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葛敏辉老师在其执教的“体积与容积”一课中,选准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智慧的“四问”,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思维;智慧“四问”;体积与容积
细听了浙江省教坛新秀葛敏辉老师“体积和容积”一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智慧启迪智慧,真正的生本课堂。就如他们的学生所说,他们的葛老师是很“闲”的,只要在边上指挥一下就好。这正是葛老师智慧四“问”,便有了学生精彩的表现、思维的绽放。
一、唤醒经验,生长思维
第一问:谁来说说哪里有体积?
教学片断:
师:(板书“体积”)你认识吗?
师:谁来说说哪里有体积?
生:每个人都有体积,有大有小。
师:你能找个比你体积小的吗?
师:人有体积,很有意思,还有吗?
生:很多物体都有体积。铅笔盒有体积。
学生生活与学习经历不同,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也不同。葛老师这一问激发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也间接唤醒了一部分沉睡着的孩子,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己见,葛老师融洽地与孩子们合为一体,课堂非常轻松自在。葛老师与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提升、升华已有的认知。
二、畅谈认知,启迪思维
第二问:谁能用你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木块的体积吗?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刚才说的都是体积。那什么是体积呢?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1:我认为体积就是一个物体所占的面积(指着桌面)。
生2:体积就是物体的大小…..
师:到底什么是体积,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翻开书本自学一下。
师:谁能用你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木块的体积?
师:现在来反思一下刚开始同学对体积的描述。谁来发表一下现在的看法。
生1:体积不是面积。
生2:面积是面的大小。
师:体积是面积的大小吗?
生3:面积是面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在这一问之前,葛老师先让孩子自己说一说什么是体积,暴露了孩子们真实的认知起点,再让孩子们带着疑惑自学课本,接着葛老师问:“谁能用你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木块的体积?”葛老师让孩子们畅谈了他们心中的体积,从而发现了冲突与矛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此时恰到好处地让孩子们自学,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而这一问题检查了孩子们的自学情况,同时也提升了孩子们对体积这一概念的认识的提升,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面积与体积的比较,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下合理地进行思辨,在思考与辨析分享中逐渐明白了两者的区别。孩子们从模糊到清晰,从表面到深刻,从经验到抓住数学的本质,这一过程逐渐开启了孩子们的思维。
三、比较辨析,发展思维
第三问:你能举2个物体,比一比谁的体积大吗?
孩子们明确了什么是体积之后,葛老师问:“你能举2个物体,比一比谁的体积大吗?”要使学生不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上,并能进一步的应用,此问题一问学生便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比较。
生1:同桌的2本数学书的体积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面积一样,厚度一样。
生:两本书是一样的。
生2:水杯的体积比箱子的体积小。因为水杯可以放进箱子里。
生3:数学书的体积比笔记本的体积大。数学书的长、宽、厚度比笔记本的长。
数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思辨学科是以思辨逻辑推理为基础,在思辨中增长数学智慧,生成数学技巧,掌握数学方法。这一问,孩子们呈现了三种不同层级的比较,由相等到不等逐渐提升,孩子们的思维在听说思辨中不断地提升与生长。孩子们通过对比和通过想象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可知,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孩子们从日常的经验逐渐通向数学的本质。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相同的、相近的、不规则的,促进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
四、开放辨认,绽放思维
第四问:有些同学是直接判断,有的是通过方法进行比较。老师带的材料哪些比较特别?(葛老师带了番薯、石头、箱子、水杯)
生1:番薯和石头里面不可以装物体。
生2:番薯、石头可以放入箱子。(上前演示)
生3:水杯可以装水。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的学生思维,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葛老师这一问题,看似普通,却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体积的认知,同時使孩子对容积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初步区分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承上启下地过渡到了容积的知识点。葛老师用他开阔的胸怀去接纳孩子们无关的回答,同时,在孩子们不同角度的发现下,为后续孩子们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打下了思维的花苞,为后续的绽放埋下了伏笔。
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葛老师的智慧四问遵循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了孩子们的思维活动及知识与能力的增长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与设计。葛老师的课堂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智慧之问,懂得抓住时机,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契机及关键点,会让课堂教学呈现思维交锋、智慧启迪、心灵碰撞的良好态势。同时,在孩子们觉得知识难点,学生思考浅显、矛盾困惑时追问,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使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思维;智慧“四问”;体积与容积
细听了浙江省教坛新秀葛敏辉老师“体积和容积”一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智慧启迪智慧,真正的生本课堂。就如他们的学生所说,他们的葛老师是很“闲”的,只要在边上指挥一下就好。这正是葛老师智慧四“问”,便有了学生精彩的表现、思维的绽放。
一、唤醒经验,生长思维
第一问:谁来说说哪里有体积?
教学片断:
师:(板书“体积”)你认识吗?
师:谁来说说哪里有体积?
生:每个人都有体积,有大有小。
师:你能找个比你体积小的吗?
师:人有体积,很有意思,还有吗?
生:很多物体都有体积。铅笔盒有体积。
学生生活与学习经历不同,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也不同。葛老师这一问激发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也间接唤醒了一部分沉睡着的孩子,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己见,葛老师融洽地与孩子们合为一体,课堂非常轻松自在。葛老师与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提升、升华已有的认知。
二、畅谈认知,启迪思维
第二问:谁能用你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木块的体积吗?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刚才说的都是体积。那什么是体积呢?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1:我认为体积就是一个物体所占的面积(指着桌面)。
生2:体积就是物体的大小…..
师:到底什么是体积,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翻开书本自学一下。
师:谁能用你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木块的体积?
师:现在来反思一下刚开始同学对体积的描述。谁来发表一下现在的看法。
生1:体积不是面积。
生2:面积是面的大小。
师:体积是面积的大小吗?
生3:面积是面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在这一问之前,葛老师先让孩子自己说一说什么是体积,暴露了孩子们真实的认知起点,再让孩子们带着疑惑自学课本,接着葛老师问:“谁能用你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木块的体积?”葛老师让孩子们畅谈了他们心中的体积,从而发现了冲突与矛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此时恰到好处地让孩子们自学,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而这一问题检查了孩子们的自学情况,同时也提升了孩子们对体积这一概念的认识的提升,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面积与体积的比较,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下合理地进行思辨,在思考与辨析分享中逐渐明白了两者的区别。孩子们从模糊到清晰,从表面到深刻,从经验到抓住数学的本质,这一过程逐渐开启了孩子们的思维。
三、比较辨析,发展思维
第三问:你能举2个物体,比一比谁的体积大吗?
孩子们明确了什么是体积之后,葛老师问:“你能举2个物体,比一比谁的体积大吗?”要使学生不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上,并能进一步的应用,此问题一问学生便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比较。
生1:同桌的2本数学书的体积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面积一样,厚度一样。
生:两本书是一样的。
生2:水杯的体积比箱子的体积小。因为水杯可以放进箱子里。
生3:数学书的体积比笔记本的体积大。数学书的长、宽、厚度比笔记本的长。
数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思辨学科是以思辨逻辑推理为基础,在思辨中增长数学智慧,生成数学技巧,掌握数学方法。这一问,孩子们呈现了三种不同层级的比较,由相等到不等逐渐提升,孩子们的思维在听说思辨中不断地提升与生长。孩子们通过对比和通过想象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可知,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孩子们从日常的经验逐渐通向数学的本质。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相同的、相近的、不规则的,促进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
四、开放辨认,绽放思维
第四问:有些同学是直接判断,有的是通过方法进行比较。老师带的材料哪些比较特别?(葛老师带了番薯、石头、箱子、水杯)
生1:番薯和石头里面不可以装物体。
生2:番薯、石头可以放入箱子。(上前演示)
生3:水杯可以装水。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的学生思维,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葛老师这一问题,看似普通,却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体积的认知,同時使孩子对容积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初步区分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承上启下地过渡到了容积的知识点。葛老师用他开阔的胸怀去接纳孩子们无关的回答,同时,在孩子们不同角度的发现下,为后续孩子们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打下了思维的花苞,为后续的绽放埋下了伏笔。
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葛老师的智慧四问遵循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了孩子们的思维活动及知识与能力的增长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与设计。葛老师的课堂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智慧之问,懂得抓住时机,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契机及关键点,会让课堂教学呈现思维交锋、智慧启迪、心灵碰撞的良好态势。同时,在孩子们觉得知识难点,学生思考浅显、矛盾困惑时追问,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使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