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大力推行和倡导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农村学校推广使用新教材已有多年了。农村教师从最初接触新教材的种种不适应,到现在能够较好地使用教材,这期间有茫然和无措、有积极和热情、也有麻木和偏颇。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已经基本能够较好地使用新教材实施教学,但是现在学校日常教学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两种弊端,即课堂教学中的“简单化”和“复杂化”。这两种现象虽不是农村中小学日常教学中的主流,也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课堂教学的“简单化”现象
1、照本宣科式的一言堂。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课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甚至有删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其课堂教学过程是简单地教教材,而不是高效率地用教材,教学流程表现为:复习提问→新课讲解(也穿插几个提问)→课堂练习→本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多年前使用旧教材时是常见的,但在现今使用新教材的日常常态教学中也常见,就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了。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化处理,更谈不上对教学文本的拓展和超越,学生怎能在课堂上达到知识效益的最大化?这种陈旧而简单的教学模式,不是不可再用(可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但不应该再是教学常态,否则怎能谈得上是高效率教学?仍然存在“以教师的表达代替学生的表达,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的新式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在哪里?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对新课程的蔑视。
2、多媒体教学华而不实。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进入农村校园以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而在实际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常见的现象是在一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上,黑板上不见一个字,整节课的主要环节就是教师的口述和播放的图片影像。更有甚者,一节课几乎就是图片展,这种简单化教学,让教师和多媒体图片成了课堂的主角。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为了轻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把课堂教学表面的浮华,当成是教师展示自身具有的水平或技艺,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绝对的弊端。在多媒体图片上一闪而过的概念、定理、推论和知识要点,学生能理解多少?掌握多少?黑板是最直观的教学辅助设备,有了多媒体设备就真的不需要黑板的功能了吗?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作用毋庸置疑,关键是要用的科学合理、用的恰到好处,让其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教与学。
3、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但是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或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必须让他们亲自去实践和体验,这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农村中小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这两个环节被一些教师省略了,即使有这样的教学环节,也大都表面化和形式化,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参与,尤其在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上,多数学生在此环节是为了配合教师而“表演”。如果这种教学环节只是做做样子,就简单或者虚假得没有什么价值了。
造成课堂教学“简单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理解有些偏差,简单地以为新课程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想少讲的就少讲,想不讲的就不讲。认为这样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但是,這种简单化的行为会造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弱化,更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二是教师缺乏新课程理论的有效指导,产生对教学文本的简单性依赖,这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弱,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课本上有哪些内容就讲哪些内容,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照本宣科。三是一些教师对工作的懈怠行为造成的,这种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学校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在工作中,无论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教师依然还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难免会让教师产生疲惫心理,而且在农村,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较小,某些教师的常态课就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借口”下简单化了,同时被简单化的就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课堂教学的“复杂化”现象
所谓课堂教学的“复杂化”,就是某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对教材课时内容进行补充和加工,比如补充过多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讨论以及重复性练习等,过多地增加了教学环节和教学容量,比如,动不动就把语文课编排成半生不熟的教师导演的课本剧等。这种状况给人的感觉,就像对一件新衣服的装饰,增加的东西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打了一些多余的补丁。更有甚者,把许多旧教材的相关知识加入到新教材的教学中,既然是已经被删减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再拿回来用于教学当中,这种极端“复杂化”的、“畸形”的课时教学,让绝大部分学生学得很累,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在听完这样的课后,曾对学生做过调查,多数学生表现的不是收获知识的轻松愉悦和心满意足,问其掌握了那些重点知识,大都是一脸茫然,这就是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结果。
课堂教学“复杂化”的现象相对来说不多,在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堂上有之,在农村中小学的观摩课或公开课上也常见,这种基本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主观意愿,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等),来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加工和拓展,导致学生学得被动,教师仍在乐此不疲地“自我展示”。这不是在高效率教学,而是在高负担的情形下,存在负效的教学。
造成课堂教学“复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某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没有正视学生的能力发展的情况下,唯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吃”得不够饱,因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多的补充和拓展。二是某些教师出于自身功利性的目的,为了显示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强大”或“超前”,而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把教学“秀”得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三是某些教师对《课程标准》解读得不透彻,为了课堂教学求新而求新,总是想比别人能够多在课上出新花样,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深加工”,在这种随意处理教材的不稳定的教学情态下,是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的。
课堂教学的“简单化”或“复杂化”现象,看似教师个人行为,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事,实则不然。教师群体是属于学校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出于探索创新(探索行为是有自觉修正的)的目的而出现偏差,对其他教师就会产生利益损害,这种损害是通过影响学生而产生的。人们常说的“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教师个人来说的不利影响,会使其处于 当局者迷的盲目状态,有碍于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在思想上产生“我教的课我说了算,想怎样教就怎样教”的错误认识。
解决对策
1、要强化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的深入学习。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都处于教育信息相对落后的地区,而且客观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也没有迫切学习的需求和愿望,因此,在教師的心目中就出现了忽视《课程标准》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没什么可学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导致一些教师即使对其进行了所谓的自学,也是蜻蜓点水似的浅薄,没有达到深入解读的程度。在真正促进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多种方式中,比较有效的就是“以研促学”。在开展以研促学的活动中,应以教研组或学年组为单位,把以往的“说课”模式改变一下,进行常态化的(比如每周开展二次或三次活动),而且是小量化的说课或写课,也就是把课时教学设计中某一环节的理论依据(课标依据等)“说”或“写”出来,供大家来学习和借鉴、交流和研讨。坚持这种活动成为日常常态,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实践,而且对不断提高教师掌控课堂的教学技能大有裨益,同时也活跃了学校的教研工作,可谓一举多得。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由于受管理水平、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点等)、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情况有很大差别,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比较规范,而有的学校比较薄弱,因此造成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行较大,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从而导致出现“简单化”或“复杂化”的畸形课。要戒除这种不良现象,就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中,除了常规检查指导(如检查备课、听课评课等),还要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要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以此来明确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导向。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不是绝对的自主权,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在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框架内,进行发挥和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情态健康发展、生机盎然。
3、鼓励教师建立自我专业成长修正档案。每一个教师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主观愿望的驱动,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简单化”或“复杂化”现象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指导,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自我修正、自我激励的专业成长状态,为其提供本校学习实例、影像学习资料或外出学习机会。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促使其能够在新课程学科教学中尽快地专业“成熟”起来,并且帮助建立自我专业成长修正档案,让他们在不断自我更新的“育己”中,去实践更好地“育人”。
课堂教学的“简单化”现象
1、照本宣科式的一言堂。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课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甚至有删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其课堂教学过程是简单地教教材,而不是高效率地用教材,教学流程表现为:复习提问→新课讲解(也穿插几个提问)→课堂练习→本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多年前使用旧教材时是常见的,但在现今使用新教材的日常常态教学中也常见,就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了。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化处理,更谈不上对教学文本的拓展和超越,学生怎能在课堂上达到知识效益的最大化?这种陈旧而简单的教学模式,不是不可再用(可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但不应该再是教学常态,否则怎能谈得上是高效率教学?仍然存在“以教师的表达代替学生的表达,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的新式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在哪里?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对新课程的蔑视。
2、多媒体教学华而不实。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进入农村校园以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而在实际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常见的现象是在一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上,黑板上不见一个字,整节课的主要环节就是教师的口述和播放的图片影像。更有甚者,一节课几乎就是图片展,这种简单化教学,让教师和多媒体图片成了课堂的主角。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为了轻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把课堂教学表面的浮华,当成是教师展示自身具有的水平或技艺,对于教学来说是一种绝对的弊端。在多媒体图片上一闪而过的概念、定理、推论和知识要点,学生能理解多少?掌握多少?黑板是最直观的教学辅助设备,有了多媒体设备就真的不需要黑板的功能了吗?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作用毋庸置疑,关键是要用的科学合理、用的恰到好处,让其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教与学。
3、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但是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或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必须让他们亲自去实践和体验,这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农村中小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这两个环节被一些教师省略了,即使有这样的教学环节,也大都表面化和形式化,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参与,尤其在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上,多数学生在此环节是为了配合教师而“表演”。如果这种教学环节只是做做样子,就简单或者虚假得没有什么价值了。
造成课堂教学“简单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理解有些偏差,简单地以为新课程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想少讲的就少讲,想不讲的就不讲。认为这样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但是,這种简单化的行为会造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弱化,更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二是教师缺乏新课程理论的有效指导,产生对教学文本的简单性依赖,这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弱,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课本上有哪些内容就讲哪些内容,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照本宣科。三是一些教师对工作的懈怠行为造成的,这种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学校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在工作中,无论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教师依然还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难免会让教师产生疲惫心理,而且在农村,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较小,某些教师的常态课就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借口”下简单化了,同时被简单化的就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课堂教学的“复杂化”现象
所谓课堂教学的“复杂化”,就是某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对教材课时内容进行补充和加工,比如补充过多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讨论以及重复性练习等,过多地增加了教学环节和教学容量,比如,动不动就把语文课编排成半生不熟的教师导演的课本剧等。这种状况给人的感觉,就像对一件新衣服的装饰,增加的东西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打了一些多余的补丁。更有甚者,把许多旧教材的相关知识加入到新教材的教学中,既然是已经被删减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再拿回来用于教学当中,这种极端“复杂化”的、“畸形”的课时教学,让绝大部分学生学得很累,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在听完这样的课后,曾对学生做过调查,多数学生表现的不是收获知识的轻松愉悦和心满意足,问其掌握了那些重点知识,大都是一脸茫然,这就是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结果。
课堂教学“复杂化”的现象相对来说不多,在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堂上有之,在农村中小学的观摩课或公开课上也常见,这种基本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主观意愿,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等),来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加工和拓展,导致学生学得被动,教师仍在乐此不疲地“自我展示”。这不是在高效率教学,而是在高负担的情形下,存在负效的教学。
造成课堂教学“复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某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没有正视学生的能力发展的情况下,唯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吃”得不够饱,因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多的补充和拓展。二是某些教师出于自身功利性的目的,为了显示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强大”或“超前”,而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把教学“秀”得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三是某些教师对《课程标准》解读得不透彻,为了课堂教学求新而求新,总是想比别人能够多在课上出新花样,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深加工”,在这种随意处理教材的不稳定的教学情态下,是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的。
课堂教学的“简单化”或“复杂化”现象,看似教师个人行为,影响的是教师自己的事,实则不然。教师群体是属于学校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出于探索创新(探索行为是有自觉修正的)的目的而出现偏差,对其他教师就会产生利益损害,这种损害是通过影响学生而产生的。人们常说的“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教师个人来说的不利影响,会使其处于 当局者迷的盲目状态,有碍于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在思想上产生“我教的课我说了算,想怎样教就怎样教”的错误认识。
解决对策
1、要强化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的深入学习。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都处于教育信息相对落后的地区,而且客观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也没有迫切学习的需求和愿望,因此,在教師的心目中就出现了忽视《课程标准》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没什么可学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导致一些教师即使对其进行了所谓的自学,也是蜻蜓点水似的浅薄,没有达到深入解读的程度。在真正促进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多种方式中,比较有效的就是“以研促学”。在开展以研促学的活动中,应以教研组或学年组为单位,把以往的“说课”模式改变一下,进行常态化的(比如每周开展二次或三次活动),而且是小量化的说课或写课,也就是把课时教学设计中某一环节的理论依据(课标依据等)“说”或“写”出来,供大家来学习和借鉴、交流和研讨。坚持这种活动成为日常常态,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实践,而且对不断提高教师掌控课堂的教学技能大有裨益,同时也活跃了学校的教研工作,可谓一举多得。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由于受管理水平、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点等)、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情况有很大差别,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比较规范,而有的学校比较薄弱,因此造成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行较大,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从而导致出现“简单化”或“复杂化”的畸形课。要戒除这种不良现象,就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中,除了常规检查指导(如检查备课、听课评课等),还要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要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以此来明确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导向。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不是绝对的自主权,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在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框架内,进行发挥和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情态健康发展、生机盎然。
3、鼓励教师建立自我专业成长修正档案。每一个教师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主观愿望的驱动,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简单化”或“复杂化”现象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指导,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自我修正、自我激励的专业成长状态,为其提供本校学习实例、影像学习资料或外出学习机会。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促使其能够在新课程学科教学中尽快地专业“成熟”起来,并且帮助建立自我专业成长修正档案,让他们在不断自我更新的“育己”中,去实践更好地“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