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在音乐上的成就,是与他童年时的音乐薰陶分不开的。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美丽的乡村庄园里,父母都喜欢弹钢琴,是他的启蒙老师。在家庭影响下,拉赫玛尼诺夫很小就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他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里悄悄地谛听大人们弹琴。在当时,音乐只是被当作有教养的人必不可少的修养,但要专门从事音乐,则与贵族的身份不相称,被认为有辱于贵族的名誉。拉赫玛尼诺夫的父母却不受这些成见的束缚,悉心培养儿子热爱音乐。当他住在外婆和姨妈家里时,外婆还常带他到教堂和修道院去,在那里凝神倾听人们的合唱和钟声的鸣响。这些都给拉赫玛尼诺夫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拉赫玛尼诺夫精心学习所教的乐曲,并把这些乐曲背得滚瓜烂熟。由于聪慧的音乐才能和一贯不懈的努力,他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在这些年里,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李姆斯基-柯萨科夫等都曾访问音乐学院,拉赫玛尼诺夫差不多参加了学院举行的所有欢迎会的演出。他视谱的轻松,记忆的惊人,使大家震惊。对于他来说,要背一部相当大而又复杂的乐曲,只消留意地把乐谱看上三到四次就足够了。勤奋加天赋,使他的音乐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
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拉赫玛尼诺夫应邀担任了马蒙托夫剧院第二指挥,与著名歌唱家谢列平、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著名作家列·托尔斯泰等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他与谢列平一起练习,共同准备演出,谢列平说:“当拉赫玛尼诺夫坐在钢琴旁伴奏时,我不得不说:‘不是我唱,而是我们唱!’”而拉赫玛尼诺夫则十分赞赏谢列平的歌喉和戏剧天才,说他“唱得跟托尔斯泰写得一样美!”柴可夫斯基也在艺术上给了他很大帮助,当他创作的歌剧《阿列科》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时,柴可夫斯基曾亲自前往指导排练,在首演结束时,柴可夫斯基从包厢里探出身子,竭尽全力鼓掌,给初出茅庐的作曲家以热情的支持。
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当时情景说:“歌剧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其说全凭歌剧的优点,不如说是柴可夫斯基十分欣赏这个作品的缘故。”当时柴可夫斯基五十三岁,已经是闻名遐迩的作曲家,而拉赫玛尼诺夫只不过是二十一岁的新手罢了。由于歌剧《阿列科》的成功,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音乐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柴可夫斯基逝世后,拉赫玛尼诺夫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悲歌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献给这位他敬爱的作曲家和友人。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一交响乐有拖沓之处,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结果演出失败了。这对于正在寻求自己道路的年轻作曲家来说是个可怕的打击,拉赫玛尼诺夫痛苦而沮丧。在这些年里,拉赫玛尼诺夫多次拜访列夫·托尔斯泰,和他进行倾心的交谈。他在第一交响乐遭到失败后,正是从托尔斯泰那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
1904年,拉赫玛尼诺夫应邀承担了莫斯科大剧院的指挥职务。他对俄罗斯和西欧戏剧文学十分熟悉,很快就成为一名成熟的有经验的指挥名家。由于拉赫玛尼诺夫的指挥才能以及他对古典歌剧(特别是俄罗斯歌剧)的迷恋,把俄罗斯戏剧艺术的水平显著地提高了。但是,紧张的指挥活动妨碍了他的作曲工作。于是,他在剧院工作了两年以后,第三年携带全家到国外去了。
在国外,拉赫玛尼诺夫虽然有富于成效的音乐活动,但他感到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与之交心的音乐之友。他思念他的老师、朋友,他渴望回到自己祖国。因此在1909年春天终于又携全家从德国回到俄罗斯。遗憾的是,艺术家对政治的误解使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作出了错误的抉择。1917年,当伟大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拉赫玛尼诺夫处于惊惶之中。由于他不明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自己又长期住在国外,因此错误地认为俄罗斯社会和国家制度发生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艺术活动将变得不再需要和不复存在。那年年底,他得到了瑞典音乐团体的邀请,于是立即带着妻儿来到斯德哥尔摩,又很快迁移到丹麦的哥本哈根,然后到美国定居下来。
以后,拉赫玛尼诺夫在美国和欧洲举行了多次音乐表演。虽然,他每天用五个多小时练琴,从上午九点一直工作到晚上二十一点,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艺术的刻苦追求,但远离祖国使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他曾对新闻工作者说:“离开了俄罗斯,我就失去了创作的欲望。失去了祖国,我就失去了自己。在流亡者那里,我失去了音乐的根基——传统和乡土,不会再有别的慰藉,除了剪不断的淡淡回忆的沉默”。1929年他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克莱勒芳丹庄园消夏,拒绝给记者摆着姿势拍照。有一次坐长途火车旅行之后,他和妻子在一大清早来到了旅馆,决定在餐厅里吃早饭。这时,一个摄影师跑来架好了摄影机,拉赫玛尼诺夫发起火来,用双手捂住脸,不让摄影师拍照。可是,这天的地方报纸上仍然刊登了他的照片:饭桌,餐具,他的妻子娜塔丽雅和他自己,照片上他的脸的确完全被他的大而美丽的双手捂住了,但下面的题词是:《拥有百万的手》……拉赫玛尼诺夫只好付之一笑,不得不佩服摄影师们在摆脱困难境遇时的巧妙心机。
在关键时刻离开祖国的苦恼,时刻折磨着他。拉赫玛尼诺夫日益感到需要在音乐中倾吐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他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运用时而描写喜悦时而反映忧郁的钟声诗,抒发了对祖国的忆念。这首被誉为“俄罗斯的抒情诗篇”的乐曲,浸透了艺术家对祖国热烈的爱,充满了他青年时期的浪漫精神,显示了他那成熟练达的技巧和经验。1942年希特勒德国侵犯苏联,艺术家为祖国的命运深深担忧。他把自己在国外举办音乐会的收入定期捐献给苏联领事馆,以此表达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怀念和支持。
拉赫玛尼诺夫终于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了。那时,他正在收听莫斯科电台关于苏联人民反法西斯英勇斗争的广播。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以后,我们能够理解,这位艺术家临死前心底翻腾着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