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故事情境
小文(化名),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身高1.70米左右,体重约60公斤,体态消瘦,无家庭精神病史以及遗传史。父母均为来宁务工人员,每天很早出门,晚上6点左右回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母亲没有耐心,但语言表达能力强。小文自幼在安徽老家生活并上完小学,由外婆教育抚养。
小文初一年级来宁,与父母、外婆一同生活,一家三代人租住在不到40平方的房屋,在暂住地上初中。小文结交了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玩耍,这几个男同学成绩均不理想,偶尔有共同去网吧的现象,父母对他的朋友极为不满。小文因此事与父母争执过,结果都以简单粗暴的形式结束——被打。小文在班主任不知情的情况下拿了假条与印章,离开了学校,第二天班主任检查晨读时发现小文不在,便与家长联系,家长说小文没有回家,班主任便邀请家长到学校来协商对小文的教育问题。
二、咨询视角分析
从小文成长经历来看,早期外婆给予他充分的尊重与关爱,使得小文内心能够建立比较稳定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母照料不足的缺失。初一时换了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使得小文内心压抑着矛盾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感觉不到外婆给予的关爱,常常遭遇父母的责骂;另一方面,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没有知心朋友,成绩也得不到父母的赞赏,内心压抑了很多焦虑情绪。随着小文的进一步成长,他很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就在考试中采用作弊的手段获取高分,想要得到父母的赏识。作弊未果后,担心父母体罚,因而期中考试后未经允许无故离校。
三、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首先获取小文的基本信息,与小文建立初步咨访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述说自己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肯定时,眼泪止不住地流,话语也比较多。咨询师没有做过多的干预,只是倾听,让其在述说过程中得到情绪宣泄。对来访者整个身心状态进行观察,从坐姿看,来访者低垂着头,整个人处于紧紧收缩的状态;在言语表达上,存在很多消极的词汇,“他们看不起我”“我没有出息”“我想退学”,整个人处在一种情绪漩涡里。从咨询师观察看,来访者对自己是低价值判断,要帮助其建立自信。
第二次咨询,咨询师通过请小文绘制生命线的活动,了解小文对生命中重要他人、重要事件、最高兴的事、最伤心的事、现在的我、将来的我等情况的讲述,进一步了解小文的成长背景及心理发展过程。再通过“别人眼中的我”与“写出自己的五个优点”活动使小文认识到他并不是让人看不起的人,有人认可他,其中也包括任课老师。在他找出自己的优点后,提高对自己的認同感,认可并能悦纳自己。最后通过“犯错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强化小文的责任感,使其明确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布置一项作业,为下一次的咨询做好铺垫。
第三次咨询,在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后,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给父母的一封信”。咨询师肯定了小文对父母的感谢、自己的责任等积极言语,并利用完型疗法中的“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诉说对父母的意见,并能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易,从而接纳父母的教育。咨访双方一起商讨是否给父母看这封信,咨询师让来访者预估父母看信后的结果,最后来访者决定给父母看信。
第四次咨询,来访者向咨询师分享父母看信后的感受,充分体现来访者被尊重后的喜悦心情。咨询师通过班主任得知来访者状态还不错,上课分心与低自我价值的话语也没有再出现。来访者一直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感觉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对小高考表现出较强的信心。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聚焦于当下的改变,来访者通过自我体验与觉察,能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也能充分理解父母的做法,咨询师对来访者这样的觉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在后来的小高考中,来访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咨询师的反思
首先,我们面对的大多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咨询师需要用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为其提供潜在的支持性资源,引导出孩子的正性心理力量。所以在咨询中,咨询师要区别于其他老师,不能立即给来访者贴上标签,而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与来访者互动,从而促进来访者的内心发生改变,树立信心。在咨询中,咨访关系影响着咨询的整个进程,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建立咨访关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才能继续进一步深入咨询。咨询师需要积极关注来访者的内心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来自于内在,也有可能来自于外在,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需要的背后,是来访者对爱与支持性关系的渴望。其次,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渴望被尊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分析,看到彼此内心的需要以及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而做出爱的改变。因此,咨询师要想改变青少年的问题,就需要引导家庭进行积极改变,不能将焦点只放在孩子的症状上,而要透过孩子症状看到家庭沟通出现的问题,有效转化沉积在孩子心理上的负性能量。■
(南京市第九中学 胡永银)
小文(化名),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身高1.70米左右,体重约60公斤,体态消瘦,无家庭精神病史以及遗传史。父母均为来宁务工人员,每天很早出门,晚上6点左右回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母亲没有耐心,但语言表达能力强。小文自幼在安徽老家生活并上完小学,由外婆教育抚养。
小文初一年级来宁,与父母、外婆一同生活,一家三代人租住在不到40平方的房屋,在暂住地上初中。小文结交了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玩耍,这几个男同学成绩均不理想,偶尔有共同去网吧的现象,父母对他的朋友极为不满。小文因此事与父母争执过,结果都以简单粗暴的形式结束——被打。小文在班主任不知情的情况下拿了假条与印章,离开了学校,第二天班主任检查晨读时发现小文不在,便与家长联系,家长说小文没有回家,班主任便邀请家长到学校来协商对小文的教育问题。
二、咨询视角分析
从小文成长经历来看,早期外婆给予他充分的尊重与关爱,使得小文内心能够建立比较稳定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母照料不足的缺失。初一时换了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使得小文内心压抑着矛盾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感觉不到外婆给予的关爱,常常遭遇父母的责骂;另一方面,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没有知心朋友,成绩也得不到父母的赞赏,内心压抑了很多焦虑情绪。随着小文的进一步成长,他很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就在考试中采用作弊的手段获取高分,想要得到父母的赏识。作弊未果后,担心父母体罚,因而期中考试后未经允许无故离校。
三、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首先获取小文的基本信息,与小文建立初步咨访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述说自己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肯定时,眼泪止不住地流,话语也比较多。咨询师没有做过多的干预,只是倾听,让其在述说过程中得到情绪宣泄。对来访者整个身心状态进行观察,从坐姿看,来访者低垂着头,整个人处于紧紧收缩的状态;在言语表达上,存在很多消极的词汇,“他们看不起我”“我没有出息”“我想退学”,整个人处在一种情绪漩涡里。从咨询师观察看,来访者对自己是低价值判断,要帮助其建立自信。
第二次咨询,咨询师通过请小文绘制生命线的活动,了解小文对生命中重要他人、重要事件、最高兴的事、最伤心的事、现在的我、将来的我等情况的讲述,进一步了解小文的成长背景及心理发展过程。再通过“别人眼中的我”与“写出自己的五个优点”活动使小文认识到他并不是让人看不起的人,有人认可他,其中也包括任课老师。在他找出自己的优点后,提高对自己的認同感,认可并能悦纳自己。最后通过“犯错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强化小文的责任感,使其明确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布置一项作业,为下一次的咨询做好铺垫。
第三次咨询,在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后,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给父母的一封信”。咨询师肯定了小文对父母的感谢、自己的责任等积极言语,并利用完型疗法中的“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诉说对父母的意见,并能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易,从而接纳父母的教育。咨访双方一起商讨是否给父母看这封信,咨询师让来访者预估父母看信后的结果,最后来访者决定给父母看信。
第四次咨询,来访者向咨询师分享父母看信后的感受,充分体现来访者被尊重后的喜悦心情。咨询师通过班主任得知来访者状态还不错,上课分心与低自我价值的话语也没有再出现。来访者一直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感觉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对小高考表现出较强的信心。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聚焦于当下的改变,来访者通过自我体验与觉察,能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也能充分理解父母的做法,咨询师对来访者这样的觉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在后来的小高考中,来访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咨询师的反思
首先,我们面对的大多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咨询师需要用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为其提供潜在的支持性资源,引导出孩子的正性心理力量。所以在咨询中,咨询师要区别于其他老师,不能立即给来访者贴上标签,而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与来访者互动,从而促进来访者的内心发生改变,树立信心。在咨询中,咨访关系影响着咨询的整个进程,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建立咨访关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才能继续进一步深入咨询。咨询师需要积极关注来访者的内心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来自于内在,也有可能来自于外在,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需要的背后,是来访者对爱与支持性关系的渴望。其次,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渴望被尊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分析,看到彼此内心的需要以及正确的表达方式,进而做出爱的改变。因此,咨询师要想改变青少年的问题,就需要引导家庭进行积极改变,不能将焦点只放在孩子的症状上,而要透过孩子症状看到家庭沟通出现的问题,有效转化沉积在孩子心理上的负性能量。■
(南京市第九中学 胡永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