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需要形象的感知,需要想象的驰骋,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激情的奔涌,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发自内心的感动。而调动学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有感情地朗读能触摸文字深处的感性世界,唤醒冰冷的文字,让它散发出生命的热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技巧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需要借助反复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书、读好书、爱读书,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主要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会读书、读会书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一、引导学生积极朗读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新课程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言很关键的因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得流利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得不流畅的也可以从容地读;有不懂之处,可以回过去重读,也可以与同学交头接耳,议论几句。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朗读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了充足的读书时间,再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读,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分别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使朗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要读好课文,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可从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入手,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1)披文入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内容的精彩处来探究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抓住文中的精彩处来探究读,草原是美丽的“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对文章进行鉴赏品味。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三、架一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感悟情感
语言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对小学生来说,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基本要求,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并非易事。因此,以趣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古诗《鹅》时,教师可出示大白鹅的动画片。学生边看图片边听老师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有一只漂亮的大白鹅。你看,大白鹅昂着头从远处慢慢地游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看着听着,同学们会为画景诗情所感染,情绪会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读诗与赏景的多元学习活动中,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元钱。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元钱。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瑞恩把得到的所有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一位老师教学这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投入。老师为调动学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说:一个六岁的孩子,哥哥姐姐都出去玩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玩吗?全家人高高兴兴地看电影去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看电影吗?天寒地冻,大家都不愿出门,瑞恩在雪地里捡松果,他不怕严寒吗?(学生对三个问题坚决地给予否定)老师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继续追问:瑞恩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随即出示非洲缺水的多幅图片,配上音乐)同学们明白了:瑞恩为了让和自己一样大的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不生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顿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再让学生朗读,同学们这一次读得非常投入,充满了感情。我知道,同学们已被瑞恩的精神感动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因为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在语言文字方面同样有独到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着重朗读理解教材内容,并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增强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技巧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需要借助反复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书、读好书、爱读书,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主要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会读书、读会书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一、引导学生积极朗读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新课程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言很关键的因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得流利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得不流畅的也可以从容地读;有不懂之处,可以回过去重读,也可以与同学交头接耳,议论几句。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朗读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了充足的读书时间,再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读,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分别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使朗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要读好课文,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可从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入手,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1)披文入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内容的精彩处来探究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抓住文中的精彩处来探究读,草原是美丽的“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对文章进行鉴赏品味。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三、架一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感悟情感
语言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对小学生来说,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基本要求,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就并非易事。因此,以趣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古诗《鹅》时,教师可出示大白鹅的动画片。学生边看图片边听老师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有一只漂亮的大白鹅。你看,大白鹅昂着头从远处慢慢地游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看着听着,同学们会为画景诗情所感染,情绪会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读诗与赏景的多元学习活动中,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元钱。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元钱。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瑞恩把得到的所有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一位老师教学这一段落时,先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投入。老师为调动学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说:一个六岁的孩子,哥哥姐姐都出去玩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玩吗?全家人高高兴兴地看电影去了,瑞恩留下来干活,他不想看电影吗?天寒地冻,大家都不愿出门,瑞恩在雪地里捡松果,他不怕严寒吗?(学生对三个问题坚决地给予否定)老师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继续追问:瑞恩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老师随即出示非洲缺水的多幅图片,配上音乐)同学们明白了:瑞恩为了让和自己一样大的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不生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顿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再让学生朗读,同学们这一次读得非常投入,充满了感情。我知道,同学们已被瑞恩的精神感动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因为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在语言文字方面同样有独到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着重朗读理解教材内容,并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增强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进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