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科版新教材侧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了很多活动探究环节。借助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的世界”一章中的“设计包装纸箱”问题,呈现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及思考。
【关键词】活动操作;设计包装;数据分析;积累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3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课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发展,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更看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苏科版课标教材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建立数学模型。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所得的一般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第五章“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无疑是发展学生几何空间感的好素材。学生通过第五章的学习,初步感知几何。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与反思等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应用结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章节的末尾,课本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何用料最省地设计包装纸箱。笔者以为,这一节活动课的开展十分有意义,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经验,在数据分析中发现结论,并解决问题。以下是笔者对这节活动课的一些探究及思考。
一、确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设计包装纸箱的过程,能根据设计要求,由“形”归纳出能解决问题的“数”的结论;并借助“数”的规律解决“形”的设计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数学操作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分析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合作、勇于发现的数学品质,在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神奇,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几何空间感。
二、活动过程
1.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准备:长方体物体若干、透明包装盒若干。
实验经验准备:深入超市收集牙膏、香皂的包装方式。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设计规则:①磁带装箱时,面积相同的面要相互对接;②包装箱是一个长方体;③装入磁带后不留空隙。
2.情景引入。
某工厂生产某种磁带盒,他们的长宽高分别为15cm,11cm,2cm,请为厂家设计一种长方体包装纸箱,使每一箱能装30件这种磁带,且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不计纸箱各棱处的粘合用料)。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①怎样恰到好处地将磁带盒放入纸箱?②如何在众多的放入方案确定哪种方案用料最少?
3.建立模型。
问题初设:若需要能放入2盒磁带的包装纸箱,使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该如何设计纸箱?
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实物引导学生从搭建方式上解决如何放入纸箱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搭建,会给出三种方案,如下图所示。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充分展开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方案并记录数据,在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经验。)
5.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对搭建方式和所得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若学生在如何处理数据上有困难,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铺设台阶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①:如何迅速并不重不漏地找到所有磁带装箱方式?
问题②:从各组数据中能发现表面积是随什么量变化而变化吗?
问题③:新长方体长宽高如何确定?
在这里,需要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搭建方式,即以小长方体的长所在边为列、小长方体的宽所在边为行、小长方体的高所在边为层,用(列数,行数,层数)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的搭建方式。同时,搭建成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表示为小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乘以列数、行数与层数。
例如,在解决30盘磁带装箱问题时,可以有如下5种搭建方式:(1列,1行,30层),(1列,2行,15层),(1列,3行,10层),(1列,5行,6层,(2列,3行,5层)。每种搭建方式对应的长、宽、高分别为(15cm,11cm,60cm),(15cm,22cm,30cm),(15cm,33cm,20cm),(15cm,55cm,12cm),(30cm,33cm,10cm),通过计算不难得出第二种搭建方式的表面积最小,按这种方式设计的包装盒最节省材料。
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搭建的图形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如果相同的长方体数量一定,当重叠面积较大时,包装纸箱的表面积较小。
(设计意图: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将“材料最少”转化为“求几何体表面积”;将实物的搭建方式用行、列、层数来区分。学生完成了对实际情境的数学建模,也收获了一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知数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通过设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中注重观察,从特殊的、较简单的情形入手,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从而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当然,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更为复杂,解决方案也更多元化,因此仍需结合生活实际,方能收获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薛丽萍,汪丽萍.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设计包装纸箱”探究案例[J].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4(12).
[2]高灵敏.包装纸箱中的数学问题[J].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3(12).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杨裕前,董林伟.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关键词】活动操作;设计包装;数据分析;积累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3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课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发展,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更看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苏科版课标教材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建立数学模型。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所得的一般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第五章“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无疑是发展学生几何空间感的好素材。学生通过第五章的学习,初步感知几何。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与反思等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应用结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章节的末尾,课本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何用料最省地设计包装纸箱。笔者以为,这一节活动课的开展十分有意义,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经验,在数据分析中发现结论,并解决问题。以下是笔者对这节活动课的一些探究及思考。
一、确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设计包装纸箱的过程,能根据设计要求,由“形”归纳出能解决问题的“数”的结论;并借助“数”的规律解决“形”的设计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数学操作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分析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合作、勇于发现的数学品质,在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神奇,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几何空间感。
二、活动过程
1.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准备:长方体物体若干、透明包装盒若干。
实验经验准备:深入超市收集牙膏、香皂的包装方式。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设计规则:①磁带装箱时,面积相同的面要相互对接;②包装箱是一个长方体;③装入磁带后不留空隙。
2.情景引入。
某工厂生产某种磁带盒,他们的长宽高分别为15cm,11cm,2cm,请为厂家设计一种长方体包装纸箱,使每一箱能装30件这种磁带,且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不计纸箱各棱处的粘合用料)。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①怎样恰到好处地将磁带盒放入纸箱?②如何在众多的放入方案确定哪种方案用料最少?
3.建立模型。
问题初设:若需要能放入2盒磁带的包装纸箱,使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该如何设计纸箱?
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实物引导学生从搭建方式上解决如何放入纸箱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搭建,会给出三种方案,如下图所示。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充分展开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方案并记录数据,在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经验。)
5.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对搭建方式和所得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若学生在如何处理数据上有困难,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铺设台阶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①:如何迅速并不重不漏地找到所有磁带装箱方式?
问题②:从各组数据中能发现表面积是随什么量变化而变化吗?
问题③:新长方体长宽高如何确定?
在这里,需要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搭建方式,即以小长方体的长所在边为列、小长方体的宽所在边为行、小长方体的高所在边为层,用(列数,行数,层数)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的搭建方式。同时,搭建成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表示为小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乘以列数、行数与层数。
例如,在解决30盘磁带装箱问题时,可以有如下5种搭建方式:(1列,1行,30层),(1列,2行,15层),(1列,3行,10层),(1列,5行,6层,(2列,3行,5层)。每种搭建方式对应的长、宽、高分别为(15cm,11cm,60cm),(15cm,22cm,30cm),(15cm,33cm,20cm),(15cm,55cm,12cm),(30cm,33cm,10cm),通过计算不难得出第二种搭建方式的表面积最小,按这种方式设计的包装盒最节省材料。
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搭建的图形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如果相同的长方体数量一定,当重叠面积较大时,包装纸箱的表面积较小。
(设计意图: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将“材料最少”转化为“求几何体表面积”;将实物的搭建方式用行、列、层数来区分。学生完成了对实际情境的数学建模,也收获了一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知数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通过设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中注重观察,从特殊的、较简单的情形入手,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从而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当然,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更为复杂,解决方案也更多元化,因此仍需结合生活实际,方能收获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薛丽萍,汪丽萍.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设计包装纸箱”探究案例[J].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4(12).
[2]高灵敏.包装纸箱中的数学问题[J].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3(12).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杨裕前,董林伟.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