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犬乳腺肿瘤是兽医临床中犬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犬只健康.手术结合化学疗法是治疗犬乳腺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我国尚未批准用于兽医临床的抗犬乳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犬乳腺肿瘤与人乳腺肿瘤共享部分发病机制,科学合理的将人用抗乳腺癌药物转为犬用药物为解决宠物临床用药短缺带来新的途径.为加快犬乳腺肿瘤药物的研发,有必要对犬乳腺瘤相关药物进行综述.本文在概括犬乳腺肿瘤化疗用药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抗犬乳腺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犬乳腺肿瘤药物的创制提供思路与借鉴.
【机 构】
: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兽药研究评价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犬乳腺肿瘤是兽医临床中犬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犬只健康.手术结合化学疗法是治疗犬乳腺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我国尚未批准用于兽医临床的抗犬乳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犬乳腺肿瘤与人乳腺肿瘤共享部分发病机制,科学合理的将人用抗乳腺癌药物转为犬用药物为解决宠物临床用药短缺带来新的途径.为加快犬乳腺肿瘤药物的研发,有必要对犬乳腺瘤相关药物进行综述.本文在概括犬乳腺肿瘤化疗用药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抗犬乳腺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犬乳腺肿瘤药物的创制提供思路与借鉴.
其他文献
旨在制备猪博卡病毒(porcine bocavirus,PBoV) VP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PCR技术对PBoV VP1蛋白的基因进行扩增,将所获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纯化后的目的 蛋白与ISA206佐剂混合后通过背部皮下免疫日本大耳白兔,3次加强免疫后,收集兔血清,利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IFA)的方法验证并评价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与反应性.结果 显示,成功获得PBoV VP1蛋白目的 基因,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大量表达了VP
为研究佛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以浸膏收率和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建立了佛耳草药材及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优化佛耳草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20倍量6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2h.试验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精密度、准确度较高,重现性较好.优化的提取工艺经济、方便、可行.
为制备抗猪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103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首先从NCBI基因库中获取查找猪源CD103的基因序列,并设计引物;其次,采集猪呼吸道淋巴结样品,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通过PCR的方法扩增得到CD103基因片段;然后将所获扩增的CD103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0a-CD103,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入BL21 (DE3)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用NI-NTA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目的 蛋白;最后,将纯化的目的 蛋白与ISA206佐剂混合
Background:Salmonella pullorum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pathogens to avian species. Magnolol and honokiol, natural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Magnolia officinalis, exerts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nt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
采用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估壬基酚(nonylphenol,NP)暴露对小鼠肝肾组织的多毒性效应.选用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LNP,100 mg/kg)、中剂量组(MNP,150 mg/kg)和高剂量组(HNP,200 mg/kg),对小鼠进行NP灌胃染毒,连续30 d,记录小鼠采食量、精神状态及体重变化,采集小鼠血样、肝脏、肾脏,并对肝肾组织称重.结果 显示,随着NP染毒剂量增加,小鼠增重量逐渐降低,增重量与NP染毒剂量呈负相关,小鼠肝肾功能、肝脏和肾脏组织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N
为了解江苏部分地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分子流行状况,从临床分离鉴定出120株APEC,并对分离株的血清型、种系发生型、毒力基因型和耐药性进行检测.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在已定型的95株分离株中,最常见的血清型为O78,约占定型菌株比例为27.4%,其他主要血清型还有O18、O24和O88等.APEC分离株种系发生型以B2型和D型为主,分别占受试分离株的35.6%和28.5%,而A型和B1型分别占22.8%和13.1%.对已知的12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发现,铁摄取基因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如tonB (93
建立胎牛子宫类器官及内膜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病毒、细菌、营养元素以及毒物等与子宫相互作用机理提供研究平台和模型.试验采用4~6月龄胎牛子宫为研究对象,对子宫组织进行类器官培养,比较不同胎龄胎牛子宫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然后从类器官出芽组织分离获得原代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与组织块分离法培养的细胞形态学、纯化培养、生长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获得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角蛋白表达的鉴定.结果 表明用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类器官培养,4月龄胎牛子宫类器官的出芽率显著高于5、6月龄(P<0.05).通
RNase L是一种独特的核糖核酸内切酶,在机体的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非结构蛋白4(nsp4)具有3C样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是参与病毒多聚蛋白前体切割的主要蛋白酶,是影响病毒粒子成熟的重要蛋白.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猪RNase L(sRNaseL)能够与nsp4互作发挥抗PRRSV作用.为了筛选sRNase L与nsp4互作的区段或位点,本研究分别构建了sRNase L与nsp4的截短体或突变体,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进行筛选,结果显示突变体sRNaseL R460A、s
本试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弓形虫顶端复合体微线体蛋白11(MIC11)基因敲除虫株,通过乙胺嘧啶药物筛选、绿色荧光蛋白(GFP)观察及PCR技术进行体外和小鼠体内MIC11基因鉴定,确定单克隆敲除株KO-MIC 11.结果 表明,经乙胺嘧啶药物筛选和GFP确认,KO-MIC11株可在Vero细胞和小鼠体内稳定增殖,经PCR鉴定Vero细胞和接种后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及生殖器官中均能扩增出KO-MIC 11株B1基因和GFP基因片段,但扩增不出MIC 11基因片段.说明本试验成功构建并
牛支原体是一种能引起牛发生肺炎、乳房炎和关节炎等疾病的高度传染性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和流行,具有高变异性,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独立进化,在地理起源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牛支原体在遗传变异、致病力、传播扩散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就牛支原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和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牛支原体病的防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