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是近年来教师研讨的焦点、学校关注的焦点。由此看来,时下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低效甚至是无效劳动,而这些往往与传统理念下的诸多教学误区有关,现举三例。
误区之一:迷信教材
教材只是一本书,是教师教学的一本资料,是《课程标准》载体, 是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无论是何种教材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吃透而不迷信教材。
如:在《数据在我们周围》的情境设计中,我们把课本的“情境2”进行了重新设计,其过程(五个问题)如下:
1. 为了了解钟吾中学初一年级同学的课余爱好,你能帮助设计一个方案吗?
2. 若以我们初一(3)班为调查对象,以爱好“音乐、美术、书法、读书、球类运动、游戏、其它”为调查内容,请班长当场进行统计(规定每人只准选一项)。
针对上述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3. 你能用学过的统计图表示这组数据吗?
4. 你能否从统计图中发现什么?
5. 你若是学校领导,针对这个信息可作出什么决策?
该情境设计有如下好处:
1. 该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真实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出问题(问题1)→收集数据(问题2)→整理和表示数据(问题3)→分析数据(问题4)→解决问题(问题5)。
2. 该情境设计比教材中的“情境2”更贴近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课余爱好是每个学生、每位老师、每位家长一直关注的焦点,有些事情学生感兴趣,但不是家长不感兴趣,就是老师不感兴趣,他(她)们都想拥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小天地,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参与,从情感方面达到师生互动的一种境界。而教材“隋境2”中有关比赛的场次、比分有学生认识不清(农村的初一学生:有的没打过篮球也不看比赛)。
3. 问题5的设计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收获。
学生(1):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不少,我作为校领导会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以满足更多人的要求。
学生(2):虽然喜欢读最的人最多,但我认为还少了,应该想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书,我是校领导,我会更多时间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学生(3):我是校领导,我要让音乐老师多教唱流行歌曲,并且多开音乐课。
学生(4):我会多开信息技术课,让喜欢玩游戏的人在课上玩,避免上网吧、游戏厅,既花钱又违纪。
学生(5):我会召开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不允许上网吧、玩游戏。
学生(6):我感觉我们作业太多,负担太重,所以许多人厌学而去喜欢音乐、游戏、球类运动等。我是校长的话,我让老师少布置作业,以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4. 从学生的热烈讨论及具有鲜明观点的结论看,这种情景设计,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种情境设计不仅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而且进行了一场高雅情趣与庸俗爱好的大讨沦。他(她)们的有些观点可能不完全符合老师的心愿,有的甚至是社会问题,但那是学生心灵的呼唤,是一种真情实感,作为教育者,还奢求什么呢?
吃透教材,善待教材,不迷信教材,把教材作为一本资料,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教师就像鼠标,要善于点击、善于下载,把美好的东西让学生快乐的接受,把未知的东西让学生积极探究,学生的困惑是老师最大的欣慰,学生的发现是老师最大的荣耀,这可能就是新课改要求我们老师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
误区之二:讲过许多遍的东西,学生就该会
“都是讲过许多遍的东西,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做错,甚至不会做呢?”每次考试之后,我们时常听到老师的抱怨声,细想其中缘由,还是一个老话题: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教学观。
“讲过的许多遍东西,学生就该会”,这是上述抱怨者的话外音。这种观念也是以传统的教学观作为支撑,它突出“讲过”,而忽略了“学会”,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并真正学会的学习活动。结合平时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谈以下两点认识:
1. 正确的教学观,首先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观。
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课程不是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预先开发出的课程成品,而是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不是课程的全部,也不是“圣旨”,而只是课程的一种载体,它是可以变更和超越的。“准备好的一节课内容未讲完,总觉得遗憾。”这种心理我们做教师都有体会,这是基于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理念下而生成的一种遗憾心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校园多年,但新的理念还未根植于教师心理,时下不少教师一边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一边以备课作为圣旨。自己辛苦编写的内容(有些还是超高要求的)讲不完就有遗憾,为了遗憾要么拖堂一气呵成了事,要么挤学生作业时间,久而久之,该会的未学会,不该会的学不会,兴趣没了,分数没了,学业废了。有了正确的课程观,才能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才能把握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如《有理数》这一章中的负数、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简单运算等基础知识,思想方法有分类、化归、数形结合等。不能正确解读新课标,领会新教材的编者意图,受旧教材的影响而补充大量的复杂的混合运算,既淡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领会,又提高了要求,使学生对学习有理数的兴趣大减,结果补充的不会,课本上现成的掌握不牢,一旦考试,学生在解最基本的习题时丢三落四,漏洞百出。
2. 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还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是稚嫩、不成熟的发展的人,每个学生是有丰富体验感悟的生活中的人。“以人为本”响遍全国各地,以学生为本也唱响校园的每一角落,然而单纯以课本为本,以知识体系为抓手,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学生观仍然随处可见。“同在一个教室、同是一师之徒,为什么别人能学好,你却学不好呢?”这是教师的怨言,这也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差异的匕首,新课标中的中心理念之一就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什么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变化发展中的学生呢?教师没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就不能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就能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才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与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如在《中心对称图形一》的教学过程,教师就可以把几个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同位交流、小组归纳、教师点拨的形式组织教学,确保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取得人人有收获的效果。如果压缩了学生的自主操作,探究交流的时间,而去补充大量的计算题、说理题“强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甚至还补充许多超高要求的内容,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基础差的学生更是一无收获。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以学为中心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学生活动”,作为数学教师只要有正确的教学观,用最恰当的方法教会学生最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让学生会学、学会,让学生拥有热情、激情,让学生拥有快乐的中学时光,才不枉为人师。有了新的教学观,就会少一些怨言,多几许思考与探索。
误区之三:板演让学生有压力
大家知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在黑板上表明自己的观点、书写自己解题过程(理科尤甚)俗称板演。板演是给学生一个表现的平台,也是让其他同学欣赏评价同伴解题过程的契机。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支配下,许多课堂板演让学生望而却步:优等生会做而不愿做,后进生更怕“丢人现眼”。细想起来原因有(下转第27页)
(上接第33页)
三: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心中无生、不以学生为本,教师总以自我为中心,以“点将”的口气让学生板演;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时常处于一种等待观望的被动状态,这是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的结果;三是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当,有的教师(有一定经验)专门让某学生做错,提供反面素材,以便一齐“品头论足” 有的教师蓄意找不听讲的或根本不会的到前面“亮相”。
众所周知,电梯里的镜子是专门为坐轮椅的残疾人设计的,我们教师是否也有这种理念:以人为本,多想想学生的感受,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对于课堂上板演的学生大致可分五种:1会做且能做对;2掌握不牢而马虎出错;3自控能力差而时常走神的;4听而不懂的;5厌学不听的。鉴于这些观察和思考,本人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问题(习题)展示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推选板演者,并做到:1对会做而出现错误者,可让他(她)返回在黑板上订正(保留原错解过程);2略有困难者可请一名同伴同时到黑板前研究;3对困难较大者,可让其先与他人研究后再到黑板上完成。这种方法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避免学生遭到“偷袭”,即习题未看懂,便一头雾水、战战兢兢地来到黑板前乱写一气或一字不写。这种做法是把板演作为一种学生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眼下各种新课改的口号、时髦字眼充斥耳鼓,不少人满口“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以人为本”,甚至把三维目标写入教案,其实“道德、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案中是很难写明白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7页“情感与态度”一栏有这样的要求:“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落实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实际一些,踏踏实实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是小事情,而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就必须有一颗做学问的心,这颗心充满对他人的关爱,善于理解他人;这颗心不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不是为了上级的赞赏和同事的吹捧;这颗心是与学生同一脉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让我们从改变板演方式这样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教师,做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师,成就学生一生都感兴趣的学科。
误区之一:迷信教材
教材只是一本书,是教师教学的一本资料,是《课程标准》载体, 是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无论是何种教材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吃透而不迷信教材。
如:在《数据在我们周围》的情境设计中,我们把课本的“情境2”进行了重新设计,其过程(五个问题)如下:
1. 为了了解钟吾中学初一年级同学的课余爱好,你能帮助设计一个方案吗?
2. 若以我们初一(3)班为调查对象,以爱好“音乐、美术、书法、读书、球类运动、游戏、其它”为调查内容,请班长当场进行统计(规定每人只准选一项)。
针对上述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3. 你能用学过的统计图表示这组数据吗?
4. 你能否从统计图中发现什么?
5. 你若是学校领导,针对这个信息可作出什么决策?
该情境设计有如下好处:
1. 该情境设计能够让学生真实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出问题(问题1)→收集数据(问题2)→整理和表示数据(问题3)→分析数据(问题4)→解决问题(问题5)。
2. 该情境设计比教材中的“情境2”更贴近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课余爱好是每个学生、每位老师、每位家长一直关注的焦点,有些事情学生感兴趣,但不是家长不感兴趣,就是老师不感兴趣,他(她)们都想拥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小天地,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参与,从情感方面达到师生互动的一种境界。而教材“隋境2”中有关比赛的场次、比分有学生认识不清(农村的初一学生:有的没打过篮球也不看比赛)。
3. 问题5的设计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收获。
学生(1):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不少,我作为校领导会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以满足更多人的要求。
学生(2):虽然喜欢读最的人最多,但我认为还少了,应该想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书,我是校领导,我会更多时间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学生(3):我是校领导,我要让音乐老师多教唱流行歌曲,并且多开音乐课。
学生(4):我会多开信息技术课,让喜欢玩游戏的人在课上玩,避免上网吧、游戏厅,既花钱又违纪。
学生(5):我会召开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不允许上网吧、玩游戏。
学生(6):我感觉我们作业太多,负担太重,所以许多人厌学而去喜欢音乐、游戏、球类运动等。我是校长的话,我让老师少布置作业,以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4. 从学生的热烈讨论及具有鲜明观点的结论看,这种情景设计,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种情境设计不仅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而且进行了一场高雅情趣与庸俗爱好的大讨沦。他(她)们的有些观点可能不完全符合老师的心愿,有的甚至是社会问题,但那是学生心灵的呼唤,是一种真情实感,作为教育者,还奢求什么呢?
吃透教材,善待教材,不迷信教材,把教材作为一本资料,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教师就像鼠标,要善于点击、善于下载,把美好的东西让学生快乐的接受,把未知的东西让学生积极探究,学生的困惑是老师最大的欣慰,学生的发现是老师最大的荣耀,这可能就是新课改要求我们老师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
误区之二:讲过许多遍的东西,学生就该会
“都是讲过许多遍的东西,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做错,甚至不会做呢?”每次考试之后,我们时常听到老师的抱怨声,细想其中缘由,还是一个老话题: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教学观。
“讲过的许多遍东西,学生就该会”,这是上述抱怨者的话外音。这种观念也是以传统的教学观作为支撑,它突出“讲过”,而忽略了“学会”,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并真正学会的学习活动。结合平时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谈以下两点认识:
1. 正确的教学观,首先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观。
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课程不是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预先开发出的课程成品,而是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不是课程的全部,也不是“圣旨”,而只是课程的一种载体,它是可以变更和超越的。“准备好的一节课内容未讲完,总觉得遗憾。”这种心理我们做教师都有体会,这是基于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理念下而生成的一种遗憾心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校园多年,但新的理念还未根植于教师心理,时下不少教师一边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一边以备课作为圣旨。自己辛苦编写的内容(有些还是超高要求的)讲不完就有遗憾,为了遗憾要么拖堂一气呵成了事,要么挤学生作业时间,久而久之,该会的未学会,不该会的学不会,兴趣没了,分数没了,学业废了。有了正确的课程观,才能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才能把握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如《有理数》这一章中的负数、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简单运算等基础知识,思想方法有分类、化归、数形结合等。不能正确解读新课标,领会新教材的编者意图,受旧教材的影响而补充大量的复杂的混合运算,既淡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领会,又提高了要求,使学生对学习有理数的兴趣大减,结果补充的不会,课本上现成的掌握不牢,一旦考试,学生在解最基本的习题时丢三落四,漏洞百出。
2. 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还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是稚嫩、不成熟的发展的人,每个学生是有丰富体验感悟的生活中的人。“以人为本”响遍全国各地,以学生为本也唱响校园的每一角落,然而单纯以课本为本,以知识体系为抓手,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学生观仍然随处可见。“同在一个教室、同是一师之徒,为什么别人能学好,你却学不好呢?”这是教师的怨言,这也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差异的匕首,新课标中的中心理念之一就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什么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变化发展中的学生呢?教师没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就不能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就能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才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与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如在《中心对称图形一》的教学过程,教师就可以把几个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同位交流、小组归纳、教师点拨的形式组织教学,确保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取得人人有收获的效果。如果压缩了学生的自主操作,探究交流的时间,而去补充大量的计算题、说理题“强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甚至还补充许多超高要求的内容,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基础差的学生更是一无收获。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以学为中心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学生活动”,作为数学教师只要有正确的教学观,用最恰当的方法教会学生最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让学生会学、学会,让学生拥有热情、激情,让学生拥有快乐的中学时光,才不枉为人师。有了新的教学观,就会少一些怨言,多几许思考与探索。
误区之三:板演让学生有压力
大家知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在黑板上表明自己的观点、书写自己解题过程(理科尤甚)俗称板演。板演是给学生一个表现的平台,也是让其他同学欣赏评价同伴解题过程的契机。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支配下,许多课堂板演让学生望而却步:优等生会做而不愿做,后进生更怕“丢人现眼”。细想起来原因有(下转第27页)
(上接第33页)
三: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心中无生、不以学生为本,教师总以自我为中心,以“点将”的口气让学生板演;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时常处于一种等待观望的被动状态,这是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的结果;三是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当,有的教师(有一定经验)专门让某学生做错,提供反面素材,以便一齐“品头论足” 有的教师蓄意找不听讲的或根本不会的到前面“亮相”。
众所周知,电梯里的镜子是专门为坐轮椅的残疾人设计的,我们教师是否也有这种理念:以人为本,多想想学生的感受,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对于课堂上板演的学生大致可分五种:1会做且能做对;2掌握不牢而马虎出错;3自控能力差而时常走神的;4听而不懂的;5厌学不听的。鉴于这些观察和思考,本人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问题(习题)展示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推选板演者,并做到:1对会做而出现错误者,可让他(她)返回在黑板上订正(保留原错解过程);2略有困难者可请一名同伴同时到黑板前研究;3对困难较大者,可让其先与他人研究后再到黑板上完成。这种方法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避免学生遭到“偷袭”,即习题未看懂,便一头雾水、战战兢兢地来到黑板前乱写一气或一字不写。这种做法是把板演作为一种学生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眼下各种新课改的口号、时髦字眼充斥耳鼓,不少人满口“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以人为本”,甚至把三维目标写入教案,其实“道德、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案中是很难写明白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7页“情感与态度”一栏有这样的要求:“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落实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实际一些,踏踏实实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是小事情,而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就必须有一颗做学问的心,这颗心充满对他人的关爱,善于理解他人;这颗心不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不是为了上级的赞赏和同事的吹捧;这颗心是与学生同一脉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让我们从改变板演方式这样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教师,做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师,成就学生一生都感兴趣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