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也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灵魂和特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出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根据古今教育家对“启发式”这一问题的论述,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应把“启”字活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导语中——创设情景,设疑启发
一位哲人说:“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设疑导入能诱发他们的天赋和灵性,从而形成探究反射,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时我注意利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主动地获取知识。课一开始我就启发提示:“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观看一件奇异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东西。”当我投示一幅裹着蜘蛛和苍蝇的琥珀幻灯片时又问道:“你们认识它是什么吗?”在学生不知何物又急于了解的情况下我向学生介绍说:“这是一块化石。”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又产生疑惑:为什么这黄褐色的透明体内有蜘蛛和苍蝇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今天讲的这一课就是要揭开这个谜团的。”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二、讲读中——循路设疑,启发探索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起于思,源于疑。循着思路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学,或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边学边想,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第一段点明了推测琥珀的形成时间是“约一万年前”,这时我给学生设疑启发:这是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谁也没见过,那么故事的详细情形是怎么知道的呢?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得知是从这块琥珀身上的特征推测出来的以后我又进一步设疑:科学家们的推测是否合理呢?这样的启发,又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带着这种欲望他们对课文细品慢读,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找出有关内容来证实这个“推测”是否合理。于是,“这个特殊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人人动手做松脂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也随着思维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我又接着启发:作者为什么断定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在海边的松林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化,由此产生种种联想,进一步懂得了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成因和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使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特殊的松脂球所需的条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循着思路,层层设疑启发,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中——重点启发,举一反三
启发式必须注意突出重点,同时必须抓住那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努力仍“心未通、辞未达”的难点问题进行诱导点拨,而不应撒网捕鱼,平均使用力量。备课时应注意估计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问时更要注意用训练的重点来启发。近年来,我以课文后的练习题为骨架,把“启发式”带进课堂,以克服繁杂琐碎的提问式倾向,把语文课上成知识和智能的训练课。如为了启发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攻破学习难点,我运用了“举一反三”教学法,即在同类教材编组教学中采用一类课文“举一”,二类课文联系“反三”;在段落内容或写法基本相同或结构相似的课文中采用首段(重点段)“举一”,其他“反三”。通过“举一反三”教学法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四、启发质疑想象,点旺创新的火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好学好问、勤动脑思考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优良品质。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想象,在奇思妙想中获得新的认识。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时讲到了琥珀的形成条件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蜘蛛爬向苍蝇时苍蝇有复眼,应该会发现飞走的。对此,我首先肯定他善于联想、敢于质疑的优点,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想、再议,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反复细读、品味,最后得出结论:科学家的想象是有道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在启发过程中共同学习解决了问题,每一次问题的成功解决都促进了学生间的交往,也更激起了他们创新的愿望。
启发式教学既有教育科学的探究,又有教学艺术的升华。教师应注意讲授艺术、提问艺术和设计艺术,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一、导语中——创设情景,设疑启发
一位哲人说:“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设疑导入能诱发他们的天赋和灵性,从而形成探究反射,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时我注意利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主动地获取知识。课一开始我就启发提示:“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观看一件奇异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东西。”当我投示一幅裹着蜘蛛和苍蝇的琥珀幻灯片时又问道:“你们认识它是什么吗?”在学生不知何物又急于了解的情况下我向学生介绍说:“这是一块化石。”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又产生疑惑:为什么这黄褐色的透明体内有蜘蛛和苍蝇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今天讲的这一课就是要揭开这个谜团的。”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激起了学生对课文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二、讲读中——循路设疑,启发探索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起于思,源于疑。循着思路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学,或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边学边想,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第一段点明了推测琥珀的形成时间是“约一万年前”,这时我给学生设疑启发:这是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事,谁也没见过,那么故事的详细情形是怎么知道的呢?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得知是从这块琥珀身上的特征推测出来的以后我又进一步设疑:科学家们的推测是否合理呢?这样的启发,又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带着这种欲望他们对课文细品慢读,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找出有关内容来证实这个“推测”是否合理。于是,“这个特殊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人人动手做松脂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也随着思维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我又接着启发:作者为什么断定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在海边的松林里?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化,由此产生种种联想,进一步懂得了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成因和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使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特殊的松脂球所需的条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循着思路,层层设疑启发,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中——重点启发,举一反三
启发式必须注意突出重点,同时必须抓住那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努力仍“心未通、辞未达”的难点问题进行诱导点拨,而不应撒网捕鱼,平均使用力量。备课时应注意估计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问时更要注意用训练的重点来启发。近年来,我以课文后的练习题为骨架,把“启发式”带进课堂,以克服繁杂琐碎的提问式倾向,把语文课上成知识和智能的训练课。如为了启发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攻破学习难点,我运用了“举一反三”教学法,即在同类教材编组教学中采用一类课文“举一”,二类课文联系“反三”;在段落内容或写法基本相同或结构相似的课文中采用首段(重点段)“举一”,其他“反三”。通过“举一反三”教学法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四、启发质疑想象,点旺创新的火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好学好问、勤动脑思考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优良品质。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想象,在奇思妙想中获得新的认识。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时讲到了琥珀的形成条件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蜘蛛爬向苍蝇时苍蝇有复眼,应该会发现飞走的。对此,我首先肯定他善于联想、敢于质疑的优点,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想、再议,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反复细读、品味,最后得出结论:科学家的想象是有道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在启发过程中共同学习解决了问题,每一次问题的成功解决都促进了学生间的交往,也更激起了他们创新的愿望。
启发式教学既有教育科学的探究,又有教学艺术的升华。教师应注意讲授艺术、提问艺术和设计艺术,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