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校;编制改革;资源;利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24—01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是深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张掖市民乐县农村学校编制改革在整合县城优质办学资源、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上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该县农村学校编制改革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改革的特点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类似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 编制改革的特点
1. 以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目的。将农村初中适龄青少年全部转移到经济社会条件较高、社会秩序较好,现代化气息更为浓厚的县城就读,能更好地把现代中学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早普及到农村适龄子女,用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意识来帮助学生较早地树立竞争意识,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向,意识到如何在自身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2. 具有全面性和彻底性。将原来的各个村镇小学改为幼儿园+小学1,2年级培养模式。此项改革在张掖市农村基础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理念滞后、配套服务政策落实缓慢的历史现状,将农村适龄子女推向信息更畅通、教育资源更优质的县城就读,具有教育资源编制改革的彻底性。
3. 引入竞争机制选拔优质教师资源。改革当从触碰既得利益开始。绝大部分教师都向往在生活设施相对发达的县城工作,可是县城学校教师编制有限。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引进了学历、教龄、职称、教学业绩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意愿等多方位评价标准,将部分教师留于原教学单位重点培养,通过后续政策优抚和谈话使他们安心在乡镇、农村学校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4. 妥善处理改革后相关利益关系。学校教学体制的重新调整会涉及到教学班级和教师授课任务的安排、教学及后勤岗位的编排、住房福利的调整。因此,改革应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教师专业特长、管理能力及经验妥善安排,通过召开教师座谈和联谊会将来自不同校区的教师实现良好的沟通调整,实现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最大优化。
5. 完善改革后相应的配套服务。政府要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协调工商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后勤部门做好对学生食宿质量的监督,协调交通部门做好学生节假日安全回家运行秩序的管理,协调教体局做好新编学校的教学与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计算机、图书资料室的补充与管理,制定严格有效的责任问责制,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二、反思及建议
1. 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对于本次学校编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共识,它是国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从业人口素质、提升对外竞争力的必然举措,通过享受更优质的基础教育,学生更有机会和城市学生在升学、创业、招商引资和自身技术能力发展方面缩小差距,从而将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红利在农村体现出来。
2. 配套制度和服务的建设和改进是教育改革的强力保障。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在政策上政府要向农村有所倾斜,废除一切与民争利的政策,建立和支持保护农民,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在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特色核心产业、吸引优秀科研、技术人才方面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让农民看到通过教育投资培养下一代的的成果;引入办学机制的竞争意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甚至私立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师德水平、科研能力,使学生、家庭和社会受益,。
3. 通过社会和家庭关怀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改革、工业化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结果,在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区更为明显。通过社会关怀、学校关爱、家庭关心给大量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幸福保障,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让他们融入到周围社会、老师同学的温暖氛围中,及时疏通和消除不良情绪,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立农村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学校编制改革已经成为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必要途径。它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开展校园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降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失造成成长道路上的弊端。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24—01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是深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张掖市民乐县农村学校编制改革在整合县城优质办学资源、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上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该县农村学校编制改革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改革的特点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类似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 编制改革的特点
1. 以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目的。将农村初中适龄青少年全部转移到经济社会条件较高、社会秩序较好,现代化气息更为浓厚的县城就读,能更好地把现代中学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早普及到农村适龄子女,用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意识来帮助学生较早地树立竞争意识,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向,意识到如何在自身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2. 具有全面性和彻底性。将原来的各个村镇小学改为幼儿园+小学1,2年级培养模式。此项改革在张掖市农村基础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理念滞后、配套服务政策落实缓慢的历史现状,将农村适龄子女推向信息更畅通、教育资源更优质的县城就读,具有教育资源编制改革的彻底性。
3. 引入竞争机制选拔优质教师资源。改革当从触碰既得利益开始。绝大部分教师都向往在生活设施相对发达的县城工作,可是县城学校教师编制有限。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引进了学历、教龄、职称、教学业绩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意愿等多方位评价标准,将部分教师留于原教学单位重点培养,通过后续政策优抚和谈话使他们安心在乡镇、农村学校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4. 妥善处理改革后相关利益关系。学校教学体制的重新调整会涉及到教学班级和教师授课任务的安排、教学及后勤岗位的编排、住房福利的调整。因此,改革应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教师专业特长、管理能力及经验妥善安排,通过召开教师座谈和联谊会将来自不同校区的教师实现良好的沟通调整,实现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最大优化。
5. 完善改革后相应的配套服务。政府要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协调工商管理部门和各个学校后勤部门做好对学生食宿质量的监督,协调交通部门做好学生节假日安全回家运行秩序的管理,协调教体局做好新编学校的教学与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计算机、图书资料室的补充与管理,制定严格有效的责任问责制,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二、反思及建议
1. 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对于本次学校编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共识,它是国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从业人口素质、提升对外竞争力的必然举措,通过享受更优质的基础教育,学生更有机会和城市学生在升学、创业、招商引资和自身技术能力发展方面缩小差距,从而将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红利在农村体现出来。
2. 配套制度和服务的建设和改进是教育改革的强力保障。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在政策上政府要向农村有所倾斜,废除一切与民争利的政策,建立和支持保护农民,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在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特色核心产业、吸引优秀科研、技术人才方面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让农民看到通过教育投资培养下一代的的成果;引入办学机制的竞争意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甚至私立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师德水平、科研能力,使学生、家庭和社会受益,。
3. 通过社会和家庭关怀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改革、工业化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结果,在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区更为明显。通过社会关怀、学校关爱、家庭关心给大量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幸福保障,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让他们融入到周围社会、老师同学的温暖氛围中,及时疏通和消除不良情绪,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立农村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学校编制改革已经成为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必要途径。它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开展校园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降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失造成成长道路上的弊端。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