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爱文化滋润下的课堂,就是通过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聚焦教学、关注课堂是关键,尤其是课堂教学能不能体现仁爱教育思想,更是关键所在。为了寻求仁爱园课堂的持久的进步,我们就课堂做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一、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的课堂内涵,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认为要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体现如下要点:
1.构建怀有仁爱之心的课堂
教学呼唤“仁爱”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爱”的缺失将使课堂失去教学的生命意义。教师应该像蚕桑先民一样,对孩子怀着敬畏、圣洁之心,虔诚地布施甘霖。这样充盈着“仁爱”光辉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期待,有了温暖,有了宽容,有了尊重,有了保护……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儿童”意识,充满了文化的关怀。我们师生的生命才得以在这里得到有效的舒展。
所以,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尝试:首先,开展教师论坛活动。通过教师论坛活动,让教师自己来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好在哪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如何从我做起。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地强化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树立。另外我们在随堂听课、研究课中加强对教师教育思想的点评,增强教师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其次,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对考试学科的教学质量我们不但把每个班级的平均分、优良率、合格率与年级组的去比,而且还通过柱状图、标准差和班级学生内部的差异来评价教学质量,看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最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2.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讯,创设学习生活情景,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课堂
教学内容及方法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次,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给学生上有关小数的综合运算内容时,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超市的场景,还让学生在扮演顾客和销售经理的角色中,在商品销售的策划与实施中,产生强烈的数学知识的认知冲突和社会角色的情感体验,使小数的混合运算远远超越了数学运算的技巧范畴,把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其在社会生活的运用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知识对于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二、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倡的是一种以进取向上、和谐融洽等主流价值观为主的文化,这种文化充盈于我们课堂的分分秒秒,班级的角角落落,滋养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行动。
1.用优美的课堂语言,营造高雅的课堂氛围文化
有一位教师,在他的开学初第一堂教学课是如此开场的:“同学们,音乐可以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使人改善物质生活,但是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世界很精彩,它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畅游数学的海洋……”散文诗一样凝炼的语言,通过教师优雅,恰当的呈现,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涵,都给学生以有力的冲击……优美的语言使学科知识的呈现更加科学与完整,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尤其使我们的课堂充盈着文化的气息。
2.以教师的魅力,带动课堂氛围文化
当清脆的铃声响过,教师风度优雅的走上讲台,微笑着向学生鞠躬问好…优雅的肢体动作,亲切的笑容,谦和的态度,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来自教师的尊重,学生因而更加敬重老师,就在这师生尊重与被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学生懂得了尊重的意义,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可与接纳,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输。
3.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谈话与交流,他强调了“对话”的基础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即师生的课堂交流中,教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注意,学生的这一权力,不是教师的恩赐,而是学生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是生生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课堂上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不管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他们都享有平等的权力。
4.积极建设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
怎样在课堂上实现“质疑”呢?
首先,“质疑”可从教师的情景创设开始,比如:科学老师的课堂氛围是如此创设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反映了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在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引出了“生物链”的课题。
其次,“质疑”在“自学设计”中引领,教师精心设计“自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唤醒并重构已有知识,同时激发新的思维引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质疑”重在挖掘知识的内涵。在“自学”时做出引领,在“交流学习”中,一是抓住学生的提问进行指导,生发出对知识内涵的挖掘。(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二是以学生学习的首席身份提出问题,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获取积极的精神体验,从而生发出对文本、对知识乃至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质疑”的前提是课堂学习中全体积极探究、合作与竞争。任何质疑首先要有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思考与分析。其次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否则,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受到怀疑。
仁爱文化滋润下的课堂,就是通过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
一、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的课堂内涵,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认为要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体现如下要点:
1.构建怀有仁爱之心的课堂
教学呼唤“仁爱”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爱”的缺失将使课堂失去教学的生命意义。教师应该像蚕桑先民一样,对孩子怀着敬畏、圣洁之心,虔诚地布施甘霖。这样充盈着“仁爱”光辉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期待,有了温暖,有了宽容,有了尊重,有了保护……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儿童”意识,充满了文化的关怀。我们师生的生命才得以在这里得到有效的舒展。
所以,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尝试:首先,开展教师论坛活动。通过教师论坛活动,让教师自己来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好在哪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如何从我做起。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地强化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树立。另外我们在随堂听课、研究课中加强对教师教育思想的点评,增强教师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其次,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对考试学科的教学质量我们不但把每个班级的平均分、优良率、合格率与年级组的去比,而且还通过柱状图、标准差和班级学生内部的差异来评价教学质量,看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最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2.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讯,创设学习生活情景,构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课堂
教学内容及方法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次,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给学生上有关小数的综合运算内容时,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超市的场景,还让学生在扮演顾客和销售经理的角色中,在商品销售的策划与实施中,产生强烈的数学知识的认知冲突和社会角色的情感体验,使小数的混合运算远远超越了数学运算的技巧范畴,把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其在社会生活的运用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知识对于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二、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倡的是一种以进取向上、和谐融洽等主流价值观为主的文化,这种文化充盈于我们课堂的分分秒秒,班级的角角落落,滋养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行动。
1.用优美的课堂语言,营造高雅的课堂氛围文化
有一位教师,在他的开学初第一堂教学课是如此开场的:“同学们,音乐可以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使人改善物质生活,但是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世界很精彩,它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畅游数学的海洋……”散文诗一样凝炼的语言,通过教师优雅,恰当的呈现,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涵,都给学生以有力的冲击……优美的语言使学科知识的呈现更加科学与完整,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尤其使我们的课堂充盈着文化的气息。
2.以教师的魅力,带动课堂氛围文化
当清脆的铃声响过,教师风度优雅的走上讲台,微笑着向学生鞠躬问好…优雅的肢体动作,亲切的笑容,谦和的态度,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来自教师的尊重,学生因而更加敬重老师,就在这师生尊重与被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学生懂得了尊重的意义,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可与接纳,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输。
3.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谈话与交流,他强调了“对话”的基础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即师生的课堂交流中,教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注意,学生的这一权力,不是教师的恩赐,而是学生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是生生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课堂上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不管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他们都享有平等的权力。
4.积极建设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
怎样在课堂上实现“质疑”呢?
首先,“质疑”可从教师的情景创设开始,比如:科学老师的课堂氛围是如此创设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反映了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在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引出了“生物链”的课题。
其次,“质疑”在“自学设计”中引领,教师精心设计“自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唤醒并重构已有知识,同时激发新的思维引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质疑”重在挖掘知识的内涵。在“自学”时做出引领,在“交流学习”中,一是抓住学生的提问进行指导,生发出对知识内涵的挖掘。(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二是以学生学习的首席身份提出问题,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获取积极的精神体验,从而生发出对文本、对知识乃至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质疑”的前提是课堂学习中全体积极探究、合作与竞争。任何质疑首先要有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思考与分析。其次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否则,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受到怀疑。
仁爱文化滋润下的课堂,就是通过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