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图书、报刊、影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文化长廊、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的开设要依赖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一、深挖教材,充分挖掘课堂内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同时,课堂是极其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竭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放开手脚,积极引导,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在挖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兴趣盎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体味出如背影中地浓浓舔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才会体味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那交织著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上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
三、围绕着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长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情?为什么?结合课文教学,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既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更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由此,人间万象、大千世界、人生感悟均可尽收语文课程的视野。
四、捕捉和运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师生互动也可以产生课程资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些活动的结果是无法预测的,它只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呈现出来。这种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体验,因其无法预设和预测而更加鲜活。通常说的教学机智、教学灵感、思想火花、教学相长等,就是说的这种教学中生成的知识和体验、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比其他资源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必须灵活机智地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关注可以集中在以下几点:
1、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其实,学生的错误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对教者来说,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等心理状况的外显,据此可以设计或修订教学目标和过程;对学生的同伴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提示和借鉴;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参与和尝试,并会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记。
2、“回应”不同声音。课堂上,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是他们个性理解的真实表现,不同的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多元思维“呐喊”。对不同声音的回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经验资源的关注。尊重不同声音能使课堂变得民主开放,因此能够激发课堂活力。
3、“直面”突发事件。突发性事件指课堂教学中意外出现的事件。突发事件具有课程资源性质,处理得好,不但能减少干扰对教学造成的损失,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让人们感到语文教学天地一片宽广,而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会让人们享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快感。同时,也应看到,困惑与希望同在。因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毕竟才刚刚起步,它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总之,初中语文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导学生以法,开其源,活其流,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前景将会广阔无边。
一、深挖教材,充分挖掘课堂内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同时,课堂是极其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竭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放开手脚,积极引导,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在挖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兴趣盎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体味出如背影中地浓浓舔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才会体味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那交织著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上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
三、围绕着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利用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个体的生活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与家长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加以利用时,学生的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进而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活体验。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情?为什么?结合课文教学,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既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更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由此,人间万象、大千世界、人生感悟均可尽收语文课程的视野。
四、捕捉和运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师生互动也可以产生课程资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些活动的结果是无法预测的,它只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呈现出来。这种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体验,因其无法预设和预测而更加鲜活。通常说的教学机智、教学灵感、思想火花、教学相长等,就是说的这种教学中生成的知识和体验、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比其他资源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必须灵活机智地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关注可以集中在以下几点:
1、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其实,学生的错误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对教者来说,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等心理状况的外显,据此可以设计或修订教学目标和过程;对学生的同伴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提示和借鉴;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参与和尝试,并会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记。
2、“回应”不同声音。课堂上,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是他们个性理解的真实表现,不同的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多元思维“呐喊”。对不同声音的回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参与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经验资源的关注。尊重不同声音能使课堂变得民主开放,因此能够激发课堂活力。
3、“直面”突发事件。突发性事件指课堂教学中意外出现的事件。突发事件具有课程资源性质,处理得好,不但能减少干扰对教学造成的损失,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让人们感到语文教学天地一片宽广,而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会让人们享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快感。同时,也应看到,困惑与希望同在。因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毕竟才刚刚起步,它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总之,初中语文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导学生以法,开其源,活其流,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前景将会广阔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