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市年播种面积300万亩,占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丰宁、围场、隆化、滦平、承德、平泉、宽城、兴隆等八个县。玉米主要病虫害年发生面积700~850万亩次。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等。虫害为玉米螟、蚜虫、粘虫,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控对策
1.玉米大斑病
(1)病原及发病特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真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长5~10cm,宽1cm左右,有的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初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
(2)防控对策。①选用抗(耐)病品种。②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增肥要允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③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明显减轻发病;适当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重施喇叭口肥;实行玉米大豆间作,或与小麦、花生、甘薯等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④药剂防治: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观条件限制,可重点对制种田、高产试验田等进行药剂防治,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锰锌,均对水 500 倍,或 40 %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kg克,隔7~10d喷药1次,共防治2~3次或 30% 爱苗乳油。⑤摘除病叶。两种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d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2.玉米小斑病
(1)病原菌及症状。玉米小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但一般不易见到,可采用保湿法诱发产孢,具体方法与大斑病相同,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 3 种类型: ①病斑椭圆形活长方形,受叶脉限制,中央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或深褐色,有时有2~3层同心轮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②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多数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③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菌斑”;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叫“坏死性病斑”。
(2)防控对策同大斑病。
3.玉米褐斑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椭圆形到线形或梭形。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2)防治措施
a.农业措施。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②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kg/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③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④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⑤栽植密度适当,亩低于3500株,提高田间通透性。
b.药剂防治。①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d,喷后6h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4.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防治玉米丝穗病先分清带种衣剂的种子是否含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剂成份,不含药剂的种子需要采用特普唑或速保利拌种,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防控对策。①选用抗病品种: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是以抗病品种为主,各级技术部门要做好品种筛选推荐工作,对多年证明不抗病的品种要坚决淘汰。②农业措施: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薄膜覆盖,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应做到坚持苗期剔病苗、怪苗、可疑苗,早期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在未散苞前及时拔除病穗并集中销毁。③轮作倒茬: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必须进行轮作倒茬,实行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发病机率。④药剂处理:药剂拌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最简便易行、省工高效的方法。可选用对丝黑穗病防效好的立克秀、速保利等农药拌种。具体用法:10kg玉米种子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30g或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25g拌种,病害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药量。或12.5%烯唑醇(特普唑)粉剂均匀拌于种子:在春播期前将精选好的玉米种子放入拌种器具(或塑料袋)内,加入种子质量1%的水先把玉米种子拌湿润,然后把種子质量0.1%~0.2%的12.5%烯唑醇(特普唑)粉剂,稍凉干后即可播种。在拌种时拌药一定要均匀,确保防治效果。
5.玉米纹枯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鞘,其次是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出期,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的病斑,由灰绿色逐渐变成白色至淡黄色,后期变为红褐色去纹斑块。
(2)防控对策。①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②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③科学运筹肥料。施足基肥,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④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02%的浸种灵或用种子量2%的灵福合剂进行拌种。⑤合理密植。扩行缩株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⑥加强田间管理。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培土壅根防倒伏,抑制菌丝生长。摘除基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⑦适时施药防治。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400~500毫升,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g,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g,对水50~70kg喷雾,隔7~10d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二、玉米虫害及其防控对策
1.地下害虫有
蛴螬、蝼蛄、金针虫。主要用撒毒土进行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适量的水均匀喷在15kg细沙土,随播种撒在垅沟内,防治效果为80%。
2.玉米螟
(1)玉米螟发生和为害程度。除与越冬基数直接有关外,还与气候、品种等关系密切。适宜的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长期干旱,会使螟蛾卵量减少。
(2)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①处理越冬寄上秸秆。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用铡、轧、沤、烧、泥封等方法处理玉米秸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②选种抗虫品种。选种含抗螟素较高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心叶的危害。③改变播种时期。增加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b.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要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释放1~2万头,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62%,此外,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可以大量使用白僵菌等菌类制剂也有很好的效果。
c.药剂防治。①心叶期防治,以颗粒剂防治效果最佳,颗粒剂有:0.3%辛硫磷颗粒剂和1%1605 颗粒剂;2.5%西维因和3%呋喃丹颗粒剂。②穗期防治。用50%敌敌畏800~1000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丝心。③药剂喷雾防治可选 50% 甲基对硫磷乳油。
3.粘虫
(1)该虫适宜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气温底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即不能产卵。
(2)防治措施。二代粘虫2叶期百株有虫10头,4叶期百株有虫40头时,三代粘虫百株有虫120~150头时,可用灭幼脲1号每公顷150mL对水喷雾,或用Bt乳剂4500~6000倍液喷雾防治。
4.玉米蚜
(1)玉米蚜大发生和玉米的品种抗性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高温、干旱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2)防治。苗期百株有蚜1.5万头时,可用10%吡虫啉15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控对策
1.玉米大斑病
(1)病原及发病特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真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长5~10cm,宽1cm左右,有的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初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
(2)防控对策。①选用抗(耐)病品种。②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增肥要允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③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明显减轻发病;适当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重施喇叭口肥;实行玉米大豆间作,或与小麦、花生、甘薯等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④药剂防治: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观条件限制,可重点对制种田、高产试验田等进行药剂防治,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锰锌,均对水 500 倍,或 40 %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kg克,隔7~10d喷药1次,共防治2~3次或 30% 爱苗乳油。⑤摘除病叶。两种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d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2.玉米小斑病
(1)病原菌及症状。玉米小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但一般不易见到,可采用保湿法诱发产孢,具体方法与大斑病相同,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 3 种类型: ①病斑椭圆形活长方形,受叶脉限制,中央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或深褐色,有时有2~3层同心轮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②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多数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③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菌斑”;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叫“坏死性病斑”。
(2)防控对策同大斑病。
3.玉米褐斑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椭圆形到线形或梭形。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2)防治措施
a.农业措施。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②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kg/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③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④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⑤栽植密度适当,亩低于3500株,提高田间通透性。
b.药剂防治。①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d,喷后6h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4.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防治玉米丝穗病先分清带种衣剂的种子是否含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剂成份,不含药剂的种子需要采用特普唑或速保利拌种,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防控对策。①选用抗病品种: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是以抗病品种为主,各级技术部门要做好品种筛选推荐工作,对多年证明不抗病的品种要坚决淘汰。②农业措施: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薄膜覆盖,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应做到坚持苗期剔病苗、怪苗、可疑苗,早期拔除病株。田间发现病株在未散苞前及时拔除病穗并集中销毁。③轮作倒茬: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必须进行轮作倒茬,实行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发病机率。④药剂处理:药剂拌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最简便易行、省工高效的方法。可选用对丝黑穗病防效好的立克秀、速保利等农药拌种。具体用法:10kg玉米种子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30g或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25g拌种,病害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药量。或12.5%烯唑醇(特普唑)粉剂均匀拌于种子:在春播期前将精选好的玉米种子放入拌种器具(或塑料袋)内,加入种子质量1%的水先把玉米种子拌湿润,然后把種子质量0.1%~0.2%的12.5%烯唑醇(特普唑)粉剂,稍凉干后即可播种。在拌种时拌药一定要均匀,确保防治效果。
5.玉米纹枯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鞘,其次是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出期,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的病斑,由灰绿色逐渐变成白色至淡黄色,后期变为红褐色去纹斑块。
(2)防控对策。①实行轮作换茬,并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残体。②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③科学运筹肥料。施足基肥,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④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02%的浸种灵或用种子量2%的灵福合剂进行拌种。⑤合理密植。扩行缩株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⑥加强田间管理。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培土壅根防倒伏,抑制菌丝生长。摘除基部老叶病叶,带出田外销毁。⑦适时施药防治。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400~500毫升,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g,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g,对水50~70kg喷雾,隔7~10d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二、玉米虫害及其防控对策
1.地下害虫有
蛴螬、蝼蛄、金针虫。主要用撒毒土进行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适量的水均匀喷在15kg细沙土,随播种撒在垅沟内,防治效果为80%。
2.玉米螟
(1)玉米螟发生和为害程度。除与越冬基数直接有关外,还与气候、品种等关系密切。适宜的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在80%以上。长期干旱,会使螟蛾卵量减少。
(2)防治措施
a.农业防治。①处理越冬寄上秸秆。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用铡、轧、沤、烧、泥封等方法处理玉米秸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②选种抗虫品种。选种含抗螟素较高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心叶的危害。③改变播种时期。增加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b.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要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释放1~2万头,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62%,此外,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可以大量使用白僵菌等菌类制剂也有很好的效果。
c.药剂防治。①心叶期防治,以颗粒剂防治效果最佳,颗粒剂有:0.3%辛硫磷颗粒剂和1%1605 颗粒剂;2.5%西维因和3%呋喃丹颗粒剂。②穗期防治。用50%敌敌畏800~1000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丝心。③药剂喷雾防治可选 50% 甲基对硫磷乳油。
3.粘虫
(1)该虫适宜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气温底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即不能产卵。
(2)防治措施。二代粘虫2叶期百株有虫10头,4叶期百株有虫40头时,三代粘虫百株有虫120~150头时,可用灭幼脲1号每公顷150mL对水喷雾,或用Bt乳剂4500~6000倍液喷雾防治。
4.玉米蚜
(1)玉米蚜大发生和玉米的品种抗性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高温、干旱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2)防治。苗期百株有蚜1.5万头时,可用10%吡虫啉15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