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的燥热——近距离看网络屌丝文学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_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屌丝文学是新时代的产物,尤能体现屌丝价值观、爱情观。本文以作品为基础,分析屌丝文学的某些理路,得出屌丝文学是回忆性的文学观点,它具有明显的悲剧性,主人公身上对于爱情和未来的纠结带来的撕裂感正是当下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屌丝文化;网络文学;逆袭;内涵
  屌丝,一个不再火热的名词。没钱,没靠山,没长相,没未来,爱上网,爱游戏,爱开玩笑,更爱李毅大帝,这些人叫屌丝。我们很难给屌丝一个精准的定义,但不妨碍严肃如全国两会,轻松似网络喜剧,都以屌丝名当噱头,而社会上更人人争当屌丝,人人以屌丝为名以自嘲。
  屌丝文化存在于网络之中,尤以网络屌丝文学为胜。百度李毅吧被网友称为百度卢浮宫,也是网络屌丝文学的发源地,其中以《小张和小丽》《长岛的雪》《网管》《一个屌丝的逆袭》等最为著名。
  整体上看,屌丝文学大多以第一人称叙述,描写某男性屌丝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的现代故事,篇幅多短小,力求所谓“内涵”。与当下火热的网络穿越文学相比,它的格局更精致,跨度也非常小,人物结构求简,剧情曲折反转,意在描述事件给人的内心感受,而这种内心感受往往通过与核心女性的互动展开。
  以《小张和小丽》为例,主人公小祥在一次“找小姐”的过程中与失足女小丽产生了不该有的长久联系。同时作者以插叙方式描写小祥若干年后与小张相亲的过程。于是,我们明知道小丽和小祥是没有结果的,却不断看到小祥与小张、小丽两者交往过程中突兀的反差,冷淡高贵的小张对出身低微的小祥的种种不屑轻蔑反衬出失足女小丽的朴实善良。最终小丽回到家乡,小祥与小丽再无联系,小祥和心中另有他人的小张结婚,婚礼上他终于说出那句不曾对小丽说过的“我爱你”。
  如果小说仅仅如此描绘农家女性的质朴来嘲弄“知识女性”的做做,那它的意义就仅限于片面的愤恨。但在末尾,小张在席下偷偷对小祥说“我也爱你”,虽然小祥知道这不是对他说的。文中其实暗含了小张的一条故事线,她大学毕业,但考公务员失败,男朋友离开,不得已指腹为婚嫁给了学历不高的小祥,在婚礼的最后她对那个不可能有结果的人诀别,说出我也爱你。
  这样欧亨利式的结局就是屌丝口中的“内涵”。小丽和小祥是世人眼中非正常的男女关系,但二人热烈如火,小张和小祥父母介绍是正常的男女关系却冷酷如冰。在读者预先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小张的人物形象几乎是“绿茶婊”式的。可站在小张的角度上,与小祥的恋爱过程同样索然无味,她后半生的伴侣和自己一样并非深爱之人。在屌丝文学中作者往往就是屌丝本身,所以最后的两句我爱你,反衬的是现代婚姻制度中爱情的缺失,更展现了屌丝自我认同的脆弱性,某些注定悲剧的认识虽非时时刻刻但隐约是早已知晓的谜底。
  如果说爱情是网络屌丝文学的一大核心,那梦想就是它另一个核心。
  以《一个屌丝的逆袭》为例,主人公是标准的北京底层市民,因拆迁暴富,经手术后摇身一变为“高富帅”,可依然摆脱不了一个屌丝的心态。他对于飞来横财毫无节制,几近享受,并试图报复前同学“高富帅”,结局他发现高富帅和自己女朋友藕断丝连,愤怒的对女友使用暴力,他却不知道女友怀了他的孩子。因父亲涉及传销,家庭财产全部充公,主人公又回到“屌丝”的身份,这一次他在没有怨天尤人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最近的营销口号都有一句“屌丝也有梦想”。颇具正能量的说法是屌丝是一群在追梦旅途上略显落后但并未放弃的年轻人,对比网络穿越小说中盛行的民族主义暴戾倾向,网络屌丝文学的逆袭也带有一种危险的信号。屌丝逆袭的机遇往往从天而降,这样未经努力的幸福让屌丝无所适从,他们蹩脚的模仿着电视里看过的奢华生活,努力让自己摆脱以往的屌丝身份,甚至对过往一切有着深恶痛绝的撕裂感。不过屌丝似乎是无法改变屌丝心态的,那种暴发户式的挥洒金钱,只体现了“因为穷怕了,所以怕穷了”这样物化的心灵寄托。
  结局依旧是苦涩的,正印证了开篇的一句“在黑木耳的世界,穷丑矮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高富帅什么都不做”,主人公在爱情上的逆袭明明已经成功,却因为自己的猜忌与不安亲手毁掉了一切。这传递了一个信息,屌丝群体是一个对社会有认识的群体,虽然他们也会幻想逆袭后对既往社会不公的控诉,但终究知道天上掉馅饼的逆袭如沙漠中楼阁不可持续,可悲的是通过自己努力的逆袭成效甚小,毕竟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成为马云、马化腾那种“自称曾是屌丝”的富豪。
  屌丝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群体的认同被放大了,同时也模糊了,不过最极端的屌丝带有明显的撕裂性,这点在屌丝文学中也有体现。《网管》描述一个年轻学生在网吧当网管时和一个标准屌丝的故事,透过网管的视角,我们知道屌丝整日上网、不讲卫生,不时在网上吹嘘自己家财万贯,对国家大事指点江山。不过生活中的屌丝唯唯诺诺,待人有特殊的恭敬,遇见女孩羞涩万分。若干年后,网管毕业求职,突然在镜子中看到了如屌丝模样的自己。
  我们并不知道,网管最后的“意识流”是否确凿的传递出自己就是屌丝的真实身份。每个人都有多样的人格,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在现实中毫无冲突的自由转化显示出一种突兀的撕裂感,也许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网管,也不时有一个屌丝。
  这三个故事中每一个都体现现实与未来的纠葛,现实中又往往有一个女性,屌丝们时而沉溺在与女性的缠绵爱情中,但最终都要为了前途主动或被动的抛弃了同甘苦的女友,如同《小张和小丽》中描写的“当有人无助的在你怀里哭泣时,你会觉得你是世界上最有成就感的人;但是继而无法为她解决问题,你往往又会自责自己是最没用的。”总是从诱人的性爱过程出发,在无奈的分手中结束,仿佛爱情的时好时坏就是屌丝生活评判标准,同时当年热恋中阴沉的街角、昏暗的房屋、冰冷的空调对比着日后明亮的街道、温暖的新房,以及激情不再的例行公事。屌丝文学中爱情和未来就是鱼和熊掌,现实也许并非如此,可见屌丝文学在情感上隶属于青春文学,虽然年少轻狂,种种不堪但还是日后百般怀念又不可重复的记忆,与主流不同的是,它并不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珍惜现实的观念,因為每个屌丝逆袭的过程千难万险,在那个自甘成为屌丝的年代里,虽然苦痛却有对自己、对生活毫无掩饰的体验,每一串记忆展示的是屌丝当初丰富的内心,真实的恨爱。
  网络屌丝文学之所以引起年轻人的追捧,有其内在的向心力。屌丝文学就是当代文学,它直指当下,男女比例失调导致的情感问题,社会流动减缓致使阶级固话,正义缺失带来的报复加重,屌丝们的种种行为正体现当代年轻人深深的不安全感。人人争当屌丝,因为屌丝是一个自我规避、自我保护的标签,一大部分人完全不合屌丝的所谓标准,也不时称自己为“屌丝”,因为在这个群体里,他们能获得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正是改革需要进一步营造的。
  屌丝文学如何定位?它会持续多久,目前来看毋宁说屌丝文学,就是屌丝这过分名词也在信息时代中渐被淘汰,老一代屌丝正处于初为人父的阶段,在屌丝文学中主人公往往在青春的疯狂之后陷入生活的沉静,所以屌丝文学是回忆性的,它虽不以真实经历为题材,但那种边缘的孤独感在这整个十年的社会巨变中人人可知,这点就如同时下的青春电影一样,不过后者是卡普兰式的光明,前者是希区柯克的黑暗。不论如何,屌丝文学应该是跟国防文学、伤痕文学一样的时代记忆,它是80、90后们从“自在”转向“自为”中书写自己消失殆尽的青春。
其他文献
If I were a piece of leaf  Beaten by the wind and rain  Or a cloud sauntering in the azure sky  Far from the earth  Sometimes I would embrace the broken heart,  To touch the sadness, decadence and mel
期刊
萧红在被称为是她一生写照的《呼兰河传》中写过:不如意又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读萧红那段时间,我正令人费解地执着地追求着逆境。那时,我偏激地认为幸福都是相似的,落入俗套的。我不渴慕幸福。而若是我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承受了不幸,我也许不会有任何成就,但我承受了不幸,这就是我的价值——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那种实质上是由叛逆与寂寞主导的心理,在之后亲历过父亲生过一场大病之后,逝水
期刊
这是我分手的第二个月。我时常觉得疲惫,这不是一种身体的劳累,而是在精神的裂缝中弥漫的心灵苍老。医院的诊断书我还是习惯性的小心收藏着,那滋生在心底的自卑,以及,给我潇洒放下的唯一慰藉。我细数着时光点点从我静坐的神态前流走,从我未来得及防备的哀思前流走,仿佛时光的旋转和我满满的回忆齐齐散落,昨日,今日,明日...我就像空洞的时光中行走的老人,在爱的箴言中越行越远。  此刻我还是清晰的感觉着回首时的疼痛
期刊
几年前的一个情人节晚上,出门逛街前的我只带了金项链作佩饰,忘带了我的银手镯。我和丈夫在商场里购物,等到商场关门之时,我俩才兴高采烈地回家。打开家门,我发现客厅的沙发上放着一个抽屉,我惊讶地说:“抽屉怎么放在这?”丈夫大叫道:“家进贼了。”于是,他马上拿起门口壁橱里的锤子,命令我道:“拿电话报警,到门边,发现房里有人就喊救命。”此刻,昔日温馨的房间马上变得可怕起来,我紧张极了。丈夫手握锤子逐个房间检
期刊
释放正能量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做一件好事、当一次好人很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当一辈子好人。  ——许仁彪的话。  许仁彪,男,196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松旺庄村。1979年7月河头店高中毕业在村务农。1984年10月,莱西县劳动局从全县历届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中通过层层评审考录,在5000多名考生中录取168人充实企业发展力量,许仁彪以高分录取分配到河头店供销社,从
期刊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是他在晚年创作的。这本书论述了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等方面的伦理学问题。可以作为家长及学生的一本很好的培养孩子的一本有指导和具体操作意义的教科书。  人生的目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长大成人后能在这个大地上留下痕迹,像个真正的人那样度
期刊
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重回布衣的灰姑娘看着她的南瓜马车弥散风中,满足且惆怅;通向自由的窗子打开,年华不在的温迪望着女儿与彼得潘渐飞渐远,怀念且感伤;当胡桃夹子重新变为一个僵直的木头人,小意达埋葬了她的花儿,童话消失了。泪水和着破碎的梦境流下,又有什么新的希望扶摇而上,这种绝望与希望,苦涩与甘美并存的味道,也许就叫做长大。  长大,就像在午后三四点钟的阳光抚摸下品味一杯焦糖玛奇朵。入口时,奶油泡沫和
期刊
【Abstract】:A Rose For Emily talks about the aristocratic lady Emily in the South after the Civil War. In this story, the black slave of Emily is one of the remains of the Old South, and William Faulkn
期刊
小溪向往大海的波澜壮阔,越过千山万水,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侯鸟向往南国的鸟语花香,涉过崇山峻岭,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沙子向往珍珠的流光溢彩,忍受千辛万苦,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万物如此,若是心中有了向往,还会有什么能阻挡追求的脚步呢?  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们甘心失去自己的生命。汩羅江畔,水光滔滔,三闾大夫屈原仰天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有一腔热血报国,却遭奸人陷害,为了追
期刊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命是一颗长满可能的树。”是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道路。有的人常怀感恩幸福之心,心念自己拥有什么;有的人永远斗志昂扬,把目光放向那個自己不曾到达的远方。然而,正如白眼黑眸,唇柔齿坚,“满足”与“进取”似乎永远分离,其实却又终身相依,兼有“满足”的幸福与“进取”的追求才最相宜。  “满足”是对自己现在所拥之事的满意,常怀“满足”之心的人一定十分幸福。杨绛以百岁高龄走在人生边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