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师要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从学习历史的用处、重要性和挖掘、把握历史教学内容本身上对症下药,加以思考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 历史教学 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习轻松愉快。历史教师要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教师把握历史教材内容应当是越深越透越好。但如不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内容太难、太深,学生不容易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自然谈不上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不能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反之,历史教学内容太简单,学生误以为历史很简单,没有探索的必要性,同样也不能激发其兴趣。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呢?研究表明,有适当难度、跨度和坡度的知识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因而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据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欲深先浅、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紧扣中心内容,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置学习阶梯,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邻近发展区内”,让这些知识逐渐迁移同化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体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教材叙述比较简略,学生不容易搞清楚事变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倘若教师不顾学生,仅仅按照教材平铺直叙的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教师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实际状况,对这一具有难度、跨度的重大历史事件,先设计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具有坡度的问题:(1)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2)事变的发动者是谁?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儿?为什么现在又被派往西北?(3)在西北,刚开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怎么样?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影响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面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目的何在?(5)在对蒋介石“劝谏”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杨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6)事变发生后,中国出现了怎样复杂的形势?面对这种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结果怎样?又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把握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和现实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知识的时代感,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必须由浅入深地将一些历史现象和当今社会的很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加以恰当的联系,或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讲起,将历史知识和本地区的乡土实际进行联系。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世界古代史中有关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的内容,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有些内容也比较枯燥,学生不大感兴趣。如何使学生先入为主喜欢这些历史知识呢?在上新课的时候,我先这样启发学生:“大家想一想,当今世界哪些地区最发达?哪些地区最不发达?”学生一听讲的是现实世界的问题,兴趣马上来了,积极回答道:“发达的地区有欧洲和北美洲;不发达的地区有非洲、亚洲、拉丁美洲。”这时我再启发学生:“目前,不发达的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比较落后。但这些地区是不是历来如此呢?”再次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转而指出:“在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入文明的地区,远在欧美开化之前,早已有著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文明古国的历史。”这样,就将学生不感兴趣的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样直观的教学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化解抽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
史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化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心理不断得到满足,那么,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不断增强。在历史教学时,我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实物、图片、录像、投影、幻灯、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班中的同学,这样就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从而帮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点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象复杂的历史现象,达到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两部分历史内容,教材上介绍的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但是,在教学时,笔者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状况和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出发,采取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相结合的方式,对甲午中日战争,我设计了包括电影《甲午风云》邓世昌英勇抗击日军情景在内的动态的战争路线,再让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分别扮演成战争双方的指挥者来指挥这场战争;对于民族危机的加深,我则将《时局图》上静态的动物图象及其所强占的“租借地”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加以动态化、形象化,再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化解了抽象的历史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历史教师要在具体分析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从学习历史的用处、重要性和挖掘、把握历史教学内容本身上对症下药,加以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真正把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 历史教学 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习轻松愉快。历史教师要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教师把握历史教材内容应当是越深越透越好。但如不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内容太难、太深,学生不容易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自然谈不上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不能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反之,历史教学内容太简单,学生误以为历史很简单,没有探索的必要性,同样也不能激发其兴趣。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呢?研究表明,有适当难度、跨度和坡度的知识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因而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据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欲深先浅、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紧扣中心内容,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置学习阶梯,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邻近发展区内”,让这些知识逐渐迁移同化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体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教材叙述比较简略,学生不容易搞清楚事变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倘若教师不顾学生,仅仅按照教材平铺直叙的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教师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实际状况,对这一具有难度、跨度的重大历史事件,先设计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具有坡度的问题:(1)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2)事变的发动者是谁?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儿?为什么现在又被派往西北?(3)在西北,刚开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怎么样?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影响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面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目的何在?(5)在对蒋介石“劝谏”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杨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6)事变发生后,中国出现了怎样复杂的形势?面对这种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结果怎样?又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西安事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把握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和现实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知识的时代感,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必须由浅入深地将一些历史现象和当今社会的很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加以恰当的联系,或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讲起,将历史知识和本地区的乡土实际进行联系。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世界古代史中有关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的内容,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有些内容也比较枯燥,学生不大感兴趣。如何使学生先入为主喜欢这些历史知识呢?在上新课的时候,我先这样启发学生:“大家想一想,当今世界哪些地区最发达?哪些地区最不发达?”学生一听讲的是现实世界的问题,兴趣马上来了,积极回答道:“发达的地区有欧洲和北美洲;不发达的地区有非洲、亚洲、拉丁美洲。”这时我再启发学生:“目前,不发达的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比较落后。但这些地区是不是历来如此呢?”再次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转而指出:“在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入文明的地区,远在欧美开化之前,早已有著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文明古国的历史。”这样,就将学生不感兴趣的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样直观的教学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化解抽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
史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化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心理不断得到满足,那么,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不断增强。在历史教学时,我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实物、图片、录像、投影、幻灯、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班中的同学,这样就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从而帮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点的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象复杂的历史现象,达到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两部分历史内容,教材上介绍的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但是,在教学时,笔者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状况和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出发,采取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相结合的方式,对甲午中日战争,我设计了包括电影《甲午风云》邓世昌英勇抗击日军情景在内的动态的战争路线,再让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分别扮演成战争双方的指挥者来指挥这场战争;对于民族危机的加深,我则将《时局图》上静态的动物图象及其所强占的“租借地”和划分的“势力范围”加以动态化、形象化,再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化解了抽象的历史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历史教师要在具体分析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从学习历史的用处、重要性和挖掘、把握历史教学内容本身上对症下药,加以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真正把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