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21世纪初出现了新一轮重化工业的突出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特征表现为:过度依赖投资;缺乏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资源使用高度密集。基本属于“超重的外延式重化工业化”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经济发展”替代“经济增长”的理论转变和国家战略的转变,工业重型化以新型工业化为基本要求,向集约式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
向集约适度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因
“产业重型化集约适度发展模式”的概念分为两部分:首先,肯定产业重型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强调是集约和适度发展,而非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重点放在对传统重化工业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上,实现重工业发展量和质的有机统一并以质量和效益为重心。
从“重化工业化”到“产业重型化”的概念创新
传统的“重化工业化”的概念模糊而不严谨。现阶段的中国不应再出现传统重化工业占主导的阶段,为避免概念上的误区引发实践上的误区,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概念修正并替代原有概念。“产业重型化”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二是产业组织重型化。本文的定义将重工业化这样的结构概念和组织问题结合起来,强调按照结构重型化的要求改造和优化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重型化发展的机制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重型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效果,重型化企业组织与国民财富有直接关系。因此脱开产业组织的重型化去讨论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是不现实的。以往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过分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组织的优化始终未能很好解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产业重型化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产业组织的重型化,高科技就失去了研发的组织基础,第三产业就迷失了服务对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也就缺失了,更无从谈起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模式转变的主要手段
完善与升级重型产业体系
重型产业体系是以钢铁、石化、机械装备等主干产业为基础的,以及其他与之关联紧密的现代重型制造业和它们的下游相关行业构成的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产业系统的统称。
重型产业作为基干工业体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基础性和通用性上,同时体现在促进基干技术的积累和整合方面,另外也体现在国家战略上。一个国家如果拥有独立自主的大工业体系,它就有可能实现经济规模和质量的快速发展。
中国重型产业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缺乏完整和水平层次不高两方面。前者主要指各重型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关联不够紧密,中间有很多断层;后者则主要表现在缺乏核心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链范围小。此外,从产业政策作用方面看,中国对重型产业领域的某些幼稚工业采取的扶持政策作用并不明显。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已经在较低水平上过度重型化,如何能够构建一种方法,使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产业体系、如何通过其改善潜力,从而找到能够平衡中国现有产业体系的方法就成为重中之重。
产业组织重型化配套建设
要转变中国工业结构“超重”和发展模式的“外延”问题,必然离不开组织的重型化配套问题,中国这几年的重型化的主要推动力为国企、民企和外资三股力量。它们在重型产业博弈中直接影响到中国产业组织重型化的方式和方向。
“国有经济控制力”向“民族经济控制力”转变。虽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但国企的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而民营企业又由于自身的局限及经济实力亦难以承受产业支撑和国家利益的重任。因此,“国有经济控制力”难以在质量和效益的深层次上实现。如果把思维方式转变为“民族经济控制力”的话,即: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产业融合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来,或许可以破解上述两难。
“第二次公私合营”的具体方式。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合作,把民营经济好的基因移植到国有经济中,使国有企业更有活力和进取精神,进而形成 “国有+民营”的民族资本为主导的中国产业组织重型化体系。在一些重要行业,可以采取双向参股的办法,特别是一些民营大企业不能进入的如电力、能源、运输等国有垄断行业,可以使国有资金先注资民营企业,然后让民营企业参股在这些行业的主要国有企业,利用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把企业做得更好。这样一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依然能得到保证,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被大大地打开了。通过重新组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混合经济新体制,构建成强大而完整的民族经济。
基于新型工业化框架的指标体系
集约式适度重型化是在新型工业化要求下进行工业产业重型化的一种模式,因此其指标体系与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有较大的共性。同时,集约式适度重型化强调的是工业结构内部重型产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根据其特征和具体要求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指标。本文尝试构建适用于重型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基本构成如表所示。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目前,重型产业统计的重点仍然是速度和总量,而反映重型产业集约适度发展的内容很少,甚至很多都是空白,因此,建立一套基于新型工业化框架的指标体系对重型产业发展进程进行监控,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杨旭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腾飞为北京公上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向集约适度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因
“产业重型化集约适度发展模式”的概念分为两部分:首先,肯定产业重型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强调是集约和适度发展,而非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重点放在对传统重化工业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上,实现重工业发展量和质的有机统一并以质量和效益为重心。
从“重化工业化”到“产业重型化”的概念创新
传统的“重化工业化”的概念模糊而不严谨。现阶段的中国不应再出现传统重化工业占主导的阶段,为避免概念上的误区引发实践上的误区,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概念修正并替代原有概念。“产业重型化”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二是产业组织重型化。本文的定义将重工业化这样的结构概念和组织问题结合起来,强调按照结构重型化的要求改造和优化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重型化发展的机制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重型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效果,重型化企业组织与国民财富有直接关系。因此脱开产业组织的重型化去讨论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是不现实的。以往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过分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组织的优化始终未能很好解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产业重型化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产业组织的重型化,高科技就失去了研发的组织基础,第三产业就迷失了服务对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也就缺失了,更无从谈起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模式转变的主要手段
完善与升级重型产业体系
重型产业体系是以钢铁、石化、机械装备等主干产业为基础的,以及其他与之关联紧密的现代重型制造业和它们的下游相关行业构成的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产业系统的统称。
重型产业作为基干工业体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基础性和通用性上,同时体现在促进基干技术的积累和整合方面,另外也体现在国家战略上。一个国家如果拥有独立自主的大工业体系,它就有可能实现经济规模和质量的快速发展。
中国重型产业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缺乏完整和水平层次不高两方面。前者主要指各重型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关联不够紧密,中间有很多断层;后者则主要表现在缺乏核心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链范围小。此外,从产业政策作用方面看,中国对重型产业领域的某些幼稚工业采取的扶持政策作用并不明显。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已经在较低水平上过度重型化,如何能够构建一种方法,使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产业体系、如何通过其改善潜力,从而找到能够平衡中国现有产业体系的方法就成为重中之重。
产业组织重型化配套建设
要转变中国工业结构“超重”和发展模式的“外延”问题,必然离不开组织的重型化配套问题,中国这几年的重型化的主要推动力为国企、民企和外资三股力量。它们在重型产业博弈中直接影响到中国产业组织重型化的方式和方向。
“国有经济控制力”向“民族经济控制力”转变。虽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但国企的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而民营企业又由于自身的局限及经济实力亦难以承受产业支撑和国家利益的重任。因此,“国有经济控制力”难以在质量和效益的深层次上实现。如果把思维方式转变为“民族经济控制力”的话,即: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产业融合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来,或许可以破解上述两难。
“第二次公私合营”的具体方式。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合作,把民营经济好的基因移植到国有经济中,使国有企业更有活力和进取精神,进而形成 “国有+民营”的民族资本为主导的中国产业组织重型化体系。在一些重要行业,可以采取双向参股的办法,特别是一些民营大企业不能进入的如电力、能源、运输等国有垄断行业,可以使国有资金先注资民营企业,然后让民营企业参股在这些行业的主要国有企业,利用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把企业做得更好。这样一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依然能得到保证,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被大大地打开了。通过重新组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混合经济新体制,构建成强大而完整的民族经济。
基于新型工业化框架的指标体系
集约式适度重型化是在新型工业化要求下进行工业产业重型化的一种模式,因此其指标体系与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有较大的共性。同时,集约式适度重型化强调的是工业结构内部重型产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根据其特征和具体要求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指标。本文尝试构建适用于重型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基本构成如表所示。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目前,重型产业统计的重点仍然是速度和总量,而反映重型产业集约适度发展的内容很少,甚至很多都是空白,因此,建立一套基于新型工业化框架的指标体系对重型产业发展进程进行监控,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杨旭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腾飞为北京公上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