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学们看完了《朝花夕拾》,有没有窥见书中的全部风景?现在,初初再给大家推荐一些名家对《朝花夕拾》的评语和解读,看看他们的评语和解读是不是正好是你心中所想。不仅如此,初初还为大家推荐了一组书目,这组书目与《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对照起来阅读,相信会有妙不可言的收获。
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等
《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現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王瑶
在《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中,鲁迅留下了一张少年时期的“阅读书单”,可以让我们了解他在7~15岁期间的阅读兴趣:
[序号 篇名 阅读书单 1 《五猖会》 《鉴略》 2 《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花镜》《尔雅音图》
《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 3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玉历钞传》
《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西游记》《荡寇志》 ]
显然,除了《鉴略》外,这张书单的共同点在于:与图有关。
若辅以周作人、周建人及其他亲友回忆鲁迅少年时期所提到的书目,这张书单会变得极为丰满,其数量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和日后的治学思路。为清晰起见,我们按照年份略加编排——
鲁迅7岁(1887年)开蒙,除了正式的功课,可以公开看的是家藏的《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
9岁时(1889年),一位长辈送给他《二十四孝图》,鲁迅说,这是他的第一本“上图下文,鬼少人多”的书,但《朝花夕拾》中提到,行孝道的种种不近人情处,令鲁迅对此书兴致索然。
10岁(1890年),在开蒙老师周玉田处看到了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和清代陈淏子的《花镜》。同年,长妈妈给他买来了小本木刻的《山海经》。此后,又陆续在家藏的旧书中看到《尔雅音图》《百美新咏》《于越先贤像传》《剑侠传图》等,且开始阅读《西游记》《白蛇传》等绣像小说。
13岁(1893年),因祖父科场案发,去皇甫庄避难。在表兄处见到道光年间木刻原版的《荡寇志》,图像精美异常,鲁迅用明公纸加以临摹,总计在一百张以上。也是在皇甫庄,鲁迅看过日本冈元凤绘制的《毛诗品物图考》。
14岁(1894年)归家,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上课时用荆川纸临了一本《西游记》绣像,连同《荡寇志》一并卖给了同窗。又将马镜江的《诗中画》、王治梅的《三十六赏心乐事》和王磐的《野菜谱》影写一遍。14岁这一年鲁迅开始买画谱,先是买了此前见到的《毛诗品物图考》和《海仙画谱》,见父亲并不责怪,又陆续购入《阜长画谱》《海上名人画稿》《椒石画谱》《百将图》《点石斋丛画》《诗画舫》《古今名人画谱》《天下名山图咏》《梅岭百鸟画谱》《晚笑堂画传》《芥子园画传》等画册。当时出版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鲁迅也曾看到过,震惊于该书图像的“精工活泼”——这一系列采购延续到1898年。同是14岁这一年,鲁迅还曾在同学手中买了此前看过的《花镜》,特意栽种了一些植物,用所得经验批校该书。
15岁(1895年),开始抄录《唐代丛书》的部分章节,兴趣渐渐转到以野史笔记为主的“杂学”方面。
总之,7岁到15岁的这八年,是鲁迅知识结构较为独立的阶段:在正经功课方面,他基本读完了十三经,课外的阅读则集中于小说和“花书”(画谱),尚未开始对野史笔记的系统阅读。这一时期对于图像的狂热,切合孩子的心理,也可以印证鲁迅日后一再感慨的,中国的孩子缺少图画书,并非惺惺作态,而是从他个人的喜好出发做出的判断。可惜,当年的这批图书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在1919年鲁迅回乡搬家时,儿时的画谱字帖以极便宜的价格处理给了旧书店,数量足有两大担。
(摘自《一张书单和读图示例——〈朝花夕拾〉及其后记写作的学术史意义》,原载2016年第11期《东岳论丛》,本刊有删改)
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等
《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現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王瑶
在《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中,鲁迅留下了一张少年时期的“阅读书单”,可以让我们了解他在7~15岁期间的阅读兴趣:
[序号 篇名 阅读书单 1 《五猖会》 《鉴略》 2 《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花镜》《尔雅音图》
《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 3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玉历钞传》
《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西游记》《荡寇志》 ]
显然,除了《鉴略》外,这张书单的共同点在于:与图有关。
若辅以周作人、周建人及其他亲友回忆鲁迅少年时期所提到的书目,这张书单会变得极为丰满,其数量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和日后的治学思路。为清晰起见,我们按照年份略加编排——
鲁迅7岁(1887年)开蒙,除了正式的功课,可以公开看的是家藏的《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
9岁时(1889年),一位长辈送给他《二十四孝图》,鲁迅说,这是他的第一本“上图下文,鬼少人多”的书,但《朝花夕拾》中提到,行孝道的种种不近人情处,令鲁迅对此书兴致索然。
10岁(1890年),在开蒙老师周玉田处看到了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和清代陈淏子的《花镜》。同年,长妈妈给他买来了小本木刻的《山海经》。此后,又陆续在家藏的旧书中看到《尔雅音图》《百美新咏》《于越先贤像传》《剑侠传图》等,且开始阅读《西游记》《白蛇传》等绣像小说。
13岁(1893年),因祖父科场案发,去皇甫庄避难。在表兄处见到道光年间木刻原版的《荡寇志》,图像精美异常,鲁迅用明公纸加以临摹,总计在一百张以上。也是在皇甫庄,鲁迅看过日本冈元凤绘制的《毛诗品物图考》。
14岁(1894年)归家,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上课时用荆川纸临了一本《西游记》绣像,连同《荡寇志》一并卖给了同窗。又将马镜江的《诗中画》、王治梅的《三十六赏心乐事》和王磐的《野菜谱》影写一遍。14岁这一年鲁迅开始买画谱,先是买了此前见到的《毛诗品物图考》和《海仙画谱》,见父亲并不责怪,又陆续购入《阜长画谱》《海上名人画稿》《椒石画谱》《百将图》《点石斋丛画》《诗画舫》《古今名人画谱》《天下名山图咏》《梅岭百鸟画谱》《晚笑堂画传》《芥子园画传》等画册。当时出版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鲁迅也曾看到过,震惊于该书图像的“精工活泼”——这一系列采购延续到1898年。同是14岁这一年,鲁迅还曾在同学手中买了此前看过的《花镜》,特意栽种了一些植物,用所得经验批校该书。
15岁(1895年),开始抄录《唐代丛书》的部分章节,兴趣渐渐转到以野史笔记为主的“杂学”方面。
总之,7岁到15岁的这八年,是鲁迅知识结构较为独立的阶段:在正经功课方面,他基本读完了十三经,课外的阅读则集中于小说和“花书”(画谱),尚未开始对野史笔记的系统阅读。这一时期对于图像的狂热,切合孩子的心理,也可以印证鲁迅日后一再感慨的,中国的孩子缺少图画书,并非惺惺作态,而是从他个人的喜好出发做出的判断。可惜,当年的这批图书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在1919年鲁迅回乡搬家时,儿时的画谱字帖以极便宜的价格处理给了旧书店,数量足有两大担。
(摘自《一张书单和读图示例——〈朝花夕拾〉及其后记写作的学术史意义》,原载2016年第11期《东岳论丛》,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