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杰出代表,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与这一现象如影随形的则是“手机综合征”、“电子孤独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病。亲爱的朋友,你的手机有没有“赖”上你呢?
手机依赖 正在加深
在日本,年轻人离了手机就无法生活
走在日本的街头,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人不是在打电话或者看手机,就是手里拿着手机。在这个对电子产品精益求精的国家,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看起来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还要高。
许多日本年轻人对手机上瘾,他们不只每天带着手机,而且表现得似乎离了手机就无法生活。现在的手机能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人们认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各种资讯、缤纷娱乐,一机在手,尽在掌握。人们总是带着手机,手机似乎成了他们与朋友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
在饭店和咖啡馆里,手机常常就放在桌面上,哪怕身边有人相伴,他们也会发信息。一旦收到一条信息,就算正在交谈之中,他们也会马上回复,似乎毫不在意或意识不到收发短信的行为对谈话的打断,甚至也不觉得这是一种不礼貌的举动,这在素来讲究礼仪的日本是多么不可思议!
除此之外,年轻人还倾向于用信息告诉他们的恋人他们想分手。没有眼泪、没有挽留、没有纠缠,在现代生活中,一段感情可以用手机开始,也可以用手机删除得没有一丝痕迹。
在美国,手机已取代狗成为人类最忠心的朋友
手机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它还取代狗成了人类最忠心的朋友。
美国网站TeleNav针对美国人使用手机的习惯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下数据来自514名受访者。为了了解人们对手机的钟爱程度到底有多深,调查向受访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了手机,是否愿意放弃酒、巧克力、咖啡、锻炼及性爱等一个星期。这些选择项,几乎都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环节。得到的答案是:为了手机,愿意放弃酒、巧克力、咖啡、锻炼和性爱等一星期的比例分别是70%、63%、55%、54%和33%,甚至有22%的受访者表示,宁愿一星期不与爱人伴侣见面,也不愿意放弃手机。
由此可见,美国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多深。调查结果还显示,其中的iPhone用户可能比其他手机使用者更离不开他们的爱机。受访者极度依恋他们的手机,有66%的人表示晚上会和手机一起睡觉。与普通手机相比,智能手机用户更迷恋和依赖他们的手机,手机提供的软件、网络、个性化的配置使他们得到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在中国,情感空间正被手机蚕食挤占
公交车上,戴着耳机、两手插兜,边听音乐边小声哼哼;地铁站里,面带笑容、拇指飞快,或玩游戏或发信息;同学相聚,心不在焉,一边聊天一边不时瞟瞟或把玩自己的手机朋友会餐,举杯动筷之前,先拍张照片上传微博或网络空间……早上,手机叫我们起床;晚上,手机伴我们入眠。
这些场景我们是如此的熟悉,或许我们自己的身影就在其中。
自从有了手机,我们不再给家人写信了,“家书抵万金”的际遇不一定出现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情侣之间也不鱼雁传书了,“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情书已成为历史遗迹。有了手机,我们真的与朋友们“天涯若比邻”了,因为我们可以时刻在即时通讯工具上、微博上关注到他们的一举一动。然而,我们多是隐身一族,冷眼旁观而已。
自从有了手机,本该见面谈的,我们改打电话了;本该打电话说的,我们改发短信了;本该逐一问候的节日祝福,我们改群发短信了。同一宿舍上下铺的室友,同一间办公室面对面的同事,甚至亲密如情侣、夫妻,倾心交谈的方式也逐渐被短信和网络聊天所取代。
“人机互动”让人孤独
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已经越来越偏离了发明和设计手机的初衷,它本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实际却使人与人越来越疏离。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越来越多的功能、越来越炫的外表如同大量五光十色的气泡,将使用者层层包裹。它使人过多地沉溺于手机自身创造的“绚烂奇幻快乐”的世界里,无法也不愿自拔。由于“人机互动”远远简单于“人际互动”,所以手机正在快速降低人们社交的能力,建立起一堵堵高高的“心墙”。虚拟世界的快乐在无限扩大,而现实生活的圈子却逐渐变窄。
对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的依赖,和现代人渴望归属感、认同感有关。然而,随着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的加深,人们会不同程度地患上手机综合征和电子孤独症,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警惕,防患于未然。
手机综合征的表现
按轻重程度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铃声响起,便会烦躁不安,心情低落。2.若手机长久没有动静便易产生幻听,打开手机未发现新信息,就会觉得奇怪。3.离开手机一刻便坐立难安,似乎心里少了什么,空荡荡地难受;又像是错过了什么,感到莫名的焦虑,以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身边的事中。
什么是电子孤独症
医学研究证明,长时间接触手机、电脑、MP4等电子产品,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会升高,患者短时间内呈现高度兴奋,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更为严重,继而出现焦躁不安等状态,是为电子孤独症。
走出依赖 拥抱生活
专家认为,手机依赖本质上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精神上空虚、寂寞的表现。它虽然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反应,但任其发展也会对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何克服手机依赖,回归健康生活方式呢?研究孤独症的专家指出:当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这把钥匙应该可以开启手机依赖的心锁。
如果你正被手机依赖困扰,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 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
手机的作用是方便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减少使用手机。除非实在必要的联系,能用固定电话的情况不用手机,不用手机上网发邮件、玩游戏、读新闻等。试着进行物理隔离,结束“人机一体”的状态,把手机装在背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或放在桌面上。刚开始可以请亲友帮忙监督,帮助自己逐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2 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除了打电话,不太紧急的事情可以写书信,还可以坐下来面对面地谈话。这些做法可能比打电话沟通的效果更好,既联络了感情,也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更透彻。不要封闭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多向身边的亲友倾诉,给自己减压。陪父母、祖父母聊聊天,回忆自己儿时的往事。陪爱人散散步,给孩子讲讲故事。多和同学朋友聚聚,一起去看望当年的老师……
3 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公益活动
解除手机依赖最有效的方法还有转移注意力和压力。尽量避免独自在家,多参加户外活动。健身能增强体质,给肌体注入活力;旅游能愉悦心智,使人增长见闻。多读读纸本的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调整到积极健康的心态,多帮助别人,到社区做志愿者、当义工,在助人中感受快乐。还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新目标,学一门外语或者学一项新的技艺,也可以设定自己在工作上的新突破。
4 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
对于有些手机依赖比较严重的情况,上述的三种方法难以奏效,那就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请心理医生对症下药。在医生的干预和帮助下,先进行脱敏治疗,然后视情况在医生和亲友的帮助下逐步摆脱心理依赖,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请暂时关掉你的手机和网页,从虚拟的世界里走出来,看看大千世界,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当手机只是你亲密有间的朋友,当你发现手机之外的世界更精彩,祝贺你,相信你已经从手机依赖中走出来了!
手机依赖 正在加深
在日本,年轻人离了手机就无法生活
走在日本的街头,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人不是在打电话或者看手机,就是手里拿着手机。在这个对电子产品精益求精的国家,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看起来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还要高。
许多日本年轻人对手机上瘾,他们不只每天带着手机,而且表现得似乎离了手机就无法生活。现在的手机能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人们认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各种资讯、缤纷娱乐,一机在手,尽在掌握。人们总是带着手机,手机似乎成了他们与朋友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
在饭店和咖啡馆里,手机常常就放在桌面上,哪怕身边有人相伴,他们也会发信息。一旦收到一条信息,就算正在交谈之中,他们也会马上回复,似乎毫不在意或意识不到收发短信的行为对谈话的打断,甚至也不觉得这是一种不礼貌的举动,这在素来讲究礼仪的日本是多么不可思议!
除此之外,年轻人还倾向于用信息告诉他们的恋人他们想分手。没有眼泪、没有挽留、没有纠缠,在现代生活中,一段感情可以用手机开始,也可以用手机删除得没有一丝痕迹。
在美国,手机已取代狗成为人类最忠心的朋友
手机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它还取代狗成了人类最忠心的朋友。
美国网站TeleNav针对美国人使用手机的习惯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下数据来自514名受访者。为了了解人们对手机的钟爱程度到底有多深,调查向受访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了手机,是否愿意放弃酒、巧克力、咖啡、锻炼及性爱等一个星期。这些选择项,几乎都是美国人生活的重要环节。得到的答案是:为了手机,愿意放弃酒、巧克力、咖啡、锻炼和性爱等一星期的比例分别是70%、63%、55%、54%和33%,甚至有22%的受访者表示,宁愿一星期不与爱人伴侣见面,也不愿意放弃手机。
由此可见,美国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多深。调查结果还显示,其中的iPhone用户可能比其他手机使用者更离不开他们的爱机。受访者极度依恋他们的手机,有66%的人表示晚上会和手机一起睡觉。与普通手机相比,智能手机用户更迷恋和依赖他们的手机,手机提供的软件、网络、个性化的配置使他们得到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在中国,情感空间正被手机蚕食挤占
公交车上,戴着耳机、两手插兜,边听音乐边小声哼哼;地铁站里,面带笑容、拇指飞快,或玩游戏或发信息;同学相聚,心不在焉,一边聊天一边不时瞟瞟或把玩自己的手机朋友会餐,举杯动筷之前,先拍张照片上传微博或网络空间……早上,手机叫我们起床;晚上,手机伴我们入眠。
这些场景我们是如此的熟悉,或许我们自己的身影就在其中。
自从有了手机,我们不再给家人写信了,“家书抵万金”的际遇不一定出现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情侣之间也不鱼雁传书了,“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情书已成为历史遗迹。有了手机,我们真的与朋友们“天涯若比邻”了,因为我们可以时刻在即时通讯工具上、微博上关注到他们的一举一动。然而,我们多是隐身一族,冷眼旁观而已。
自从有了手机,本该见面谈的,我们改打电话了;本该打电话说的,我们改发短信了;本该逐一问候的节日祝福,我们改群发短信了。同一宿舍上下铺的室友,同一间办公室面对面的同事,甚至亲密如情侣、夫妻,倾心交谈的方式也逐渐被短信和网络聊天所取代。
“人机互动”让人孤独
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已经越来越偏离了发明和设计手机的初衷,它本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实际却使人与人越来越疏离。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越来越多的功能、越来越炫的外表如同大量五光十色的气泡,将使用者层层包裹。它使人过多地沉溺于手机自身创造的“绚烂奇幻快乐”的世界里,无法也不愿自拔。由于“人机互动”远远简单于“人际互动”,所以手机正在快速降低人们社交的能力,建立起一堵堵高高的“心墙”。虚拟世界的快乐在无限扩大,而现实生活的圈子却逐渐变窄。
对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的依赖,和现代人渴望归属感、认同感有关。然而,随着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的加深,人们会不同程度地患上手机综合征和电子孤独症,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警惕,防患于未然。
手机综合征的表现
按轻重程度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铃声响起,便会烦躁不安,心情低落。2.若手机长久没有动静便易产生幻听,打开手机未发现新信息,就会觉得奇怪。3.离开手机一刻便坐立难安,似乎心里少了什么,空荡荡地难受;又像是错过了什么,感到莫名的焦虑,以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身边的事中。
什么是电子孤独症
医学研究证明,长时间接触手机、电脑、MP4等电子产品,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会升高,患者短时间内呈现高度兴奋,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更为严重,继而出现焦躁不安等状态,是为电子孤独症。
走出依赖 拥抱生活
专家认为,手机依赖本质上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也是精神上空虚、寂寞的表现。它虽然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反应,但任其发展也会对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何克服手机依赖,回归健康生活方式呢?研究孤独症的专家指出:当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这把钥匙应该可以开启手机依赖的心锁。
如果你正被手机依赖困扰,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 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
手机的作用是方便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减少使用手机。除非实在必要的联系,能用固定电话的情况不用手机,不用手机上网发邮件、玩游戏、读新闻等。试着进行物理隔离,结束“人机一体”的状态,把手机装在背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或放在桌面上。刚开始可以请亲友帮忙监督,帮助自己逐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2 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除了打电话,不太紧急的事情可以写书信,还可以坐下来面对面地谈话。这些做法可能比打电话沟通的效果更好,既联络了感情,也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更透彻。不要封闭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多向身边的亲友倾诉,给自己减压。陪父母、祖父母聊聊天,回忆自己儿时的往事。陪爱人散散步,给孩子讲讲故事。多和同学朋友聚聚,一起去看望当年的老师……
3 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公益活动
解除手机依赖最有效的方法还有转移注意力和压力。尽量避免独自在家,多参加户外活动。健身能增强体质,给肌体注入活力;旅游能愉悦心智,使人增长见闻。多读读纸本的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调整到积极健康的心态,多帮助别人,到社区做志愿者、当义工,在助人中感受快乐。还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新目标,学一门外语或者学一项新的技艺,也可以设定自己在工作上的新突破。
4 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
对于有些手机依赖比较严重的情况,上述的三种方法难以奏效,那就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请心理医生对症下药。在医生的干预和帮助下,先进行脱敏治疗,然后视情况在医生和亲友的帮助下逐步摆脱心理依赖,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请暂时关掉你的手机和网页,从虚拟的世界里走出来,看看大千世界,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当手机只是你亲密有间的朋友,当你发现手机之外的世界更精彩,祝贺你,相信你已经从手机依赖中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