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效果课程改革“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这一观点已得到全世界众多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在生命科学世纪中,微生物学将起着极其重要和独特的作用[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微生物学及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然而,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同时也忽视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实践对微生物学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有效的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和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由于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些内容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因此,针对我校生物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章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如,第五章“微生物代谢”,有许多内容与生物化学课程中是重复的,因此,我们侧重介绍微生物所特有的内容(如,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以及生物固氮等)。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中一些知识点与遗传学或基因工程课程有重复的内容略讲或不讲,如遗传变异、基因工程等。此外,适当增加了适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如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以及国内外微生物学的相关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二、整合教学方法
由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体形极其微小,学生往往对它们缺乏感性认识。加上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微生物学与其他生物学科交叉多,客观上造成微生物学知识点零散及错综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好懂难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避免满堂灌、一法到底,让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我们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几种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期初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相关文献的查阅,确定交流主题后撰写综述,制作PPT以及展报,在期末进行答辩、讨论,由答辩委员打分,成绩计入微生物学总成绩的20%。这种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普遍较差,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我们加重了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求同学们上课做笔记,课后要通过预习或者复习对笔记再整理,并且将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计算最终成绩时,微生物学的期末考试只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出勤情况0-10分,平时作业0-5分,课程学习笔记0-10分,学习交流0-15分。分组查阅资料撰写课程综述并进行答辩占总成绩的20%。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部分同学的懒散情绪。
21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既是培养具备多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需要,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3]。以上是我们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特色以及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为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而进行的一些改进,通过实践获得了一些体会。今后,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他们才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3版
[2]马淑玲。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5):3271-3272
[3]林雁冰,韦革宏,颜霞。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