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开始从事幼教工作时,她满腔热情,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起欢唱,一起“悲伤”,对孩子们关怀备至。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她也觉得自己是个很不错的老师。
但是有一次,她偶然听到两个家长的一段议论。
“我孩子一点都不怕新老师,跟老师嘻嘻哈哈,没大没小,这也太不像话了吧?”
“大概新老师太小没威信吧。”
听到这些话,她又惊讶和委屈,原来跟孩子关系太密切了会被看成懦弱、无能、管不住学生。于是,她开始“树立”自己的“威信”:跟孩子们说话时,不再细声细语,孩子们请她一起唱歌、做游戏,她总是板起一副威严的面孔,一口回绝。
后来,班里的孩子们终于有点“怕”她了,看见她时都只敢悄悄地瞟她一眼。她觉得很满意,终于树立起“威信”了。
可她很快注意到一些另外的现象:上课回答问题的孩子少了,互相帮助的人少了,打人骂人的多了,调皮捣蛋的多了,有一次,一个最喜欢她的小朋友忽然哭着不愿上幼儿园了。“我怕……老师好凶!老师不喜欢我!”
她很纳闷,她是非常爱孩子的,教孩子也是尽心尽力,会什么孩子们却“不听话”,还认为她不喜欢她们呢?
教育是需要爱的,但这种爱的实施,决定于教育者的态度。儿童对教育者的态度是最敏感的。妈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亲昵的表情都会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儿童表现得开朗、愉快、兴奋;如果粗暴、冷淡,或带着其他负面情绪,就会让儿童惧怕、冷漠,从而产生不安定的心理。作为孩子在幼儿园里最直接的教育者——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也有不少家长和老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而放弃了“教育爱”,动辄板着脸训斥,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企图以绝对的权威让儿童信服。这种做法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看似八面威风,实则毫无影响力。因为这种教育丧失了爱的本质,忽略了儿童的需要,除了让孩子怕你、疏远你之外,还能收到什么效果?
意识到这一点,这名小老师又恢复了原来的温柔可亲,将教育爱贯彻到一言一行中,让孩子们清楚地感知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喜爱。慢慢地,孩子们又接受了她。不管她说什么话,他们都很乐意听从。原来,爱才是最高的威信。
教育爱要求教育者不但要饱含爱心地对待孩子,还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设法激发孩子爱的情感,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之爱。
一个入园不久的幼儿,平时很喜欢来幼儿园的,可突然有一天,她一进门就哭个不停,想找妈妈,想回家。老师觉得孩子今天的表现与往日不同,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过,便温柔而耐心地询问她。孩子哭着告诉老师:“我来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从楼梯上摔下来了,摔伤了,我要回家看她。”
听了孩子的话,老师非常感动,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她给妈妈打去了问候的电话,在得到妈妈的回答后,孩子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老师也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让我们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将“爱”这条教育之根深植于自己心中,把诚挚的教育爱播撒给每一个儿童,让爱赋予教育神奇的“魔力”,让孩子在快乐的同时收获他们的成功!
早期阅读=认字?
宗列
镜头一
一位爸爸对老师说:“我觉得让孩子阅读的目的就是让他多认几个字,会认字就会自己看书了。从小打下良好基础,上学以后就容易取得好成绩了。所以我经常给孩子买一些生字卡片或看图识字之类的书。别看我儿子才上小班,都已经认识600多个汉字了!”说时神情颇为自豪。
阅读=认字?
不然!将阅读等同于认字,正是早期阅读的误区之一。认字不过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而早期阅读不单是认字这么简单,它包括一切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凡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识字。上面这位家长提到的以卡片教孩子识字,实际上是脱离了阅读的识字。就算学会近千汉字,并不代表就会阅读。将阅读等同于认字甚至将阅读的目的定为认字,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这样教出来的儿童,往往缺乏阅读兴趣,对句子意义的理解能力也较差,入学以后会比较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镜头二
工作了一天,这位妈妈回到家时已经很累了,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不想起来。当孩子缠着妈妈问这问那时,妈妈显得很烦,勉强解释了几个问题后就下了逐客令:“一边呆着去,自己看,闲了再跟你说。”后来,妈妈发现孩子自己读书似乎也挺像那么回事的,就更加心安理得,索性撒手不管了,不是吗?既然孩子会阅读了,还有我什么事?
阅读=孩子自己看书?
NO,早期阅读一定要有家长和同伴的参与。
孩子学习母语阅读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资源,就是日常的口语经验。向父母提问题,跟同龄的小伙伴交流,可以极大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
其实阅读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阅读是一个与家长、同伴共同游戏的活动。当父母抱着孩子共念一本书时,父母的温柔抚摸、亲切话语都会让孩子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而同伴间边阅读边探讨对孩子来说,也是件趣味十足的事。相比孩子一个人捧着书本阅读而言,这些互动的方式无疑更能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镜头三
孩子捧着一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爸爸一看就大叫起来:“看这个东西干什么?都是图画,太弱智了!你已经是小学生了,要多看看文字,阅读能力才能提高。看这个!”说着扔过一本大半是文字、只有很少几张插图的书。
看文字是阅读,看图画不是阅读?
可以说,图画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孩子们的阅读生涯是从读图开始的。孩子1~3岁时,阅读固然是以图画为主,但年龄大点的孩子喜欢阅读图画也属正常。因为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有些家长把阅读就仅仅看成是让孩子来认字,在读文字的时候就根本不去重视那些图画,对图画中所给予的丰富的信息却熟视无睹。这就失去了早期阅读的意义。其实对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图画更符合其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更投合其兴趣,更能激发其想象力。在阅读图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及语言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广义上的阅读,要让孩子尽可能准确地了解书中所包含的信息,并由此生发出丰富的想像,再由书中的道理对应到社会生活中种种做人做事的规则,而不是去计较孩子读的是文还是图。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让年幼的孩子进行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并不要求他在阅读中学习到多少知识,而是引导他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今后的正式阅读,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阅读确实是孩子一切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孩子进行早期阅读,但千万不可随心所欲矫枉过正,反把孩子拉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愿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能尽早走出早期阅读的误区,在早期阅读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王蕾)
但是有一次,她偶然听到两个家长的一段议论。
“我孩子一点都不怕新老师,跟老师嘻嘻哈哈,没大没小,这也太不像话了吧?”
“大概新老师太小没威信吧。”
听到这些话,她又惊讶和委屈,原来跟孩子关系太密切了会被看成懦弱、无能、管不住学生。于是,她开始“树立”自己的“威信”:跟孩子们说话时,不再细声细语,孩子们请她一起唱歌、做游戏,她总是板起一副威严的面孔,一口回绝。
后来,班里的孩子们终于有点“怕”她了,看见她时都只敢悄悄地瞟她一眼。她觉得很满意,终于树立起“威信”了。
可她很快注意到一些另外的现象:上课回答问题的孩子少了,互相帮助的人少了,打人骂人的多了,调皮捣蛋的多了,有一次,一个最喜欢她的小朋友忽然哭着不愿上幼儿园了。“我怕……老师好凶!老师不喜欢我!”
她很纳闷,她是非常爱孩子的,教孩子也是尽心尽力,会什么孩子们却“不听话”,还认为她不喜欢她们呢?
教育是需要爱的,但这种爱的实施,决定于教育者的态度。儿童对教育者的态度是最敏感的。妈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亲昵的表情都会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儿童表现得开朗、愉快、兴奋;如果粗暴、冷淡,或带着其他负面情绪,就会让儿童惧怕、冷漠,从而产生不安定的心理。作为孩子在幼儿园里最直接的教育者——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也有不少家长和老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而放弃了“教育爱”,动辄板着脸训斥,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企图以绝对的权威让儿童信服。这种做法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看似八面威风,实则毫无影响力。因为这种教育丧失了爱的本质,忽略了儿童的需要,除了让孩子怕你、疏远你之外,还能收到什么效果?
意识到这一点,这名小老师又恢复了原来的温柔可亲,将教育爱贯彻到一言一行中,让孩子们清楚地感知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喜爱。慢慢地,孩子们又接受了她。不管她说什么话,他们都很乐意听从。原来,爱才是最高的威信。
教育爱要求教育者不但要饱含爱心地对待孩子,还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设法激发孩子爱的情感,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之爱。
一个入园不久的幼儿,平时很喜欢来幼儿园的,可突然有一天,她一进门就哭个不停,想找妈妈,想回家。老师觉得孩子今天的表现与往日不同,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过,便温柔而耐心地询问她。孩子哭着告诉老师:“我来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从楼梯上摔下来了,摔伤了,我要回家看她。”
听了孩子的话,老师非常感动,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她给妈妈打去了问候的电话,在得到妈妈的回答后,孩子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老师也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让我们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将“爱”这条教育之根深植于自己心中,把诚挚的教育爱播撒给每一个儿童,让爱赋予教育神奇的“魔力”,让孩子在快乐的同时收获他们的成功!
早期阅读=认字?
宗列
镜头一
一位爸爸对老师说:“我觉得让孩子阅读的目的就是让他多认几个字,会认字就会自己看书了。从小打下良好基础,上学以后就容易取得好成绩了。所以我经常给孩子买一些生字卡片或看图识字之类的书。别看我儿子才上小班,都已经认识600多个汉字了!”说时神情颇为自豪。
阅读=认字?
不然!将阅读等同于认字,正是早期阅读的误区之一。认字不过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而早期阅读不单是认字这么简单,它包括一切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凡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识字。上面这位家长提到的以卡片教孩子识字,实际上是脱离了阅读的识字。就算学会近千汉字,并不代表就会阅读。将阅读等同于认字甚至将阅读的目的定为认字,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这样教出来的儿童,往往缺乏阅读兴趣,对句子意义的理解能力也较差,入学以后会比较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镜头二
工作了一天,这位妈妈回到家时已经很累了,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不想起来。当孩子缠着妈妈问这问那时,妈妈显得很烦,勉强解释了几个问题后就下了逐客令:“一边呆着去,自己看,闲了再跟你说。”后来,妈妈发现孩子自己读书似乎也挺像那么回事的,就更加心安理得,索性撒手不管了,不是吗?既然孩子会阅读了,还有我什么事?
阅读=孩子自己看书?
NO,早期阅读一定要有家长和同伴的参与。
孩子学习母语阅读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资源,就是日常的口语经验。向父母提问题,跟同龄的小伙伴交流,可以极大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
其实阅读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阅读是一个与家长、同伴共同游戏的活动。当父母抱着孩子共念一本书时,父母的温柔抚摸、亲切话语都会让孩子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而同伴间边阅读边探讨对孩子来说,也是件趣味十足的事。相比孩子一个人捧着书本阅读而言,这些互动的方式无疑更能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镜头三
孩子捧着一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爸爸一看就大叫起来:“看这个东西干什么?都是图画,太弱智了!你已经是小学生了,要多看看文字,阅读能力才能提高。看这个!”说着扔过一本大半是文字、只有很少几张插图的书。
看文字是阅读,看图画不是阅读?
可以说,图画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孩子们的阅读生涯是从读图开始的。孩子1~3岁时,阅读固然是以图画为主,但年龄大点的孩子喜欢阅读图画也属正常。因为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有些家长把阅读就仅仅看成是让孩子来认字,在读文字的时候就根本不去重视那些图画,对图画中所给予的丰富的信息却熟视无睹。这就失去了早期阅读的意义。其实对低年龄的孩子来说,图画更符合其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更投合其兴趣,更能激发其想象力。在阅读图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及语言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广义上的阅读,要让孩子尽可能准确地了解书中所包含的信息,并由此生发出丰富的想像,再由书中的道理对应到社会生活中种种做人做事的规则,而不是去计较孩子读的是文还是图。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让年幼的孩子进行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并不要求他在阅读中学习到多少知识,而是引导他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今后的正式阅读,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阅读确实是孩子一切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孩子进行早期阅读,但千万不可随心所欲矫枉过正,反把孩子拉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愿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能尽早走出早期阅读的误区,在早期阅读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