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数量逐步攀升,要改善此类问题,应重在预防。学校与家庭的联合,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年发布名为Global accelerated action for the health of adolescents: Guidance to support country implementation(《旨在青少年健康的全球加速行动》)的报告显示:2015年,自杀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死因。其中,自杀、自残行为是造成全球女性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主因。近些年,随着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自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我国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7.7%。因此,关注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二、心理危机预防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引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数量逐步攀升的原因有许多。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原因都可能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起催化作用。社会方面,新闻媒体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关注度也远比其他人群更高,随意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过程进行细节报道,朋友圈微博的不断转发,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引导。学校方面,老师对社会上、网络上流传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进行正面的引导,班主任对学生家庭状况、心理状态没有及时掌握,疏忽了对学生的监控。家庭方面,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父母对学生的关注度突然下降,造成学生心中的强烈落差;父母对学生教养方式过于专治、死板,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都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学校、家长、学生自身给予自己过大的学业压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中小学生作为各个家庭里重要的一员,作为学校群体里的一员,如危机事件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且造成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有可能引发家庭内部成员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甚至产生心理问题的“传染”。
主观来说,部分学生自身对突然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或长期以来的心理压力的处理能力不足,引发了极端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艾利斯的合理情绪ABC理论提到,人们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发生,其实并非源于诱发事件(A)本身,而是因人们认知、信念(B)的不同而引发的。
因此,在学生遭受重大生活事件之前,如果我们能结合学校与家庭的资源,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让学生提高心理弹性,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则能有效地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积极心理学在危机预防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主观体验积极特质与积极制度的科学,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促进人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提倡用主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因而也是一门着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在心理危机预防中,主要是运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两大方面的内容。
在《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中提到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机制内容主要是实施“发展性心理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而积极心理学正是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情绪心理、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环境适应、生命教育等,恰好正是发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家校联动心理危机预防的必要性
家庭因素是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发挥影响作用。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无论是生活在何种家庭类型中,相比较大学生和社会人员,与家庭、父母的联系都更为紧密,同时受其影响也更为深刻。但是,许多家长都抱着将孩子送进学校,教育、管理都应完全由学校负责的心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有些中学生甚至成为了新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租套房子在学校附近,没有任何长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引导和教育,任由孩子独立生活。因此,在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工作上,应学校与家庭联合预防,这样不仅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圈子,还提高家长在这方面工作的了解度、警惕性和重视性,从而能及时的做好这项工作。
五、积极心理学运用在家校联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策略
(一)开发积极课堂,传递正能量
1.以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培养为主的学生课堂
发展性教育是心理危机预防中的重要部分,在学校,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是心理活动课堂。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學校应提前设置以“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为主题的课程体系,积极情绪可包括爱自己、幸福、希望、感激、宽恕、放松、心理弹性等主题,积极人格可以包括创造性、好奇心、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等主题。在心理课堂中,应尽量避免极端负性案例的出现,以免形成反作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发现事件积极面的能力,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的持续性,进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概率。
2.以积极、有效沟通和积极语言训练为主的家长课堂
既然要做到家校联动,只有学校的行动是不够的,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家庭因素是除学习因素、人际因素以外,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家庭因素主要是指亲子矛盾。亲子矛盾的升级和恶化,往往是推动中小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者实施危机事件的最大作用力,是压倒孩子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则是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沟通当中,怎样的语言才是传递积极、正向的能量,不但学生要学习,家长更需要学习。许多家长知道“5 2=0”的失败家庭教育模式,却又在不断地重复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方法和改变的途径。因此,定期组织以积极、有效沟通和积极语言训练为主的家长课堂,尤为重要。家长课堂可以是全校大讲座、各班班级课堂、网课(必修课堂)与同质性家长团辅活动(选修课堂)相结合的开展形式;每月一次或每周一次的间隔时间;由校内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和校外专家、社工组成的师资队伍;包括主动沟通、双向沟通、非言语沟通、积极的听、积极的说等活动内容。 (二)积极的校园文化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教学楼、宿舍楼、饭堂、校道等学校各处整洁环境,配合宣传栏、广播站、网站、公众号等不同途径宣传正能量的信息与资源;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确立一个能体现积极心理品质的育人理念,并贯彻于平时的管理工作、教学活动、团体活动中,从而营造出一个整体的积极心理氛围。
团体活动在学校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它能让紧张的学习氛围得到调整,也能让学生在课外找到自己的兴趣。每个团体活动举办的主题与贯穿其中的宗旨也应该符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可以在玩中感受和领悟其积极意义。例如,在校园内组织的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体艺节、义卖会等,在校外组织的服务社区、帮扶老人等义工活动,这类活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蓬勃的生机与向上的活力。
(三)积极的朋辈影响
朋辈心理辅导是从朋辈辅导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人的同伴关系从一出生就开始发展,到青春期,依恋对象更是逐渐转移到同伴身上。因此,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利用朋辈之间关系展开积极的影响,是其中一条不可或缺的策略。
班主任在各班中挑选出心理委员和各个宿舍的心理联络员,这些学生不一定学习优秀,但是要性格开朗乐观、观察力强、人际关系好。学校通过对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开展培训,让他们获得更多心理学知识,能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消极情绪或负性情感,并及时关心这些同学,对他们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心理培训内容不但要包括同理心、观察力等有助于帮助他们及时发现情绪不良学生的技巧,还要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等内容。
朋辈之间的影响不但在校园内存在,当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形成后,放学后、放假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让两个家庭之间、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因此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结,从而织密我们的心理危机预防网络。
(四)积极的家校沟通
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家校沟通工作。但是两者之间的沟通内容,往往关注点都是学习成绩,小学生可能还会提一下纪律问题,能关注到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是等学生心理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到了疾病水平,才会进行沟通。此外,学校沟通方式的不正确,以及许多家长对心理学的用词、对疾病及症状的无知或误解,还会让家长产生学校在推卸责任,“赶孩子回家”的错觉。因此,在学生一入学时,学校就应与家长保持积极、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是家长信任学校的基础,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危机事件时,才会形成合力,共同面对和化解问题。
学校应在入学时就为每个学生建立家庭情况基本信息表,除了家庭成员结构、住址等一些常规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亲子关系如何,例如,平时在家与谁相处时间最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怎样的、与父母聊天的主题一般涉及什么等问题,注意设问和选项不可有消极引导。而后根据基本信息表,选出预警学生,对这类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其家长进行及時沟通。在与这类家长沟通时,应多从正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关注度,使家长掌握更多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技巧。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的当下,我们更应关注如何预防,而不是一直做“救火队员”。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培养积极的学生与家长,让学生成为拥有积极人格的人,让家长成为积极参与家校联动心理危机预防的主动者。
参考文献:
[1]林琳,王晨旭.冲动性特质与学业成绩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分析[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林琳,柯晓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教育探索[J],2013.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
[4]王冰蔚,杨宾峰,王永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年发布名为Global accelerated action for the health of adolescents: Guidance to support country implementation(《旨在青少年健康的全球加速行动》)的报告显示:2015年,自杀是导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死因。其中,自杀、自残行为是造成全球女性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主因。近些年,随着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自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我国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7.7%。因此,关注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二、心理危机预防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引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数量逐步攀升的原因有许多。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原因都可能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起催化作用。社会方面,新闻媒体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关注度也远比其他人群更高,随意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过程进行细节报道,朋友圈微博的不断转发,都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引导。学校方面,老师对社会上、网络上流传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进行正面的引导,班主任对学生家庭状况、心理状态没有及时掌握,疏忽了对学生的监控。家庭方面,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父母对学生的关注度突然下降,造成学生心中的强烈落差;父母对学生教养方式过于专治、死板,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都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学校、家长、学生自身给予自己过大的学业压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引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中小学生作为各个家庭里重要的一员,作为学校群体里的一员,如危机事件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且造成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有可能引发家庭内部成员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甚至产生心理问题的“传染”。
主观来说,部分学生自身对突然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或长期以来的心理压力的处理能力不足,引发了极端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艾利斯的合理情绪ABC理论提到,人们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发生,其实并非源于诱发事件(A)本身,而是因人们认知、信念(B)的不同而引发的。
因此,在学生遭受重大生活事件之前,如果我们能结合学校与家庭的资源,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让学生提高心理弹性,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则能有效地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积极心理学在危机预防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主观体验积极特质与积极制度的科学,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促进人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提倡用主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因而也是一门着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在心理危机预防中,主要是运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两大方面的内容。
在《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试行)》中提到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机制内容主要是实施“发展性心理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而积极心理学正是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情绪心理、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环境适应、生命教育等,恰好正是发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家校联动心理危机预防的必要性
家庭因素是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发挥影响作用。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无论是生活在何种家庭类型中,相比较大学生和社会人员,与家庭、父母的联系都更为紧密,同时受其影响也更为深刻。但是,许多家长都抱着将孩子送进学校,教育、管理都应完全由学校负责的心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有些中学生甚至成为了新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租套房子在学校附近,没有任何长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引导和教育,任由孩子独立生活。因此,在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工作上,应学校与家庭联合预防,这样不仅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圈子,还提高家长在这方面工作的了解度、警惕性和重视性,从而能及时的做好这项工作。
五、积极心理学运用在家校联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策略
(一)开发积极课堂,传递正能量
1.以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培养为主的学生课堂
发展性教育是心理危机预防中的重要部分,在学校,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是心理活动课堂。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學校应提前设置以“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为主题的课程体系,积极情绪可包括爱自己、幸福、希望、感激、宽恕、放松、心理弹性等主题,积极人格可以包括创造性、好奇心、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等主题。在心理课堂中,应尽量避免极端负性案例的出现,以免形成反作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发现事件积极面的能力,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的持续性,进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概率。
2.以积极、有效沟通和积极语言训练为主的家长课堂
既然要做到家校联动,只有学校的行动是不够的,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家庭因素是除学习因素、人际因素以外,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家庭因素主要是指亲子矛盾。亲子矛盾的升级和恶化,往往是推动中小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者实施危机事件的最大作用力,是压倒孩子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则是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沟通当中,怎样的语言才是传递积极、正向的能量,不但学生要学习,家长更需要学习。许多家长知道“5 2=0”的失败家庭教育模式,却又在不断地重复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方法和改变的途径。因此,定期组织以积极、有效沟通和积极语言训练为主的家长课堂,尤为重要。家长课堂可以是全校大讲座、各班班级课堂、网课(必修课堂)与同质性家长团辅活动(选修课堂)相结合的开展形式;每月一次或每周一次的间隔时间;由校内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和校外专家、社工组成的师资队伍;包括主动沟通、双向沟通、非言语沟通、积极的听、积极的说等活动内容。 (二)积极的校园文化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教学楼、宿舍楼、饭堂、校道等学校各处整洁环境,配合宣传栏、广播站、网站、公众号等不同途径宣传正能量的信息与资源;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确立一个能体现积极心理品质的育人理念,并贯彻于平时的管理工作、教学活动、团体活动中,从而营造出一个整体的积极心理氛围。
团体活动在学校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它能让紧张的学习氛围得到调整,也能让学生在课外找到自己的兴趣。每个团体活动举办的主题与贯穿其中的宗旨也应该符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可以在玩中感受和领悟其积极意义。例如,在校园内组织的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体艺节、义卖会等,在校外组织的服务社区、帮扶老人等义工活动,这类活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蓬勃的生机与向上的活力。
(三)积极的朋辈影响
朋辈心理辅导是从朋辈辅导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人的同伴关系从一出生就开始发展,到青春期,依恋对象更是逐渐转移到同伴身上。因此,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利用朋辈之间关系展开积极的影响,是其中一条不可或缺的策略。
班主任在各班中挑选出心理委员和各个宿舍的心理联络员,这些学生不一定学习优秀,但是要性格开朗乐观、观察力强、人际关系好。学校通过对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开展培训,让他们获得更多心理学知识,能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消极情绪或负性情感,并及时关心这些同学,对他们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心理培训内容不但要包括同理心、观察力等有助于帮助他们及时发现情绪不良学生的技巧,还要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等内容。
朋辈之间的影响不但在校园内存在,当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形成后,放学后、放假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让两个家庭之间、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因此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结,从而织密我们的心理危机预防网络。
(四)积极的家校沟通
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家校沟通工作。但是两者之间的沟通内容,往往关注点都是学习成绩,小学生可能还会提一下纪律问题,能关注到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是等学生心理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到了疾病水平,才会进行沟通。此外,学校沟通方式的不正确,以及许多家长对心理学的用词、对疾病及症状的无知或误解,还会让家长产生学校在推卸责任,“赶孩子回家”的错觉。因此,在学生一入学时,学校就应与家长保持积极、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是家长信任学校的基础,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危机事件时,才会形成合力,共同面对和化解问题。
学校应在入学时就为每个学生建立家庭情况基本信息表,除了家庭成员结构、住址等一些常规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从侧面了解学生的亲子关系如何,例如,平时在家与谁相处时间最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怎样的、与父母聊天的主题一般涉及什么等问题,注意设问和选项不可有消极引导。而后根据基本信息表,选出预警学生,对这类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其家长进行及時沟通。在与这类家长沟通时,应多从正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关注度,使家长掌握更多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技巧。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的当下,我们更应关注如何预防,而不是一直做“救火队员”。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培养积极的学生与家长,让学生成为拥有积极人格的人,让家长成为积极参与家校联动心理危机预防的主动者。
参考文献:
[1]林琳,王晨旭.冲动性特质与学业成绩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分析[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林琳,柯晓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教育探索[J],2013.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
[4]王冰蔚,杨宾峰,王永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