每门功课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这门课,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美国的教育学心理学家索里说过:“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目的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真实的内在动机时,尽管学习者对于有效学习的较为精细的特点一无所知,以及并不具备许多其他促进学习速度的条件,也能获得卓越的成果。”主动的需要是一切创造条件的基本条件。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场景,或编排课堂历史短剧,让学生当演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历史教学内容问题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教学最好问题化,教学形式宜采用生动活泼的讨论式,教师应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问题,要善于设疑、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求索。
设问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可逆向提问,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问“若下雨,秦末农民战争会爆发吗?”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变法?”这样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难点上,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通过问题的设计,突出课堂的难点和重点,体现能力培养的教学魅力,展示思维的层次性、综合性、抽象性、概括性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拓学生视野,鼓励批判性接受知识。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教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去创造,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前人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很完善,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进行激烈的辩论,有时甚至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例如,在回答:“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学生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大倒退。但在众多千篇一律的举手回答中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与众不同的论述,有的同学认为鸦片战争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他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他们的殖民扩张也使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慢慢走向解体,所以说客观上来讲,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的近代进程。面对着这种标新立异而又言之有理的论述,我们应给予肯定,不然,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就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 探究意识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学各科教育,都应该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在新课程改革如如荼地进行之中,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世纪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把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所学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所有学生对每门功课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这门课,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美国的教育学心理学家索里说过:“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目的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真实的内在动机时,尽管学习者对于有效学习的较为精细的特点一无所知,以及并不具备许多其他促进学习速度的条件,也能获得卓越的成果。”主动的需要是一切创造条件的基本条件。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场景,或编排课堂历史短剧,让学生当演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历史教学内容问题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教学最好问题化,教学形式宜采用生动活泼的讨论式,教师应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问题,要善于设疑、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求索。
设问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可逆向提问,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问“若下雨,秦末农民战争会爆发吗?”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变法?”这样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难点上,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通过问题的设计,突出课堂的难点和重点,体现能力培养的教学魅力,展示思维的层次性、综合性、抽象性、概括性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拓学生视野,鼓励批判性接受知识。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教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去创造,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前人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很完善,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进行激烈的辩论,有时甚至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例如,在回答:“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时,绝大部分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学生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大倒退。但在众多千篇一律的举手回答中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与众不同的论述,有的同学认为鸦片战争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他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他们的殖民扩张也使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慢慢走向解体,所以说客观上来讲,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的近代进程。面对着这种标新立异而又言之有理的论述,我们应给予肯定,不然,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就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