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归纳、总结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行为方式。在导学案编写环节,教师可通过问题拆分,并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搭建思维阶梯。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改善提问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会学、乐学,并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归纳;总结能力;提高;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讲完某一知识点后,就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总是担心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却仍然总结不全面;学生通常仅是抄写笔记,缺乏思考甚至不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相当普遍,从某种程度而言,教师“剥夺”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权利。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笔者就职的学校在教学中以导学案为依托,实施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以下将从导学案编写和课堂教学实作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一、导学案编写
(一)拆分问题,教师搭建思维阶梯
如果让学生数一数盒子里的巧克力豆,他们能很轻松地完成此项任务。但如果把学生带到装满糖果的游泳池前,并要求他们数清楚池里的糖果时,大多数学生甚至不想开始这项任务。从理论上讲,如果学生可以数清盒子里的巧克力豆,他们就有可能数清池里的糖果数量。二者的区别在于:小问题的解决可以造就大任务的成功,但如果将二者倒置,结果却往往相反。[1]要想学生学会主动归纳、总结,我们给学生的任务应是被拆分的任务,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搭建好思维阶梯,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在定语从句导学案的编写中,为了让学生归纳总结出选择关系词的方法,笔者给出了以下例句,将待得出的结论通过多个例句呈现。
①I will accept the way that/which is useful.
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____________(成分)
②The way(which/that) he made use of was practical.
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____________(成分)
③I don’t like the way(in which/that) he deals with problems.
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____________(成分)
阅读后,大多数学生能归纳总结出:同样的先行词“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所充当主语、宾语和方式状语,故需要选用不同的关系词来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简化此结论: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的成分决定关系词的选择。
(二)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学习行为方式
当然,并非每一个任务被分解成若干部分后都能被完成。如学生在理解状语和状语从句的基本概念之前,不可能掌握分词的用法。因此,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循序渐进,螺旋式地上升。如在编写非谓语动词导学案时,笔者给出了以下例句组:
①When we lived in the country,we had few amusements.
Living in the country,we had few amusements.
②Because I was unable to help in any other way,I gave her some money.
Being unable to help in any other way,I gave her some money.
③If I was given another chance,I would do it better.
Given another chance,I would do it better.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难发现:每组例句的第一句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时间、原因、条件状语从句且同组的例句意义相同。笔者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同一例句组状语从句与被画线的部分意思_________(相同/不相同),_________(可以/不可以)相互替换;状语从句有引导词和谓语动词,画线部分没有_________,不是从句,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谓语动词。教师在随后的课堂上,根据上述结论,引出非谓语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的特征及用法。
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已成为了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从已知到未知,由糊涂到明白,最后难得糊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践行着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也正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改变。
二、课堂教学实作
(一)运用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归纳性思考
提问是教师实现课堂互动最基本的工具。高质量的互动活动有助于激励并帮助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习。[2]最成功的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高水平互动中,这似乎成为决定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3]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问,改善课堂提问的方式,用优质的问题激发和支持学生的思考,然后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启发性问题也常被称作是“胖问题”或“高水平问题”。与一个直接的问题相比,“胖问题”会更让学生兴奋,更能有力促进学生的归纳性思考。例如:
问题A:这是一个复合句吗?
问题B:我们如何判断简单句和复合句?
显然问题B更能鼓励学生比较、思考二者的异同,把单纯的记忆性问题上升成为了需要对二者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高水平问题。归纳、总结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能拓宽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让老师看到学生思维的漏洞和错误,以便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
(二)运用思维导图,实现学生归纳性思考
大多数教师在复习课上往往采取1、2、3、4这样的直线型归纳总结的方式,而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调动思维的连续性、发散性、联想性、类比性。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主要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词汇和语法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时,会对相关话题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和归纳总结,实现了图像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全脑思维。
如通过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在脑海里就完成了英语句子结构框架的构建。只有弄清楚句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理解句意,书写出正确、优美的句子。
教师不仅传递知识,还应聚焦学生的思维方式。吴非老师在《给学生多“剩下”些有用的东西》一文中写道:“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教养。”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洪流中,要想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实非易事,而归纳、总结能力可谓是赋予了终生学习者“一双慧眼”。
【参考文献】
[1] 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38~139.
[2][3] 伊恩·史密斯. 提更好的问题(中学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4.
[4] 朱玉. 教会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
【关 键 词】 归纳;总结能力;提高;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讲完某一知识点后,就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总是担心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却仍然总结不全面;学生通常仅是抄写笔记,缺乏思考甚至不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相当普遍,从某种程度而言,教师“剥夺”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权利。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笔者就职的学校在教学中以导学案为依托,实施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以下将从导学案编写和课堂教学实作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一、导学案编写
(一)拆分问题,教师搭建思维阶梯
如果让学生数一数盒子里的巧克力豆,他们能很轻松地完成此项任务。但如果把学生带到装满糖果的游泳池前,并要求他们数清楚池里的糖果时,大多数学生甚至不想开始这项任务。从理论上讲,如果学生可以数清盒子里的巧克力豆,他们就有可能数清池里的糖果数量。二者的区别在于:小问题的解决可以造就大任务的成功,但如果将二者倒置,结果却往往相反。[1]要想学生学会主动归纳、总结,我们给学生的任务应是被拆分的任务,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搭建好思维阶梯,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在定语从句导学案的编写中,为了让学生归纳总结出选择关系词的方法,笔者给出了以下例句,将待得出的结论通过多个例句呈现。
①I will accept the way that/which is useful.
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____________(成分)
②The way(which/that) he made use of was practical.
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____________(成分)
③I don’t like the way(in which/that) he deals with problems.
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____________(成分)
阅读后,大多数学生能归纳总结出:同样的先行词“the way”在定语从句中所充当主语、宾语和方式状语,故需要选用不同的关系词来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简化此结论: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的成分决定关系词的选择。
(二)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学习行为方式
当然,并非每一个任务被分解成若干部分后都能被完成。如学生在理解状语和状语从句的基本概念之前,不可能掌握分词的用法。因此,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循序渐进,螺旋式地上升。如在编写非谓语动词导学案时,笔者给出了以下例句组:
①When we lived in the country,we had few amusements.
Living in the country,we had few amusements.
②Because I was unable to help in any other way,I gave her some money.
Being unable to help in any other way,I gave her some money.
③If I was given another chance,I would do it better.
Given another chance,I would do it better.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难发现:每组例句的第一句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时间、原因、条件状语从句且同组的例句意义相同。笔者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同一例句组状语从句与被画线的部分意思_________(相同/不相同),_________(可以/不可以)相互替换;状语从句有引导词和谓语动词,画线部分没有_________,不是从句,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谓语动词。教师在随后的课堂上,根据上述结论,引出非谓语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的特征及用法。
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已成为了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从已知到未知,由糊涂到明白,最后难得糊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践行着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也正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改变。
二、课堂教学实作
(一)运用启发性问题,引发学生归纳性思考
提问是教师实现课堂互动最基本的工具。高质量的互动活动有助于激励并帮助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习。[2]最成功的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高水平互动中,这似乎成为决定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3]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问,改善课堂提问的方式,用优质的问题激发和支持学生的思考,然后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启发性问题也常被称作是“胖问题”或“高水平问题”。与一个直接的问题相比,“胖问题”会更让学生兴奋,更能有力促进学生的归纳性思考。例如:
问题A:这是一个复合句吗?
问题B:我们如何判断简单句和复合句?
显然问题B更能鼓励学生比较、思考二者的异同,把单纯的记忆性问题上升成为了需要对二者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高水平问题。归纳、总结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能拓宽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让老师看到学生思维的漏洞和错误,以便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
(二)运用思维导图,实现学生归纳性思考
大多数教师在复习课上往往采取1、2、3、4这样的直线型归纳总结的方式,而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调动思维的连续性、发散性、联想性、类比性。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主要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词汇和语法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时,会对相关话题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和归纳总结,实现了图像记忆和理解记忆的全脑思维。
如通过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在脑海里就完成了英语句子结构框架的构建。只有弄清楚句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理解句意,书写出正确、优美的句子。
教师不仅传递知识,还应聚焦学生的思维方式。吴非老师在《给学生多“剩下”些有用的东西》一文中写道:“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教养。”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洪流中,要想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实非易事,而归纳、总结能力可谓是赋予了终生学习者“一双慧眼”。
【参考文献】
[1] 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 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38~139.
[2][3] 伊恩·史密斯. 提更好的问题(中学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4.
[4] 朱玉. 教会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