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116-01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应该在教学中、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既是思品课的教学目标,也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教育,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密切联系在一起,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回避也不应忽视的是个人利益也应存在,个性发展不应被泯灭,不回避个人利益,学生才能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讲个性发展,学生才能更好地体味“自尊、自信与自强”。“千人一面”,用固定的模式去塑造人,去要求人,不合乎教育规律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以提高德育的成效。
第一,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随时在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每节课都可以成为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要做到这些,就要深钻教材,潜心挖掘疑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德育个性,找准切入点,寻准结合点,抓准疑点,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机、适度、自然、和谐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战略时,可以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科技水平等情况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国情,从而找到爱国主义的始发点。进而让学生明白,教材中指出我国绝对资源与人均相对量矛盾突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热爱祖国的一花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看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的西部落后就割舍不要。
只有这样让学生对祖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才能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才增强一分。让青少年明白,我们的祖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但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不完整,我国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并未结束,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立场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他们始终在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今年夏天的南海局势、美国总统会见达赖等国际时事,为我们的“地大物博、国泰民安”思想敲响了警钟,就需要引导学生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要爱国报国、振兴中华。要想报效祖国,就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材中提到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依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明白只有成长为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有用人才,才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
第二, 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共享和整合。
思品学科的教学往往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基础,思品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知识铺垫和积累。在教学中,我会关注并结合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趁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既省去了教师备课准备资料,又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一举两得。例如,在讲解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时,我援引语文课本《岳阳楼记》一课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文章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无不体现着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在讲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课时,我结合历史学科,把历史课上介绍的仁人志士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思品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培养起学生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献身精神。
第三, 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和学校德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元旦、春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五四精神”、“两史一情”、热爱中国共产党、国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等教育,并使每个重大节日、纪念日都能鲜明地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每年五月,我都会与校团委联合,请团干部为学生讲团史和党史,讲当代青年的使命和责任,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又有新意,又不脱离课本知识,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学校德育处组织的读书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为烈士扫墓等活动,语文课要求写读后感、观后感,思品课我会要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与课本知识点有联系的部分,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身边得到了印证,使教师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爱国主义是一种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多少年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代相传,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依然是点燃我们民族的热情和希望与拼搏的熊熊火炬。正因如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铸造青少年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就是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体现的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然而现在的青少年,生在新社会,根本没有经历过磨炼,因此,有些学生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是非不明,甚至不热爱家乡,更谈不上热爱祖国。因此对于现代的青少年,更需要从小培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分辨是非,积极向上,培养他们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倘若我们培养的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毫无感情,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还怎能谈得上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在学校里,贯穿于各们学科和各种活动之中,而思品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教师职业本身就是筑起灵魂的工程师,让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在我们的校园里,高高飘扬在青少年心中!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应该在教学中、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既是思品课的教学目标,也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尽的责任。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教育,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密切联系在一起,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回避也不应忽视的是个人利益也应存在,个性发展不应被泯灭,不回避个人利益,学生才能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讲个性发展,学生才能更好地体味“自尊、自信与自强”。“千人一面”,用固定的模式去塑造人,去要求人,不合乎教育规律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以提高德育的成效。
第一,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随时在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每节课都可以成为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要做到这些,就要深钻教材,潜心挖掘疑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德育个性,找准切入点,寻准结合点,抓准疑点,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机、适度、自然、和谐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战略时,可以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科技水平等情况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国情,从而找到爱国主义的始发点。进而让学生明白,教材中指出我国绝对资源与人均相对量矛盾突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热爱祖国的一花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看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的西部落后就割舍不要。
只有这样让学生对祖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才能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才增强一分。让青少年明白,我们的祖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但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不完整,我国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并未结束,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立场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他们始终在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今年夏天的南海局势、美国总统会见达赖等国际时事,为我们的“地大物博、国泰民安”思想敲响了警钟,就需要引导学生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要爱国报国、振兴中华。要想报效祖国,就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材中提到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依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明白只有成长为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有用人才,才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
第二, 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共享和整合。
思品学科的教学往往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基础,思品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知识铺垫和积累。在教学中,我会关注并结合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趁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结合本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既省去了教师备课准备资料,又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一举两得。例如,在讲解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时,我援引语文课本《岳阳楼记》一课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文章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无不体现着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在讲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课时,我结合历史学科,把历史课上介绍的仁人志士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思品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培养起学生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献身精神。
第三, 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和学校德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元旦、春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五四精神”、“两史一情”、热爱中国共产党、国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等教育,并使每个重大节日、纪念日都能鲜明地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每年五月,我都会与校团委联合,请团干部为学生讲团史和党史,讲当代青年的使命和责任,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又有新意,又不脱离课本知识,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学校德育处组织的读书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为烈士扫墓等活动,语文课要求写读后感、观后感,思品课我会要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与课本知识点有联系的部分,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身边得到了印证,使教师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爱国主义是一种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多少年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代相传,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依然是点燃我们民族的热情和希望与拼搏的熊熊火炬。正因如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铸造青少年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就是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体现的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然而现在的青少年,生在新社会,根本没有经历过磨炼,因此,有些学生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是非不明,甚至不热爱家乡,更谈不上热爱祖国。因此对于现代的青少年,更需要从小培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分辨是非,积极向上,培养他们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倘若我们培养的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毫无感情,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还怎能谈得上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在学校里,贯穿于各们学科和各种活动之中,而思品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教师职业本身就是筑起灵魂的工程师,让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在我们的校园里,高高飘扬在青少年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