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需要的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zi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导挖掘概念本质,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体验知识实用价值,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以实现学生潜能的最大化发展。
  【关键词】基本概念;教学模式;氧化还原反应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46-02
  【作者简介】1.秦永霞,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2.李宗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建立正确的化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化学反应现象、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与规律。
  作为化学基本概念的典型,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对学习整个化学反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今后了解许多重要工业流程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背口诀的方式进行,忽视实践的作用和学生的需要,容易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样不但使概念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容易使概念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并从学习中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产生“知识是基本生存的需要”,通过完成力所能及的甚至是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来感受成功,以满足他们课堂体验的需要。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定会更透彻,对概念的应用定会更灵活。
  二、基于学生生活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还在于求知的热情。所以在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神奇。
  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内容安排在秋末初冬时节,在上课前先给一名学生贴上“暖宝宝”。接着,拆开一个新的暖宝宝,是大量的黑色固体粉末,用磁铁一吸,发现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铁。再拆开一个用过很久的暖宝宝,对比黑色粉末发现,粉末转变为疏松多孔的褐色物质——铁锈。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氧化还原反应。
  2.交流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
  科学概念是人们对事物反复的观察实验再经过抽象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和规律后才形成的,有了初中的学习基础和刚才的引入,学生便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些感知与回忆,这时学生可通过自由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事实的了解。学生能举出若干事例:物质的燃烧、食物的腐败与防腐、铁的生锈、杀菌消毒甚至我们的呼吸等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以看出:氧化还原反应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三、引导挖掘概念本质,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已经建立了得氧与失氧、氧化与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也知道了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可对于为何氧化还原反应会有化合价的升降还不明白,此时的设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以学生熟知的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为例。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化学性质的一种,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考交流,便能得出化合价升降与电子得失的关系:即Na失电子化合价升高,Cl得电子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升高的数目与失电子数目相等,化合价降低的数目与得电子数目也相等。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这一过程的探究与结论的得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在新旧知识间构建起必要的联系和过渡,满足和适应学生发展的切实需要。
  2.实验证实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由于电子的转移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电子转移的存在,才能满足学生释疑求证的需要。可设计如下教学方案:我们知道,电子是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定向移动能产生电流,如果我们把氧化还原反应的得电子一方与失电子一方用导线相连,再接上电流计,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在设问的同时,演示并解释Zn-Cu-H2SO4原电池模型。当学生看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时,一定会铭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释疑求证的需要有着巨大的作用,学生以此为动力,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也就告诉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给出更为清晰的、更为简洁的结论。由此学生就会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去接受,因弄清楚了一个问题或者更深层次地说明了问题而满怀喜悦。
  3.从不同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创造适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毕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可能是有的放矢的,教学过程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不同阶段的对氧化还原反应渐进式的学习,学生已从三个不同层次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时指导学生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把三个层次联系起来,然后扩展到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满足学生学习层次的需要,先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出氢气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化铜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再从化合价角度分析,H化合价升高,Cu化合价降低。最后从得失电子角度分析化合价升高的是失电子,化合价降低的是得电子。由此,相关概念的步步深入一目了然,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概念建立的过程简约,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且对概念的内涵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如果在板书时,刻意突出“高—失—氧”是还原剂,“低—得—还”是氧化剂,则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会有更快更准确的反应。这样的教学过程,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让学生逐步深入、应用灵活。
  四、体验知识实用价值,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一,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的时候,自然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应用1]切开的苹果为浅绿色(含Fe2 ),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会变为棕黄色(含Fe3 ),加入柠檬汁后又恢复为浅绿色。在这一过程中苹果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加入的柠檬汁又起什么作用呢?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喝的很多饮料中都加有Vc?你觉得它能起什么作用?请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应用2]检验酒后驾车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利用以下反应:
  2K2Cr2O7 3C2H5OH 8H2SO4=2K2SO4 2Cr2(SO4)3
   3CH3COOH 11H2O
  K2Cr2O7是橙红色,当遇到乙醇变为Cr2(SO4)3是绿色。你能指出该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吗?
  激发学生从化学走向生活,体验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建娥.例谈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呈现方式[J].化学教育,2010(10).
  [2]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06).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态环境检测室是我校申报的黄河故道生态文化课程基地的重要项目。本文探寻了建设生态环境检测室的目标与意义,并在其配置与使用方面进行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检测;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67-02  一、建设生态环境检测室的目标与意义  1.目标──拓展视野,培养情感。  生态环境检测室作为我校“黄河
凌老师的这节课堂呈现,我认为是智慧的、大气的——这种智慧和大气体现在简约、朴素、宁静、深邃。  简朴,就是懂得取舍、懂得守望。“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当某个纷纭复杂的文本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应该取什么给学生,教者就需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因为有舍才有得。取舍、守望,就要简单地处理文本。面对学生,我们不要搞太多的生长点。语文教师应该是麦田的守望者,应该有耐心,应该有足够的等待。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
【摘 要】文本体式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四大文学类文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教学设计不应该轻易越界。《呼兰河传(节选)》一课的执教者康慧娟在遵循小说文体教学的基本框架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叙述者”和“真实作者”的切换及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获得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文本体式;课堂教学;叙述视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主持人语  学习策略作为在学习活动中运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是在对学习过程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在学校教育的体制下,对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存在着新知识的保持、理解、储存和运用等问题。而保持知识需要识记策略,理解知识需要精加工策略,储存知识需要组织策略,运用知识需要问题解决策略。所以,各科知识的学习都需要采用或都离不开相关学习策略的恰当运用。  学习策略对
主持人语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名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看似平常、简单,但平常中不乏艺术,简单中蕴涵深刻。那些看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精彩细节,其实都是名师成长过程中厚积薄发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中,聚焦名师的课堂教学细节,通过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细节,学习名师的教学艺术,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而
进入21世纪,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两个具体方案。这为高中数学落实新课程标准指明了路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如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可将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几何证明的背景等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有助于
[摘要] 上颈椎损伤是指由于创伤性外力引起的枕骨、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骨折、韧带损伤和关节脱位等损伤,临床表现主要有颈部疼痛不适、截瘫、四肢瘫痪,甚至有生命危险等严重后果,由于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异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很多的差异。常见的分型有:寰枕关节脱位、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突骨折、枢椎创伤性滑脱、枢椎骨折、寰枢椎不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其损伤的机制、分型及临床表现,对上
【摘 要】提问是推进、主导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多年来也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提问的形式、手法、效用等却不容乐观。余映潮老师首倡的“主问题”设计则开辟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一条新路径,有效改善了课堂上的满堂问、零碎问、紊乱问、重复问等低效课堂提问的现象。余老师经过多年的躬亲实践,逐步形成并丰满了“主问题”设计的艺术。余老师所设计的“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主导力、牵引力
2011年初我去扬州市邗沟中学做参与式教学培训,为老师们上了一节示范课,选择的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下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课程标准是国家要求教学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教学前必须依据学生的情况,重新审视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  (一)确定的基础  1.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  初中课程标准在这一部分的内容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关的知识在政
[摘要] 目的 探討超声引导肋缘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我院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不予干预,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MAP、SpO2、疼痛评分、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2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