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得到深化、激活、巩固和强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下面三方面进行生活化语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一、生活化的情境体验提高语文教育的效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轻松掌握要学的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五种策略来进行生活化的情境体验:
其一,联系作者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往往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关键在于对作者其人其时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读其书,要知其人,论其世,这样才能真正解其意。
其二,联系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曾有教师在执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运用多媒体,把聋哑学校一个盲童放学后形单影只的生活摄入镜头。那踯躅独行的脚步,那孤单落寞的身影,配上哀婉的旋律,加上教师深情的解说,学生们逐渐走进了盲童的黑暗世界。生活搭建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
其三,联系学生的生活。比如在品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伏”与“窜”两词时,若联系生活中“伏”和“趴”、“窜”和“飞”动作间的区别,学生则能轻松感受到词语的妙用。
其四,联系教师的生活。教学《老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老王临终把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一家这一情节,特级教师董旭午先生介绍道:“老王对待杨绛一家是扒心扒肝,实心实意。你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可能还感觉不到那么深。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就能感觉得到。我小时候,过生日那天,妈妈会悄悄塞给我一个鸡蛋,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悄悄地吃掉,不要让其他人看到。老王把他仅有的这点儿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了他心中最亲近的人。杨绛一家得到老王真心实意的关爱。”在这里,董老师以自己过生日的体验带给学生以触动。
其五,联系常态的生活。美国科学史家库恩说过:“当读一位重要思想家的著作时,先寻找文中显然谬误之处,然后问自己,一位明智的人怎能写出它们来?当你找到答案时,当这些段落可被理解时,你会发现,一些你先前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重要段落现在已经改变了意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关注文中看似非常态之处,比如教学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让学生寻找文中看似重复啰嗦之处,如数次重复使用的“爬”“跪”,数次重复的物件“黑围巾”“蜡烛”,数次重复的情节“炮火”“轰击”“开炮”,就自然找到了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
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如果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阅读如此,写作亦如此,“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深圳育才中学的陈晓华老师曾有这么一个课例:
上课伊始,陈老师问学生:“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关系到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搁。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不答应?”
……
正当学生群情激奋时,陈老师问:“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你们要去?”
“那你们把理由写出来吧!”陈老师顺水推舟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
学生们开始奋笔疾书,带着自己的意愿和希望,带着不吐不快的悲壮和激情……
我们发现,陈老师这种联系生活进行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写,提高了写作的效度。
二、生活化的文本解读提升语文教育的高度
教学中我们崇尚文本细读,而文本细读往往着眼于技术层面,以为唯有这样的解读才算专业,才算有深度。但我们不妨把解读的策略指向生活层面,相信这种方式的文本解读也能让阅读登堂入室,提升语文教育的高度。
首先,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普通人不普通”。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由《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组成的第二单元,它呈现了生活中那些普通人的爱。这些普通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身上具有作为“人”的伟大素质,比如善良、孝慈、诚信、负责、自我牺牲等等人的尊严与崇高。我想,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努力发现世界上每一个平凡的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其次,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普通事不普通”。比如安徒生以他自己为生活原型创作的童话《丑小鸭》,如果跳读文本,提取丑小鸭在它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念想,则会发现它的各种想法之间实际上有一种递进的特点,从最初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到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从丑小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性价值的追求路径,看到人生追求的层次递升。《丑小鸭》一文从生活的层面去解读,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人需要有不断向上的境界和灵魂。
再者,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普通现象不普通”。比如在执教《吆喝》一文时,曾有教师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1.讨论吆喝词在形式上的特点。(品出吆喝词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写形、或写声、或写色、或写味,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
2.读读这些吆喝词。(读出吆喝调有的细而高,有的低而沉,有的合辙押韵的特点)
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吆喝”是一种“声乐艺术”。 3.思考:吆喝者有哪几类人?他们为什么要费心编排吆喝词?(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为生活整日奔波,“吆喝”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4.读读这些吆喝词,你能从这些吆喝词中看到吆喝者的为人吗?请举例说说。(嘹亮的吆喝唱出了小商贩的热情、质朴、诚信,唱出了老北京人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5.列举吆喝词中涉及的物品,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繁华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老北京人的生活场景,老北京特有的“市井风情”与“地域文化”)
这则课例通过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看似高不可攀的文化就存在于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
文本解读生活化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感受,让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而这正体现了教育的高度。
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拓宽语文教育的广度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明确指出“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罗伯特·马扎诺博士提出的应用性教学理论则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五个维度,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他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应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来完成任务上。教师不妨将语文作业向生活化方向进行引导。
网络检索资料、去图书馆查询、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沟通交流等是生活化的作业,但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实际上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比如,开展为学校图书馆进行图书推荐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大量阅读。
比如,通过为学校的楼层、为未来的孩子命名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国学书籍的阅读。
比如,针对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逐年开展获奖作者介绍和获奖作品介绍等主题宣传活动。
比如,开展喜爱的歌曲推荐活动,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比如,通过撰写宣传语、提示语,征集生活感言等方式,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比如,为校运会、学校艺术节开设“新闻速递”专栏,把从《新闻两则》中学到的新闻撰写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能力。
比如,借鉴赵群筠老师的《微点小博》,借助博客这种新型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富有热情地围绕生活热点进行自由写作,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本质、功能与目的。
类似上面的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是不胜枚举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有这种意识,就会有足够的用心,智慧地拓展语文教育的广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带有明显生活化特征的任务驱动式作业,比虚构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促进其真实地读、写、思、悟,学以致用。生活化的语文课外作业体现了语文教育真正的价值。
总而言之,生活化语文教育沟通了文本内外,让学生直面生活,聚焦生活,服务生活,探究生活中具有思考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而这也许正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落点。
参考资料:
1.强光峰主编《让教学更生活:体验运用让学生内化知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立根《语文教育价值的叩问与追求》,广东教育出版社。
一、生活化的情境体验提高语文教育的效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轻松掌握要学的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五种策略来进行生活化的情境体验:
其一,联系作者的生活。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往往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关键在于对作者其人其时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读其书,要知其人,论其世,这样才能真正解其意。
其二,联系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曾有教师在执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运用多媒体,把聋哑学校一个盲童放学后形单影只的生活摄入镜头。那踯躅独行的脚步,那孤单落寞的身影,配上哀婉的旋律,加上教师深情的解说,学生们逐渐走进了盲童的黑暗世界。生活搭建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
其三,联系学生的生活。比如在品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伏”与“窜”两词时,若联系生活中“伏”和“趴”、“窜”和“飞”动作间的区别,学生则能轻松感受到词语的妙用。
其四,联系教师的生活。教学《老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老王临终把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一家这一情节,特级教师董旭午先生介绍道:“老王对待杨绛一家是扒心扒肝,实心实意。你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可能还感觉不到那么深。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就能感觉得到。我小时候,过生日那天,妈妈会悄悄塞给我一个鸡蛋,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悄悄地吃掉,不要让其他人看到。老王把他仅有的这点儿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了他心中最亲近的人。杨绛一家得到老王真心实意的关爱。”在这里,董老师以自己过生日的体验带给学生以触动。
其五,联系常态的生活。美国科学史家库恩说过:“当读一位重要思想家的著作时,先寻找文中显然谬误之处,然后问自己,一位明智的人怎能写出它们来?当你找到答案时,当这些段落可被理解时,你会发现,一些你先前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重要段落现在已经改变了意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关注文中看似非常态之处,比如教学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让学生寻找文中看似重复啰嗦之处,如数次重复使用的“爬”“跪”,数次重复的物件“黑围巾”“蜡烛”,数次重复的情节“炮火”“轰击”“开炮”,就自然找到了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
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如果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阅读如此,写作亦如此,“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深圳育才中学的陈晓华老师曾有这么一个课例:
上课伊始,陈老师问学生:“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关系到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搁。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不答应?”
……
正当学生群情激奋时,陈老师问:“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你们要去?”
“那你们把理由写出来吧!”陈老师顺水推舟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
学生们开始奋笔疾书,带着自己的意愿和希望,带着不吐不快的悲壮和激情……
我们发现,陈老师这种联系生活进行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写,提高了写作的效度。
二、生活化的文本解读提升语文教育的高度
教学中我们崇尚文本细读,而文本细读往往着眼于技术层面,以为唯有这样的解读才算专业,才算有深度。但我们不妨把解读的策略指向生活层面,相信这种方式的文本解读也能让阅读登堂入室,提升语文教育的高度。
首先,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普通人不普通”。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由《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组成的第二单元,它呈现了生活中那些普通人的爱。这些普通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身上具有作为“人”的伟大素质,比如善良、孝慈、诚信、负责、自我牺牲等等人的尊严与崇高。我想,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努力发现世界上每一个平凡的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其次,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普通事不普通”。比如安徒生以他自己为生活原型创作的童话《丑小鸭》,如果跳读文本,提取丑小鸭在它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念想,则会发现它的各种想法之间实际上有一种递进的特点,从最初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到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从丑小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性价值的追求路径,看到人生追求的层次递升。《丑小鸭》一文从生活的层面去解读,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人需要有不断向上的境界和灵魂。
再者,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普通现象不普通”。比如在执教《吆喝》一文时,曾有教师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1.讨论吆喝词在形式上的特点。(品出吆喝词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写形、或写声、或写色、或写味,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
2.读读这些吆喝词。(读出吆喝调有的细而高,有的低而沉,有的合辙押韵的特点)
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吆喝”是一种“声乐艺术”。 3.思考:吆喝者有哪几类人?他们为什么要费心编排吆喝词?(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为生活整日奔波,“吆喝”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4.读读这些吆喝词,你能从这些吆喝词中看到吆喝者的为人吗?请举例说说。(嘹亮的吆喝唱出了小商贩的热情、质朴、诚信,唱出了老北京人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5.列举吆喝词中涉及的物品,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繁华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老北京人的生活场景,老北京特有的“市井风情”与“地域文化”)
这则课例通过生活化的文本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看似高不可攀的文化就存在于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
文本解读生活化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感受,让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而这正体现了教育的高度。
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拓宽语文教育的广度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明确指出“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罗伯特·马扎诺博士提出的应用性教学理论则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五个维度,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他认为,最有效的学习应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来完成任务上。教师不妨将语文作业向生活化方向进行引导。
网络检索资料、去图书馆查询、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沟通交流等是生活化的作业,但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实际上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比如,开展为学校图书馆进行图书推荐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大量阅读。
比如,通过为学校的楼层、为未来的孩子命名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国学书籍的阅读。
比如,针对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逐年开展获奖作者介绍和获奖作品介绍等主题宣传活动。
比如,开展喜爱的歌曲推荐活动,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比如,通过撰写宣传语、提示语,征集生活感言等方式,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比如,为校运会、学校艺术节开设“新闻速递”专栏,把从《新闻两则》中学到的新闻撰写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能力。
比如,借鉴赵群筠老师的《微点小博》,借助博客这种新型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富有热情地围绕生活热点进行自由写作,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本质、功能与目的。
类似上面的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是不胜枚举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有这种意识,就会有足够的用心,智慧地拓展语文教育的广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带有明显生活化特征的任务驱动式作业,比虚构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促进其真实地读、写、思、悟,学以致用。生活化的语文课外作业体现了语文教育真正的价值。
总而言之,生活化语文教育沟通了文本内外,让学生直面生活,聚焦生活,服务生活,探究生活中具有思考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而这也许正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落点。
参考资料:
1.强光峰主编《让教学更生活:体验运用让学生内化知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立根《语文教育价值的叩问与追求》,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