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姓为中国汉族百家大姓之一,雷姓人口约占当代中国汉族人口的0.23%。
一
按照传统说法,雷姓出自方雷氏,以国为氏。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也记载:相传古时候有一个部落叫方雷氏,是黄帝时的诸侯国之一。传说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9世孙,他跟随黄帝与蚩尤打仗,立下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也就是复姓方雷氏。随着时间的推移,方雷氏分化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因此,雷姓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方雷氏为雷姓的得姓始祖。
雷姓的第二支出自黄帝之臣雷公。传说雷公是个名医,不仅精通医术,还发明中草药的制作方法,他的后代称雷氏。相传雷公和黄帝、岐伯,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问、岐伯和雷公答的形式写成的。《黄帝内经·著至教论篇》载:“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这是雷公和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的记载。辉县市药王山“十大名医殿”的神坛上有我国古代十位杰出医学家的彩色塑像,排在神坛中部的,就是雷公。另外,相传雷公还是碗的发明者,因而被定为窑神。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雷公的子孙以雷为氏。而黄帝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雷姓的第三支出自其他民族改姓雷。他姓改雷姓始自西汉的南安郡雷姐羌。雷姐羌自称出自方雷氏之后,取族名首字雷为姓,历经汉、晋、南北朝,主要活动于陕西宝鸡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后来完全汉化。据《姓氏考略》记载,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还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雷的。潳山蛮当时归南郡管辖,相当于现在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属南蛮的一种,后来完全汉化。南安羌当时归陇西郡管辖,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陇西、武山等县一带,属于西戎的一种,后来也完全汉化。三国蜀汉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处甘肃成县西,后融入氐族杨氏之中,到隋唐时,随氐族杨氏一起汉化。以上汉化后的雷姓是我国雷姓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陕西渭北地区仍留有大量带雷字的村庄名。南方地区的盘古氏后裔亦有改姓雷的,是南方汉族雷氏的一个重要源头,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尤其在浙闽赣地区畲族中为四大姓氏之一。此外,改为雷姓的其他民族还有:女真人阿典氏,满族阿克占氏,景颇族春雷氏,基诺族布柯氏等,以致今天的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中均有雷姓。
二
先秦时期,由于缺乏雷姓名人和详细史料,雷姓发源地及其具体播迁情况,很难考证。据相关史料记载,大体上雷姓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逐渐向周边地区迁徙散播的。
到汉代,雷姓已迁居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及四川等地。西汉初期,有仕淮南王刘安的郎中雷被,善击剑。淮南国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这时雷姓已播迁安徽。东汉时的雷义是豫章鄱阳(今江西省南昌)人,官至侍御史。三国时期,蜀有将军雷同,吴有宜都(今属湖北)太守雷谭。由此可见,晋朝以前,雷姓已经播迁到四川、湖北等地。时至两晋,豫章雷姓也不断向外播迁,其后裔现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尤其丰城雷姓名闻一时。雷姓经过不断地繁衍迁徙,成为江西省境内一大望族,史称“雷姓豫章郡望”。豫章于汉初置郡,治所在南昌(今属江西)。
东汉明帝时期,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羌族中的一支烧当羌,被东汉朝廷迁到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居住,其中有一支姓雷的因为势力较大,受到汉朝的优待,这支雷姓人在冯翊一带发展较快。中原雷姓也不断向西北方扩散,豫章人雷焕后裔的一支迁往冯翊,与当地羌族雷姓融合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又有以“冯翊”为其郡望、堂号的。此支雷氏,视雷焕为开基祖。
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雷氏已经开始向内蒙古、甘肃、广州等边疆地区发展。北魏有渭州刺史雷绍,为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人;唐代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雷满,是唐朝名士。还有潮州(冶今广东潮安)人音乐家雷海青、琴师雷威,睢阳偏将雷万春等。其中雷海青为宫廷乐师,精通琵琶,在音乐方面造诣很高,后因不愿侍奉叛军安禄山而殉节。相传郭子仪在反攻长安安禄山叛军时,雷海青显灵助战,天空出现“雷”字旗号,因上半部被云雾所遮,仅见“田”字,郭子仪据此向朝廷请功,唐肃宗加封雷海青“田都大元帅”,并被后世多个剧种供奉为“田公元帅”。雷威精通制琴,世称其所制琴为“雷琴”,是不可多得的极品。雷万春佐张巡、许远守睢阳,抵抗安史叛军几十万人的围攻,使叛军无法南下,确保了江南百姓的安全。这一时期,一些少数民族的雷姓也开始迁入广东。例如,畲族中的雷姓就是此时迁入广东的。这说明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期间,雷姓向南北方向都有发展。
宋朝时期,雷氏分布更为广泛,向南向北都有了大量的迁移。雷姓这时候也成了全国的大姓之一。
明清时期,雷姓的分布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闽、晋陕川两大雷姓聚集地,也有部分雷姓自东南回迁中原。
明初洪武年间,雷姓族人亦有随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外迁者,分迁于陕西、甘肃、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明朝末年,有雷姓从江西回迁河南。河南信阳商城县余集,有余、雷两大姓,雷姓祖上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的,每逢过年杀猪祭祖时,在猪头上插筷子以示自己祖上来自筷子巷。至清代中叶,雷姓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
一
按照传统说法,雷姓出自方雷氏,以国为氏。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也记载:相传古时候有一个部落叫方雷氏,是黄帝时的诸侯国之一。传说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9世孙,他跟随黄帝与蚩尤打仗,立下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也就是复姓方雷氏。随着时间的推移,方雷氏分化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因此,雷姓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方雷氏为雷姓的得姓始祖。
雷姓的第二支出自黄帝之臣雷公。传说雷公是个名医,不仅精通医术,还发明中草药的制作方法,他的后代称雷氏。相传雷公和黄帝、岐伯,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问、岐伯和雷公答的形式写成的。《黄帝内经·著至教论篇》载:“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这是雷公和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的记载。辉县市药王山“十大名医殿”的神坛上有我国古代十位杰出医学家的彩色塑像,排在神坛中部的,就是雷公。另外,相传雷公还是碗的发明者,因而被定为窑神。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雷公的子孙以雷为氏。而黄帝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雷姓的第三支出自其他民族改姓雷。他姓改雷姓始自西汉的南安郡雷姐羌。雷姐羌自称出自方雷氏之后,取族名首字雷为姓,历经汉、晋、南北朝,主要活动于陕西宝鸡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后来完全汉化。据《姓氏考略》记载,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还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雷的。潳山蛮当时归南郡管辖,相当于现在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属南蛮的一种,后来完全汉化。南安羌当时归陇西郡管辖,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陇西、武山等县一带,属于西戎的一种,后来也完全汉化。三国蜀汉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处甘肃成县西,后融入氐族杨氏之中,到隋唐时,随氐族杨氏一起汉化。以上汉化后的雷姓是我国雷姓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陕西渭北地区仍留有大量带雷字的村庄名。南方地区的盘古氏后裔亦有改姓雷的,是南方汉族雷氏的一个重要源头,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尤其在浙闽赣地区畲族中为四大姓氏之一。此外,改为雷姓的其他民族还有:女真人阿典氏,满族阿克占氏,景颇族春雷氏,基诺族布柯氏等,以致今天的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中均有雷姓。
二
先秦时期,由于缺乏雷姓名人和详细史料,雷姓发源地及其具体播迁情况,很难考证。据相关史料记载,大体上雷姓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逐渐向周边地区迁徙散播的。
到汉代,雷姓已迁居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及四川等地。西汉初期,有仕淮南王刘安的郎中雷被,善击剑。淮南国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这时雷姓已播迁安徽。东汉时的雷义是豫章鄱阳(今江西省南昌)人,官至侍御史。三国时期,蜀有将军雷同,吴有宜都(今属湖北)太守雷谭。由此可见,晋朝以前,雷姓已经播迁到四川、湖北等地。时至两晋,豫章雷姓也不断向外播迁,其后裔现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尤其丰城雷姓名闻一时。雷姓经过不断地繁衍迁徙,成为江西省境内一大望族,史称“雷姓豫章郡望”。豫章于汉初置郡,治所在南昌(今属江西)。
东汉明帝时期,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羌族中的一支烧当羌,被东汉朝廷迁到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居住,其中有一支姓雷的因为势力较大,受到汉朝的优待,这支雷姓人在冯翊一带发展较快。中原雷姓也不断向西北方扩散,豫章人雷焕后裔的一支迁往冯翊,与当地羌族雷姓融合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又有以“冯翊”为其郡望、堂号的。此支雷氏,视雷焕为开基祖。
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雷氏已经开始向内蒙古、甘肃、广州等边疆地区发展。北魏有渭州刺史雷绍,为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人;唐代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雷满,是唐朝名士。还有潮州(冶今广东潮安)人音乐家雷海青、琴师雷威,睢阳偏将雷万春等。其中雷海青为宫廷乐师,精通琵琶,在音乐方面造诣很高,后因不愿侍奉叛军安禄山而殉节。相传郭子仪在反攻长安安禄山叛军时,雷海青显灵助战,天空出现“雷”字旗号,因上半部被云雾所遮,仅见“田”字,郭子仪据此向朝廷请功,唐肃宗加封雷海青“田都大元帅”,并被后世多个剧种供奉为“田公元帅”。雷威精通制琴,世称其所制琴为“雷琴”,是不可多得的极品。雷万春佐张巡、许远守睢阳,抵抗安史叛军几十万人的围攻,使叛军无法南下,确保了江南百姓的安全。这一时期,一些少数民族的雷姓也开始迁入广东。例如,畲族中的雷姓就是此时迁入广东的。这说明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期间,雷姓向南北方向都有发展。
宋朝时期,雷氏分布更为广泛,向南向北都有了大量的迁移。雷姓这时候也成了全国的大姓之一。
明清时期,雷姓的分布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闽、晋陕川两大雷姓聚集地,也有部分雷姓自东南回迁中原。
明初洪武年间,雷姓族人亦有随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外迁者,分迁于陕西、甘肃、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明朝末年,有雷姓从江西回迁河南。河南信阳商城县余集,有余、雷两大姓,雷姓祖上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的,每逢过年杀猪祭祖时,在猪头上插筷子以示自己祖上来自筷子巷。至清代中叶,雷姓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