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清概念
杨璐璐:“泛档案”化是指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滋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盲目地、“与时俱进”地推出了许多档案的新概念,而这些概念已经脱离了档案原有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孙大东:徐欣云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档案“泛化”现象做过专门研究。她将档案“泛化”现象界定为:“在档案概念上,表现为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在学术上既表现为学术外延的积极拓展,也是档案学术核心弱化或去档案化的表现;在档案工作上,‘泛化’则体现为,档案工作制度理想和档案工作现实的落差,从而使得档案工作边缘模糊不清,导致某些档案被疏忽而边缘化或‘泛化’。”相比其他学者的界定来看,这一定义较为全面和深入,可供大家参考。
李沅忆:我觉得“泛档案”现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它的存在虽然充满矛盾性,然而对于档案事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泛档案”现象能够促进大众对档案的了解与关注,即便只是最普通的明星档案。然而在定义上,将具有使用价值的档案都划归为“泛档案”,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明星档案并不存在永久的使用价值,甚至随着明星本人的热度,只有一段时间的保质期。
陈家喜:从理论和实践上将档案的概念泛化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因为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活动范围的拓展和信息技术的腾飞,档案与非档案之间的界限必将越来越模糊,“泛档案”就产生于这片模糊区域内。
档案“泛化”现象的原因
白一婷:胡鸿杰教授指出,档案“泛化”的动因比较复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也是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同时还交织着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世俗化是其主要特征。
张一川:若将某些储存信息的文件归入档案系统,可谓“名不正”;而若不让其归入档案系统,又“言不顺”。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两难”造就了“泛档案”现象的产生。
刘影:档案具有机密性,古时被深藏于内阁大院,秘不示人,被认为是神秘不可侵犯的,由此而产生认识上的神秘性,甚至是恐惧性。正是因为这些不当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进而导致对档案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
张文彬:除此之外,我认为档案“泛化”现象的出现还有深刻的思想根源: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是内在动力。2.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是催化剂。3.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思潮是外动力。
明星档案泛化问题探讨
苏亚云:我认为社会上会出现泛档案如“明星档案”无可厚非。毕竟有些明星凭借自身的高超技艺会对以后演艺圈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梅兰芳,不管是他的个人生涯,还是演艺事业,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个人资料就属于个人档案。所以说,明星档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名人档案。
张华阳:不敢苟同!对于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伟人,对其资料进行归档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今娱乐圈的泛档案现象是明星等借助档案之名对自己进行宣传和包装,与档案学本身没有必要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功利化、世俗化,这样的明星档案还无可厚非吗?
杨璐璐:赞同!明星档案充其量只能算个人档案,即使是明星也达不到需要档案界重视的程度,而且对于明星身高体重等带有娱乐性的信息我们还是应作出严格的规定,将这类信息剔除出档案的范围。
张一川:我觉得你们的观点有些以偏概全。明星档案并不是为了明星出名,而是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明星出了名,所以才会有相关的明星档案。虽说我不否认明星档案所代表的“泛档案”价值没有正规档案的价值大,但是如果将其贬得一文不值、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能就有些牵强了。
落拓寒儒:《香港档案》、《精神档案》、《学术档案》、《世纪档案》、《黑社会档案》、《刑事侦缉档案》等冠以“档案”名词,是耶非耶?
于朔:老师所提到的这些电视剧、文学作品、杂志等,只是穿上“档案”外衣以求吸引观众,无论其与档案有无密切的联系,这些作品在制作、播出过程中对档案知识少有涉及,也没有系统展示档案的全貌。公众对于档案的理解更多来源于电视、书报等的直观印象,而这些恰恰不是真实的“档案”。
李世斌:这些冠以“档案”名义的作品,有些确实是基于档案文献或档案信息而制作形成的,如电视节目《国宝档案》;有的与档案有一定的关系,如图书《明清宫廷档案》是基于一定的档案史料编著而成的;也有与档案毫无关系、只是为了吸引观众或增加神秘感而使用“档案”作为附带名称的,如某些影视作品等。在我看来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档案,只能算是利用档案信息加工出来的文化产物。
“泛档案”利弊观
张晶晶:我觉得“泛档案”有利有弊,有人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意见。大家意下如何?
张华阳:“泛档案”一般指具有档案价值,但是还未被列入归档范围的“编外”档案。与宏观档案相比,泛档案包含的微观信息更真实。同时“泛档案”又指不具备完整的档案价值或非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情报利用价值。
杨璐璐:同意。“泛档案”有利于将档案中的历史情报和现实情报相结合,拓展档案的作用范围;也有利于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情报意识,将档案工作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孙泽涵:不赞同。“泛档案”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新媒体吸引大众眼球的产物,对于新媒体来说,它是有用的,但是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它未必是有用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眼球,却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祁祺:我倒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泛档案观”。第一,电子文件取代纸质文件已成为必然趋势,电子文件的特性要求实现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第二,电子文件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将音频、视频、网页、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都纳入档案的范畴。第三,人们对信息、知识需求的提高,要求档案部门提供更多的隐性知识、非正式文件和外部信息。因此,“泛档案观”可以极大地拓展和提升档案工作。 张文彬:的确!“泛档案”现象作为现今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它的普遍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泛化后的“档案”也许已经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档案,但我们应该正视它。只有正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彰显我们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
如何应对档案“泛化”问题
落拓寒儒:面对档案“泛化”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档案馆又该如何应对呢?
郭俊婷:首先,对于档案行政部门和档案馆来说,要着重把握好法定档案的概念,即《档案法》中所指的档案,这是我们行政监管和接收征集进馆的重点对象。倘若对“纯档案”弃之不管,而热衷于“泛档案”,那岂不本末倒置?其次,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不容忽视,档案人要有积极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和分析档案“泛化”现象,因势利导,推进档案工作发展。
张华阳:实践“泛档案观”要求我们实现从传统档案收集向档案知识积累的创新和拓展,即在做好对传统意义上的收集和归档的基础上,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文件的捕获和归档、加强对非正式文档的收集和归档、加强对外部信息的搜集和归档,加强对隐性知识的记录和收集。
张一川: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革新。档案工作者不能固守传统的档案定义、内涵与外延,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新的档案思维观念。“泛档案观”要求档案人抛弃档案就是纸质文件、是正式文件、是归档文件的那种旧观念,而树立档案就是有保存有价值的文件,是信息资源,是知识资产的新观念。
张文彬: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社会公众档案情结的激发给档案“泛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公众对档案的这种朴素需求在档案“泛化”过程中也进一步得到了满足。
栾舒惠:赞同。在档案概念泛化的过程中,广大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既不能一味批评指责、消极对待,也不能本末倒置、自我构造概念,而应该密切关注、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共建更加符合大众需求的档案文化。
杨美金: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档案概念的泛化与其他学科如情报学中“情报”概念的泛化一样,是一种趋势,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与档案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因此,档案界应该积极关注,正确把握和分析这一现象,因势利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推进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同时为档案文化建设服务。
(摘自《档案界》网站)
杨璐璐:“泛档案”化是指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滋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盲目地、“与时俱进”地推出了许多档案的新概念,而这些概念已经脱离了档案原有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孙大东:徐欣云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档案“泛化”现象做过专门研究。她将档案“泛化”现象界定为:“在档案概念上,表现为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对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在学术上既表现为学术外延的积极拓展,也是档案学术核心弱化或去档案化的表现;在档案工作上,‘泛化’则体现为,档案工作制度理想和档案工作现实的落差,从而使得档案工作边缘模糊不清,导致某些档案被疏忽而边缘化或‘泛化’。”相比其他学者的界定来看,这一定义较为全面和深入,可供大家参考。
李沅忆:我觉得“泛档案”现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它的存在虽然充满矛盾性,然而对于档案事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泛档案”现象能够促进大众对档案的了解与关注,即便只是最普通的明星档案。然而在定义上,将具有使用价值的档案都划归为“泛档案”,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明星档案并不存在永久的使用价值,甚至随着明星本人的热度,只有一段时间的保质期。
陈家喜:从理论和实践上将档案的概念泛化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因为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活动范围的拓展和信息技术的腾飞,档案与非档案之间的界限必将越来越模糊,“泛档案”就产生于这片模糊区域内。
档案“泛化”现象的原因
白一婷:胡鸿杰教授指出,档案“泛化”的动因比较复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也是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同时还交织着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世俗化是其主要特征。
张一川:若将某些储存信息的文件归入档案系统,可谓“名不正”;而若不让其归入档案系统,又“言不顺”。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两难”造就了“泛档案”现象的产生。
刘影:档案具有机密性,古时被深藏于内阁大院,秘不示人,被认为是神秘不可侵犯的,由此而产生认识上的神秘性,甚至是恐惧性。正是因为这些不当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认知偏差,进而导致对档案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
张文彬:除此之外,我认为档案“泛化”现象的出现还有深刻的思想根源: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是内在动力。2.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是催化剂。3.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思潮是外动力。
明星档案泛化问题探讨
苏亚云:我认为社会上会出现泛档案如“明星档案”无可厚非。毕竟有些明星凭借自身的高超技艺会对以后演艺圈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梅兰芳,不管是他的个人生涯,还是演艺事业,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个人资料就属于个人档案。所以说,明星档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名人档案。
张华阳:不敢苟同!对于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伟人,对其资料进行归档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今娱乐圈的泛档案现象是明星等借助档案之名对自己进行宣传和包装,与档案学本身没有必要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功利化、世俗化,这样的明星档案还无可厚非吗?
杨璐璐:赞同!明星档案充其量只能算个人档案,即使是明星也达不到需要档案界重视的程度,而且对于明星身高体重等带有娱乐性的信息我们还是应作出严格的规定,将这类信息剔除出档案的范围。
张一川:我觉得你们的观点有些以偏概全。明星档案并不是为了明星出名,而是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明星出了名,所以才会有相关的明星档案。虽说我不否认明星档案所代表的“泛档案”价值没有正规档案的价值大,但是如果将其贬得一文不值、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能就有些牵强了。
落拓寒儒:《香港档案》、《精神档案》、《学术档案》、《世纪档案》、《黑社会档案》、《刑事侦缉档案》等冠以“档案”名词,是耶非耶?
于朔:老师所提到的这些电视剧、文学作品、杂志等,只是穿上“档案”外衣以求吸引观众,无论其与档案有无密切的联系,这些作品在制作、播出过程中对档案知识少有涉及,也没有系统展示档案的全貌。公众对于档案的理解更多来源于电视、书报等的直观印象,而这些恰恰不是真实的“档案”。
李世斌:这些冠以“档案”名义的作品,有些确实是基于档案文献或档案信息而制作形成的,如电视节目《国宝档案》;有的与档案有一定的关系,如图书《明清宫廷档案》是基于一定的档案史料编著而成的;也有与档案毫无关系、只是为了吸引观众或增加神秘感而使用“档案”作为附带名称的,如某些影视作品等。在我看来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档案,只能算是利用档案信息加工出来的文化产物。
“泛档案”利弊观
张晶晶:我觉得“泛档案”有利有弊,有人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意见。大家意下如何?
张华阳:“泛档案”一般指具有档案价值,但是还未被列入归档范围的“编外”档案。与宏观档案相比,泛档案包含的微观信息更真实。同时“泛档案”又指不具备完整的档案价值或非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情报利用价值。
杨璐璐:同意。“泛档案”有利于将档案中的历史情报和现实情报相结合,拓展档案的作用范围;也有利于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情报意识,将档案工作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孙泽涵:不赞同。“泛档案”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新媒体吸引大众眼球的产物,对于新媒体来说,它是有用的,但是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它未必是有用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眼球,却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祁祺:我倒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泛档案观”。第一,电子文件取代纸质文件已成为必然趋势,电子文件的特性要求实现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第二,电子文件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将音频、视频、网页、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都纳入档案的范畴。第三,人们对信息、知识需求的提高,要求档案部门提供更多的隐性知识、非正式文件和外部信息。因此,“泛档案观”可以极大地拓展和提升档案工作。 张文彬:的确!“泛档案”现象作为现今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它的普遍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泛化后的“档案”也许已经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档案,但我们应该正视它。只有正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彰显我们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
如何应对档案“泛化”问题
落拓寒儒:面对档案“泛化”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档案馆又该如何应对呢?
郭俊婷:首先,对于档案行政部门和档案馆来说,要着重把握好法定档案的概念,即《档案法》中所指的档案,这是我们行政监管和接收征集进馆的重点对象。倘若对“纯档案”弃之不管,而热衷于“泛档案”,那岂不本末倒置?其次,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不容忽视,档案人要有积极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和分析档案“泛化”现象,因势利导,推进档案工作发展。
张华阳:实践“泛档案观”要求我们实现从传统档案收集向档案知识积累的创新和拓展,即在做好对传统意义上的收集和归档的基础上,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文件的捕获和归档、加强对非正式文档的收集和归档、加强对外部信息的搜集和归档,加强对隐性知识的记录和收集。
张一川: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革新。档案工作者不能固守传统的档案定义、内涵与外延,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新的档案思维观念。“泛档案观”要求档案人抛弃档案就是纸质文件、是正式文件、是归档文件的那种旧观念,而树立档案就是有保存有价值的文件,是信息资源,是知识资产的新观念。
张文彬: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社会公众档案情结的激发给档案“泛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公众对档案的这种朴素需求在档案“泛化”过程中也进一步得到了满足。
栾舒惠:赞同。在档案概念泛化的过程中,广大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既不能一味批评指责、消极对待,也不能本末倒置、自我构造概念,而应该密切关注、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共建更加符合大众需求的档案文化。
杨美金: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档案概念的泛化与其他学科如情报学中“情报”概念的泛化一样,是一种趋势,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与档案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因此,档案界应该积极关注,正确把握和分析这一现象,因势利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推进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同时为档案文化建设服务。
(摘自《档案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