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量词是现代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量词的使用及其与名词的搭配体现了汉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常见量词“层”加以分析,对其用法的语义基础进行探寻,揭示其与名词间选择性共现关系的认知动因。
关键词:量词层认知
引言
丰富而独特的量词是现代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量词和名词之间有着复杂的选择性共现关系,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量词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分类的结果,一个量词所计量的事物处于同一范畴,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被称为原型;哪一类事物用什么样的量词称量,是由范畴中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也就是原型的特征决定的。有些抽象的概念本身难以定量,汉语通过意象图式的转换、隐喻等途径,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可计量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之间的关联点,赋予抽象概念以某种具象,然后使用量词来计量。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量词“层”作以分析,来揭示其语义的认知基础及用法背后的认知动因。
一、量词“层”的认知分析
可用量词“层”计量的事物总结如下:①叠或累积的事物。例如:七层楼、两层玻璃。②附在物体表面的东西,数词常用“一”。例如:一层灰、一层冰。③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主要是表思想、含义、理由等抽象意思。例如:三层理由、四层境界。
乍看之下,这三类事物的特点分别是“重叠、累积”、“附着”和“分项、分步”,像“玻璃、棉花和境界”这样的词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什么共性可言,为什么他们都可以用“层”来计量呢?第二,有的事物不仅可以用“层”计量,也可以用其他量词,比如“七座楼、一块冰、三条理由” 等,他们和“七层楼、一层冰、三层理由”有什么不同呢?要想解释这些问题,让我们先从“层”的语义原型说起。
“层”的本义指楼房,《说文·尸部》:“层,重屋也”。楼房至少有两层或两层房屋重叠而成的,所以又指重叠,如《玉篇·尸部》:“层,重也”。楼房具有多个层级,所以“层”又指重叠事物的某一个层级。如《搜神记》:“入曲房,房中有层架,其上层有印,中层有剑。”跟平房相比,楼房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就是“重叠”和“层级”,因此在意象中得以突显,由此发展而出“层”的量词义,成为计量“楼房”的量词。 “层”所计量的对象与原型“楼房”一样,都具有“重叠”和“层级”两个特征。
1.寺的旁边又建造了一座九十丈高的九层宝塔。
因为楼房具有多个层级,所以“层”又可以指重叠事物的某一个层级,由此除了可以计量重叠而成的多个层级的整体,量词“层”又发展出了计量整体中的某些层级的用法。
2.a:外面那层纱窗破了。
b:外面包了好几层,先是一层布,然后是几层纸。
a中的“纱窗”是多层中的一层,可以是上层或外层,可以是下层或里层。他们都是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存在的,这种语义特征来源于其原型意象,楼房中的每一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是楼房这一整体的上层、下层或者中层,跟其他层级一起共同构成这个整体,当我们在说“外面那层纱窗”的时候,意思是至少存在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纱窗,“外面那层”是其中的一层。
与a中的事物不同的是,b中的事物并不具有同质性,“布和纸”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他们怎么能构成具有多个层级的整体呢?我们把这些句子扩展一下:
3.盒子外面包了好几层,先是一层布,然后是几层纸。
在人们的视觉印象里,外面有包裹物的盒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含有多个层级,而“布”和“纸”等部分因其不同的质地,使得这个整体的层次感更加清晰;因此,通过意象图式转换使“层”的用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至可以用于计量附在物体表面的东西。
4.a:在泥墙上铺上厚厚的一层棉花。
b: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在这些例子中,事物和附着在其表面的东西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从意象上来说,是一个两层的物体,形成这个意象的一个是事物,一个是其上的附着物。
范畴的扩展是通过有动因的规约,除了意象图式的转换以外,隐喻也是非常重要的动因之一。人类的许多基本概念都是根据空间隐喻组织起来的,空间经验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较早获得的基本经验,人们常借助这类基本经验去理解和表达较抽象的情况。
“层”的原型意象楼房是由下到上纵向重叠而成的,是上——下图式的具体化;这一图式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扩展到了其他抽象的概念中,使得“层”可以计量抽象的事物。
5.表姐不比亲姐,家庭关系隔了一层。
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这是以“我”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构建出不同的层级,其结构类似于“围了好几层人”,“我”处于结构的中心,“表姐”相对处于外层,“亲姐”则处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层”也常来计量处于整体的中层、起阻隔作用的事物。
6.真相与事实之间只隔着一层纸。
同时,楼房的建造过程不是毫无秩序的堆叠,而是分步骤、有次序、有条理地重叠,所以量词“层”发展出新的用法,即可以计量分步、分项的东西。
7.文章有两层含义,我们一层一层地分析。
“文章有两层含义”也是将文章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时要从表层到深层。这种以相似的结构为基础的空间隐喻就是这一表达的认知理据。
结语
量词“层”范畴的原型“楼房”具有“重叠”和“层级”两个核心特征,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用意象图式转换、隐喻等方式使成员们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辐射状范畴。第二,人们在对所要认知的事物进行“量”认知的同时,也会注意到其所具有的其他一些认知特征。这些特征会随着人对“量”特征的认知投射到量词中,因此量词在计量事物的同时,还蕴涵了被计量物体的许多认知上的附加特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结果和认知方式影响着量词的选用。比如“层、叠” 都有“分层堆叠”的意象,用于计量重叠、堆积的物体,但用法有所不同。例如:一层一层的山岭和一叠一叠的山岭;两层书和两叠书。
“叠”的本义是重叠,像物体叠放在“俎”上。所谓“俎”指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又指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叠放在其上的一般都是肉、菜这类比较轻薄的物体,由此引申发展出“叠”的量词义也具有这一特点,用于计量较为轻薄的事物,所以像“山岭”这类的事物不能用量词“叠”计量。而且“肉、菜”构成的事物并不具有清晰的层次感,认知中也没有突显这一点,所以,“叠”只用于计量一个堆叠而成的整体,而不用于计量其中的层级。语
参考文献
[1]缑瑞隆.意象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2002(4):98-101.
[2]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0.
[3]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辞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16-17.
[4]牛太清.量词“重/层”历时更替小考[J].古汉语研究,2001(2):38-40.
[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0-103.
【本文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量词认知基础与语言教学”(2005BY002)资助】
关键词:量词层认知
引言
丰富而独特的量词是现代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量词和名词之间有着复杂的选择性共现关系,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量词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分类的结果,一个量词所计量的事物处于同一范畴,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被称为原型;哪一类事物用什么样的量词称量,是由范畴中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也就是原型的特征决定的。有些抽象的概念本身难以定量,汉语通过意象图式的转换、隐喻等途径,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可计量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之间的关联点,赋予抽象概念以某种具象,然后使用量词来计量。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量词“层”作以分析,来揭示其语义的认知基础及用法背后的认知动因。
一、量词“层”的认知分析
可用量词“层”计量的事物总结如下:①叠或累积的事物。例如:七层楼、两层玻璃。②附在物体表面的东西,数词常用“一”。例如:一层灰、一层冰。③可以分项、分步的东西,主要是表思想、含义、理由等抽象意思。例如:三层理由、四层境界。
乍看之下,这三类事物的特点分别是“重叠、累积”、“附着”和“分项、分步”,像“玻璃、棉花和境界”这样的词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什么共性可言,为什么他们都可以用“层”来计量呢?第二,有的事物不仅可以用“层”计量,也可以用其他量词,比如“七座楼、一块冰、三条理由” 等,他们和“七层楼、一层冰、三层理由”有什么不同呢?要想解释这些问题,让我们先从“层”的语义原型说起。
“层”的本义指楼房,《说文·尸部》:“层,重屋也”。楼房至少有两层或两层房屋重叠而成的,所以又指重叠,如《玉篇·尸部》:“层,重也”。楼房具有多个层级,所以“层”又指重叠事物的某一个层级。如《搜神记》:“入曲房,房中有层架,其上层有印,中层有剑。”跟平房相比,楼房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就是“重叠”和“层级”,因此在意象中得以突显,由此发展而出“层”的量词义,成为计量“楼房”的量词。 “层”所计量的对象与原型“楼房”一样,都具有“重叠”和“层级”两个特征。
1.寺的旁边又建造了一座九十丈高的九层宝塔。
因为楼房具有多个层级,所以“层”又可以指重叠事物的某一个层级,由此除了可以计量重叠而成的多个层级的整体,量词“层”又发展出了计量整体中的某些层级的用法。
2.a:外面那层纱窗破了。
b:外面包了好几层,先是一层布,然后是几层纸。
a中的“纱窗”是多层中的一层,可以是上层或外层,可以是下层或里层。他们都是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存在的,这种语义特征来源于其原型意象,楼房中的每一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是楼房这一整体的上层、下层或者中层,跟其他层级一起共同构成这个整体,当我们在说“外面那层纱窗”的时候,意思是至少存在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纱窗,“外面那层”是其中的一层。
与a中的事物不同的是,b中的事物并不具有同质性,“布和纸”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他们怎么能构成具有多个层级的整体呢?我们把这些句子扩展一下:
3.盒子外面包了好几层,先是一层布,然后是几层纸。
在人们的视觉印象里,外面有包裹物的盒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含有多个层级,而“布”和“纸”等部分因其不同的质地,使得这个整体的层次感更加清晰;因此,通过意象图式转换使“层”的用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至可以用于计量附在物体表面的东西。
4.a:在泥墙上铺上厚厚的一层棉花。
b: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在这些例子中,事物和附着在其表面的东西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从意象上来说,是一个两层的物体,形成这个意象的一个是事物,一个是其上的附着物。
范畴的扩展是通过有动因的规约,除了意象图式的转换以外,隐喻也是非常重要的动因之一。人类的许多基本概念都是根据空间隐喻组织起来的,空间经验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较早获得的基本经验,人们常借助这类基本经验去理解和表达较抽象的情况。
“层”的原型意象楼房是由下到上纵向重叠而成的,是上——下图式的具体化;这一图式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扩展到了其他抽象的概念中,使得“层”可以计量抽象的事物。
5.表姐不比亲姐,家庭关系隔了一层。
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这是以“我”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构建出不同的层级,其结构类似于“围了好几层人”,“我”处于结构的中心,“表姐”相对处于外层,“亲姐”则处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层”也常来计量处于整体的中层、起阻隔作用的事物。
6.真相与事实之间只隔着一层纸。
同时,楼房的建造过程不是毫无秩序的堆叠,而是分步骤、有次序、有条理地重叠,所以量词“层”发展出新的用法,即可以计量分步、分项的东西。
7.文章有两层含义,我们一层一层地分析。
“文章有两层含义”也是将文章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时要从表层到深层。这种以相似的结构为基础的空间隐喻就是这一表达的认知理据。
结语
量词“层”范畴的原型“楼房”具有“重叠”和“层级”两个核心特征,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向外扩展,用意象图式转换、隐喻等方式使成员们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辐射状范畴。第二,人们在对所要认知的事物进行“量”认知的同时,也会注意到其所具有的其他一些认知特征。这些特征会随着人对“量”特征的认知投射到量词中,因此量词在计量事物的同时,还蕴涵了被计量物体的许多认知上的附加特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结果和认知方式影响着量词的选用。比如“层、叠” 都有“分层堆叠”的意象,用于计量重叠、堆积的物体,但用法有所不同。例如:一层一层的山岭和一叠一叠的山岭;两层书和两叠书。
“叠”的本义是重叠,像物体叠放在“俎”上。所谓“俎”指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又指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叠放在其上的一般都是肉、菜这类比较轻薄的物体,由此引申发展出“叠”的量词义也具有这一特点,用于计量较为轻薄的事物,所以像“山岭”这类的事物不能用量词“叠”计量。而且“肉、菜”构成的事物并不具有清晰的层次感,认知中也没有突显这一点,所以,“叠”只用于计量一个堆叠而成的整体,而不用于计量其中的层级。语
参考文献
[1]缑瑞隆.意象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2002(4):98-101.
[2]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0.
[3]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辞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16-17.
[4]牛太清.量词“重/层”历时更替小考[J].古汉语研究,2001(2):38-40.
[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0-103.
【本文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量词认知基础与语言教学”(2005BY00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