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21日,木心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那时,《从前慢》还没有被谱曲传唱,陈丹青为他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也还没出书,他走得阗寂而匆忙,带着画家、诗人、作家、音乐家的丰富头衔,带着对文学“挚爱到罪孽”的激情,以及“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俏皮。
在臺湾和纽约华人圈中,木心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14岁写作,40岁经历文革,被批斗入狱,关了18个月,让他写材料,他在纸上画下钢琴键弹起了莫扎特和巴赫;
写诗,在阴湿的地牢里,觉得“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他们都跟着我下地狱了”。小纸片正反两面写了密密麻麻65万字,连同14岁以来的所有作品在文革中被全部烧毁,三根手指被折断;
终于平反,出狱,家没了,亲人也没了,姐姐死了,母亲也死了,他却要好好地活:“你要我毁灭,我不!”
迟到的正义化为各种任职,做过交通大学美学教授,参与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那一肚子墨水,简直是行走的文史哲教科书,一开口人家一脸懵逼,他惊奇:“你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55岁迁居纽约,靠给海外学生授课支撑生活和创作,作为学生之一的陈丹青回忆当时的情形:木心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的文学课——我们交付的那点可怜的学费啊!
而木心自己却觉得“第二春开始了”,“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于是你看到50岁的他依旧一副动人的格调。
梁文道看到他50岁的照片惊着了:你不觉得这人像在地牢里待过的,文革回来的很多作家难免身子曲偻,神情有点沮丧、恐惧……但是木心没有,他整个状态你觉得精气神很足一样,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不怪就不是木心了。在污水横肆的地牢里,他动手把自己的烂鞋弄成市面上流行的尖头鞋型,高兴地欣赏着,“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
更离奇的是,一个从事文艺创作70年的人,始终孑然一身。八十年代初期莫言那批人出来的时候,完全没人知道在纽约还有个写东西的老头,他从头到尾一个人,很少的读者,几乎没有知名度,而且他还试图维持这个情况,可是他也渴望出版,渴望读者……
“有谁受得了我一直在写,但是从来不发表,也没有读者,我们在他七十岁以前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但是他一直在写……你能不能给我另外一个例子?”陈丹青语无伦次地表达着某种愠怨。
木心不会想到台湾会出版他的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大陆会出他的书,更不会想到他的名字会因为一首选秀歌曲而一夜遍知。
今天,他与海明威、福克纳等大家一起身列大学文学系课程,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的纪念馆在乌镇落成,他像一个文艺流亡者被突然拽回公众视野。
然而,当我急匆匆打开木心的各种诗选、随想录、诗经演、美术特辑的时候,却感觉自己像一个站在中西文化史面前的白痴,耳边只剩他那句“你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木心是无法被速食的。
作品是作者一生的最佳注脚,可我想说,《从前慢》完全无法代表木心,那感觉就像鲁迅在书桌前啜了一口浓茶回忆闰土的故事,温婉怀旧的调调只是前奏,背后藏的是一坨浓重得化不开的思想——在木心,是贯通古今中外的知识结构,诗画文哲的广泛造诣,以及辩士一样的审世能力。
但不可否认,他写情诗真有一手。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就下雪了。”红尘之中说诳语,虚虚实实迷死人。
可现实却是,这么会写爱情的木心,一身风流倜傥,走过民国的乱世红尘,却一生未娶妻,无子嗣,他的解释惊心动魄又无可反驳:
“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生活。”
这就是木心,也很木心。
那时,《从前慢》还没有被谱曲传唱,陈丹青为他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也还没出书,他走得阗寂而匆忙,带着画家、诗人、作家、音乐家的丰富头衔,带着对文学“挚爱到罪孽”的激情,以及“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俏皮。
在臺湾和纽约华人圈中,木心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14岁写作,40岁经历文革,被批斗入狱,关了18个月,让他写材料,他在纸上画下钢琴键弹起了莫扎特和巴赫;
写诗,在阴湿的地牢里,觉得“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他们都跟着我下地狱了”。小纸片正反两面写了密密麻麻65万字,连同14岁以来的所有作品在文革中被全部烧毁,三根手指被折断;
终于平反,出狱,家没了,亲人也没了,姐姐死了,母亲也死了,他却要好好地活:“你要我毁灭,我不!”
迟到的正义化为各种任职,做过交通大学美学教授,参与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那一肚子墨水,简直是行走的文史哲教科书,一开口人家一脸懵逼,他惊奇:“你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55岁迁居纽约,靠给海外学生授课支撑生活和创作,作为学生之一的陈丹青回忆当时的情形:木心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的文学课——我们交付的那点可怜的学费啊!
而木心自己却觉得“第二春开始了”,“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于是你看到50岁的他依旧一副动人的格调。
梁文道看到他50岁的照片惊着了:你不觉得这人像在地牢里待过的,文革回来的很多作家难免身子曲偻,神情有点沮丧、恐惧……但是木心没有,他整个状态你觉得精气神很足一样,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不怪就不是木心了。在污水横肆的地牢里,他动手把自己的烂鞋弄成市面上流行的尖头鞋型,高兴地欣赏着,“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
更离奇的是,一个从事文艺创作70年的人,始终孑然一身。八十年代初期莫言那批人出来的时候,完全没人知道在纽约还有个写东西的老头,他从头到尾一个人,很少的读者,几乎没有知名度,而且他还试图维持这个情况,可是他也渴望出版,渴望读者……
“有谁受得了我一直在写,但是从来不发表,也没有读者,我们在他七十岁以前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但是他一直在写……你能不能给我另外一个例子?”陈丹青语无伦次地表达着某种愠怨。
木心不会想到台湾会出版他的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大陆会出他的书,更不会想到他的名字会因为一首选秀歌曲而一夜遍知。
今天,他与海明威、福克纳等大家一起身列大学文学系课程,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的纪念馆在乌镇落成,他像一个文艺流亡者被突然拽回公众视野。
然而,当我急匆匆打开木心的各种诗选、随想录、诗经演、美术特辑的时候,却感觉自己像一个站在中西文化史面前的白痴,耳边只剩他那句“你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木心是无法被速食的。
作品是作者一生的最佳注脚,可我想说,《从前慢》完全无法代表木心,那感觉就像鲁迅在书桌前啜了一口浓茶回忆闰土的故事,温婉怀旧的调调只是前奏,背后藏的是一坨浓重得化不开的思想——在木心,是贯通古今中外的知识结构,诗画文哲的广泛造诣,以及辩士一样的审世能力。
但不可否认,他写情诗真有一手。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就下雪了。”红尘之中说诳语,虚虚实实迷死人。
可现实却是,这么会写爱情的木心,一身风流倜傥,走过民国的乱世红尘,却一生未娶妻,无子嗣,他的解释惊心动魄又无可反驳:
“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生活。”
这就是木心,也很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