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故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是大自然中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它是由带电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会对建筑物、设备和人畜等产生严重破坏。因此,人们对雷电的形成过程及其放电条件应有所了解,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不受雷电袭击。关于雷电的知识有很多,本文介绍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雷击不是“报应”
  盛夏7月一天的午后3点多钟,乌云翻滚,接着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雷声。正在铲地的河北省某县赵家沟的村民赶紧收工往家跑。很快,倾盆大雨伴随着冰雹落下来。50多岁的赵会计因为腿疼,扛着锄头走在最后,邻居老李陪着他。眼看快到家了,忽然一道亮光闪在赵会计的锄头尖上,只听“咔嚓”一声,赵会计被雷电击倒。当乡亲们闻讯赶来时,赵会计已身亡。
  赵家沟是个封闭的山沟,封建迷信还没有完全杜绝,对于赵会计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雷公”“电母”在作怪,是老天爷的“报应”, 赵会计以前肯定做过什么坏事,不然的话,为啥只有他遭雷击而没击旁人呢?特别是老李就在旁边,怎么一点没事呢?
  其实,云里所以会打雷、闪电,是因为云里带有电。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两种极性不同的电荷。由于电荷的存在,在云的内部和云与地面之间会形成很强的电场。一旦条件成熟,在云与地面之间、云与云之间、一块云的不同部位之间可能爆发出强大的电火花,这就是闪电。闪电的过程很快,用肉眼看,一次闪电只是短暂的一闪,可是就在这个瞬间,却发生了很复杂的物理过程。研究人员用连续高速摄影机拍下了闪电的全部过程。原来,一次闪电是由几次放电脉冲组成的。所谓脉冲,是指电流或电压的短暂起伏过程。闪电中的脉冲一个接着一个,脉冲之间的间歇仅为百分之几秒,后来的脉冲沿着第一个脉冲所经过的通道行进。这表明,闪电实际上是一种断断续续的放电现象,每一次闪电有几次到几十次的放电冲击,一次闪电的全过程仅为零点几秒。所以我们看到的闪电总是一闪一闪的。地面与云体间放电的过程非常快,速度高达几万千米每秒,我们平常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就是指云地闪电造成的落地雷。闪电通道内的电流很大,可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
  我们常听有人立下誓言:“我要瘦成一道闪电!”这话不无道理。闪电的通道确实非常狭窄,直径仅有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在这么狭窄的空气柱里流过这么多的电流,空气必然被烧得非常热。闪电出现时,周围气温超过2万摄氏度,所以常见的闪电是白色的。同时,因为闪电通道狭窄,所以有时几个人在一起行走时,只有其中某个人会遭到袭击,其他人可能会安然无恙。例如,《北京日报》曾报道:广西永福县广幅乡一家三口在雷雨天睡觉时,只有妻子遭雷击,丈夫和孩子却完好无损……所以,雷击是“报应”纯属无稽之谈。
  有闪电时,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引起闪电通道内产生与爆炸相仿的声波震荡。这种空气的震荡传到我们耳内就是雷声。实际上,这种声波是一种冲击波,它以5千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冲击波的破坏能力极强,离闪电三四十米的玻璃窗可以被震碎。一次闪电的雷声延续三四十秒,有时长达1分钟。
  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其实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快,是30万千米/秒,而雷声的传播速度只有340米/秒,比光速慢得多。通过闪电和雷声的间隔时间就能计算出闪电离我们有多远。
  预防雷电的惯用办法,是在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因为雷电喜欢走“捷径”,所以,高大的建筑物最容易被击坏。雷雨天气里要关好门窗,不要使用电器,不要在大树下和高大物体下避雨。在野外行走不要拿金属物品。
  神秘的“闪电熔岩”
  从前面所述可知,闪电的通道是狹窄的;但是,闪电通道究竟狭窄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无法进行实地测量。不过,人们借助“闪电熔岩”可以大体判断闪电通道的狭窄程度,有报道称,闪电通道最窄的仅有1厘米。
  1966年,在苏格兰阿伦岛上工作的考古学家,在靠近科里村庄的地方发现了一件令人惊奇的物品——一块闪电熔岩。从周边沙石的材质和年龄来判断,这块闪电熔岩的历史长达2.5亿年之久。它极有可能是在闪电袭击熔岩所在沙丘的顶部时形成的——闪电的高温和能量辐射到沙丘上,使其化合反应为玻璃,并将其塑造成一段空心的玻璃管。
  闪电熔岩在我国也有发现。一次,北京顺义潮白河沙滩附近的高压线被雷电击断,电业抢修工人发现高压线附近有一个隆起半米高的沙滩,扒开看时,竟是一个高约30厘米的树根状奇石。经过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30多位教授近两年的研究、鉴定和分析,确认它就是雷击石──闪电熔岩。2010年1月19日,在河北邯郸某地,人们发现了一堆似石非石、形似烧焦琉璃的东西,北京天文馆专家将部分样品带回北京分析,判定这是闪电熔岩。经过化验,这个样品的化学成分为65%左右的二氧化硅和铝、铁、钠等多种氧化物。
  关于闪电熔岩的成因,专家普遍认为:在雷雨天气,云层携带的正离子与地面携带的负离子相遇,就可能形成落地雷,当落地雷击中沙丘或砂岩,瞬间产生数千摄氏度的高温,把其中的相对良导体石英等进行有序熔化、汽化;有的岩石被熔蚀后,雨水又对其进行了快速淬火冷却,从而形成玻璃质和新生矿物的混合体,这种混合岩石体就是闪电熔岩。形象地说,闪电熔岩是天然造就的玻璃长管,形状多是长条状,和闪电的路径相近,外形像树根;它长可达数米;颜色由形成的泥土和沙决定,有黑色、绿色、白色等;内部光滑,可能有小气泡,外部多数为粗糙的沙粒。
  闪电熔岩之所以比陨石还少见,是因为其产生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除落地雷外,还必须有合适成分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壤中的二氧化硅要在50%以上,氧化铝要在20%左右才行。此外,还要有湿润的环境,当砂岩被熔化后,雨水、雪水等可起到淬火和瞬间冷却的作用,否则闪电很可能会汽化。   1752年,还是一名印刷工人的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冒著生命危险,做了举世闻名的风筝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发明的这一方法在美国被发扬光大,在人造闪电熔岩的实验中得到体现。1997年夏天,艺术家马可库伦姆做了数以百计的尝试,取得丰富的实验结果。他所制成的闪电熔岩大小不一,小到如同饮料吸管,大到著名的“闪电熔岩之母”——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载入史册的那个尾巴开叉超过5米的最长闪电熔岩。马可库伦姆的闪电熔岩实验都是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国际闪电研究与实验中心合作完成的,他们的实验基地靠近佛罗里达州斯塔尔克的国家保护基地。在这些实验中,他们首先发射一些小火箭,将其射入600~900米上空的暴雨云层中。他们效仿富兰克林的做法,在这些小火箭上绑了一根极细的铜线,以便使火箭与地面相连,这样的话才可以将被吸引来的闪电导入地面,为己所用。
  面纱未揭的神秘火球
  一年夏天,一架民航客机飞往北京,午后两点多钟,在5000米的高空中遇到雨和雪花。几分钟后,轰的一声巨响,一个火球从前舱向后舱滚去,但飞机没有颠簸,通信联络正常。10分钟后,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经过检查发现:位于机头的雷达天线罩上的避雷针被烧毁8毫米;机身前部下侧蒙皮上有一些被烧焦的麻点斑痕;飞机的垂直尾翼上被烧了一个小圆洞;机尾有一个电刷被烧坏。虽然乘客和机组人员安然无恙,但也被吓出一身冷汗。类似的情况,别的机组也遇到过,好在有惊无险。
  对于火球进入机舱的原因,有关专家认为:飞机本身是个金属体,它在电场中飞行,飞机的金属表面因感应和摩擦而带电。当带电飞机表面遇到这种火球时,在电力作用下,有时就会把火球引进机舱,并顺着座舱里的穿堂风移动。又因为飞机带电后,表面的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机翼尖、天线等尖凸部位,电荷集中得更多,这些部位附近空间的电位差就特别大,所以这些部位容易遭受火球的袭击。而机身和人员未受损害。
  根据调查,火球进入机舱的情况并不多见,在陆地上却屡见不鲜。火球烧死、烧伤人畜、烧毁树木、烧毁家用电器等例子每年都会在新闻中出现。
  1986年8月19日11时许,湖南省古丈县高望界岩托村,有35人正在一空房里躲雨,一个碗大的红色火球进入房间旋转,一声巨响,将房中的木柱劈开2米多长,造成5人丧命、9人重伤、9人轻伤。1989年8月12日10时5分,球状雷击使山东青岛的黄岛油库油罐起火,造成19人死亡、7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540万元。
  1965年夏天,苏联科学家德米特里耶夫正在乡间度假。一天晚上,忽然雷雨大作,在一次强烈的枝状闪电后,出现了一个深红色火球,它慢悠悠地向站在门旁的德米特里耶夫飘来,一边嗡嗡作响,一边发出黄色、绿色和紫色的火花。当火球临近德米特里耶夫时,却开始上升,随即向树林飘去;茂密的树林挡住了它的去路,随着一个很大的火花出现,在传来一阵木材劈裂的响声之后,火球消失在潮湿的大气中。在火球消失处留下了一股有刺鼻气味的咖啡色烟雾,德米特里耶夫立即用烧瓶在火球消失的地方取了样本。化验结果证明,具有刺鼻气味的是臭氧,咖啡色的烟雾则是氧化氮。
  这些报道中提到的火球在气象上被称为球状闪电。它很轻巧,一般呈球形,偶有呈梨形的,直径通常为1~20厘米,也有几米长的。火球的颜色大多发红,也有白色的。这种火球,在枝状闪电打到近地面处时容易出现,在我国,多见于南方和山地。令人奇怪的是,球状闪电喜欢钻洞,有时会从烟囱、窗户、门缝进入室内。它出现后,经常随着气流或导线移动,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但也有的始终一声不响;它消失时,往往会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并出现有气味的烟雾。
  球状闪电的出现,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为探索球状闪电的奥秘,科学家们花费了不少精力,有人甚至进行了球状闪电的模拟实验;但是,现代科学对它的形成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人们现在普遍认为,球状闪电是由化学过程引起的。但也有人认为,球状闪电的形成与臭氧有关。当枝状闪电放电时,在其通道里的臭氧储存了大量能量。因为臭氧是一种很容易分解的不稳定物质,它在分解时便释放出原来储存的能量,使周围温度骤然上升,附近空气中的氮分子变得十分活跃,与氧相互作用生成氧化氮,而这种能量的变化就引起了爆炸。
  球状闪电伤人的事情,我国每年都有。但至今防避球状闪电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在雷雨天关好房屋门窗,避免出现穿堂风,因为避雷针对球状闪电是不起作用的。不过,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球状闪电的面纱将会很快被揭开。
  联珠闪电和黑色闪电
  联珠闪电和黑色闪电是令人陌生的,因为它们要比球状闪电少得多。从国外提供的照片来看,联珠闪电形如一串发光的珍珠从云底伸向地面,又像从天上向地上发射的一串信号弹。根据资料介绍,1916年5月8日,在德国德累斯顿的一座钟楼上空,曾发生过一次联珠闪电,不少人看到了它,并做了记载。人们首先看到一个枝状闪电从云底伸下来,击中钟楼;接着,枝状闪电的通道变宽,颜色也由白变为黄色。不久,闪电通道渐渐变暗,但整个通道不是在同时均匀地变暗,因此明亮的通道变成了一串珍珠般的亮点,从云底垂挂下来,美丽动人。人们估计亮珠有32颗,每颗的直径有5米,亮珠之间的联线隐约可见。然后,亮珠逐渐缩小,形状变圆,亮度越来越暗,最后完全熄灭。由于联珠闪电出现的机会极少,维持时间也很短,因此,人们对它的成因一无所知。
  其实,比联珠闪电更罕见的是黑色闪电。在人们心目中,不发光的闪电是根本不存在的。的确,放电现象,特别是空中的放电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耀眼的光芒和隆隆的轰鸣声。因此,闪电似乎不可能是黑色的。然而,经过科学家的观察和对大气物理、化学性质的探索,却证实了黑色闪电的存在。长期观察表明,在自然界里,继球状闪电之后,接着立即出现黑色闪电的现象是较多存在的。l974年6月23日,在扎巴洛日城,苏联著名天文学家B.契尔诺夫曾亲眼看到一次飞快滚动的黑色闪电。事情发生在当日17时45分,一场大雷雨正袭击该城。契尔诺夫描述说,开始时是强烈的球状闪电,不一会儿,在它后边飞过一团黑色闪电,黑色闪电在灰色云层的背景下显得很清楚。这一现象使这位学者感到惊讶。更有趣的是,A.包格旦诺夫上校在大白天的莫斯科地区也目睹到一个平稳地冒着气的黑色闪电。上校说,这个黑色闪电的直径有25~30厘米,看上去像是雾中的凝结物。它身后的背景呈淡红色的阴影,在它的周围呈现深棕色的光轮。后来,这东西像是烧红了的大火球,飞快滚动着,不久就爆炸了。
  根据资料统计,黑色闪电常出现在树上、桅杆上、屋顶上和金属表面上,一般呈瘤状,看上去好像一团脏东西。如果这时有人去动它、打它,它便会立即冒烟或爆炸。如果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遇到黑色闪电,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无论是飞行人员还是地面指挥人员,对其都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并应充分了解黑色闪电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处置办法。
  那么,怎样解释黑色闪电的自然本质呢?
  科学家研究的结论是:黑色闪电是由分子气溶胶聚集物产生出来的。分子气溶胶的大量聚集是由太阳辐射、云中电场、宇宙射线、球状闪电等对空气长期作用的结果。当然,也有其他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大气中生成了无数带有正负电的离子和气溶胶的活跃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粒子会聚集成分子气溶胶状物,凑在一起的某些化学活跃分子充当催生剂,引起聚集物的燃烧或爆炸,这就是黑色闪电的生成过程。
  黑色闪电是最危险的闪电,危害性极大。因为黑色不易被人发现,就是雷达也难以捕捉到目标,常误认为是一只飞鸟或其他东西。当飞机接近这种闪电时,它会变成普通的球状闪电,或立即爆炸,飞行员叫它“空中暗雷”,所以应引起高度警惕。在地面上如果黑色闪电落在飞机机体、雷达设备、储油罐上,要特别小心,千万不可碰它。因为这时黑色闪电很容易变成球状闪电或发生爆炸。
  【责任编辑】赵 菲
其他文献
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小组称,他们在距离地球39光年外,发现一颗大小与质量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可能拥有大气层。这颗名为GJ1132b的行星半径是地球的1.4倍,质量是地球的1.6倍。研究小组利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2.2米ESO/MPG望远镜,从7个不同波段对其观测,发现在某一特定波長的观测中,它看起来比其他波长下的影像更大也更朦胧,这说明该行星拥有这种波长无法穿透的大气层。通过模拟一系列可能的大气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发布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调查》,新加坡连续4年排名榜首,成为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国香港居于次席,日本东京和大阪分列第四、五位,韓国首尔排名第6,生活成本最高的6个城市有5个来自亚洲。排名前十的欧洲城市只有4个,分别是瑞士苏黎世、瑞士日内瓦、法国巴黎和丹麦哥本哈根,北美地区城市则只有美国的纽约占据一席。上海仍是中国内地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位列第16名。尼日利亚的拉各斯(第13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轻吟一首《凉州词》,不知要点亮多少人对西北、对武威的文化记忆。两千多年前,年轻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在此策马扬鞭痛击匈奴;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以“武功军威”之意在新辟的河西疆土上置武威郡。因其地处西方,五行属金且地常寒凉,武威又被称为凉州。单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看,今天的武威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诸多城镇。但在中国早期历
1999年5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简称《条例》),《条例》中提到“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将向获奖者颁发500万元奖金,如此高额的奖金在国家科技奖中史无前例。根据规定,奖金中的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还有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  《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上一层楼。除了万众瞩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条例》还
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于2017年5月2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9岁。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专门发文哀悼,称“他的辞世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损失……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友好合作事业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这将是对布热津斯基先生最好的纪念”。美国媒体和智库的评论也很多,例如FT中文网评论说“布热津斯基的辞世是美国精英治国的终结”,兰德公司也
戒酒只需5分钟?未来有可能  酒之所以难戒,并非简单的意志力问题。酒精成瘾其实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会使大脑的神经信号传递过程发生变化。几年前,科学家在杏仁核这个脑区发现了线索。关于动物和人类的研究表明,杏仁核中一群神经元与嗜酒有关,酒精摄入和戒酒都会影响到其神经传递作用。为了更确切鉴定出神经环路中驱动饮酒的“肇事者”,科学家制造了嗜酒大鼠模型,花几个月的时间让大鼠染上酒瘾,然后让其戒酒,大鼠就出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珠海航展上,国产新型武装直升机-10、武装直升机-19成为航展上最耀眼的“明星”,风头盖过世界上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阿帕奇”,成为中国陆军的一张重要名片,同时有着“天空猛虎”的美誉。武直-10和武直-19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性能?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其神秘面纱。  武直-10的研制工程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其综合性能相当于美国的AH-1W“超级眼镜蛇”攻击直升机和意大利的A-129型攻
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85亿  聯合国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5亿;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7亿。但未来数十年内人口增速将减慢。这份名为《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报告称,未来3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约半数集中在9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埃及和美国。印度将在2027年前后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报告指出,未
《飞越童真》是1989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电影中有个有趣的场景,男主角约翰· 特拉沃尔塔模仿孩子的口气,咿咿呀呀地向小婴儿麦克念证券交易所清单,小麦克听着笑着,开心极了。小麦克当然听不懂约翰在说什么,让他咯咯笑个不停的是约翰说话的声音和声调。约翰在电影中用的这种说话方式,就是“婴儿语”。  什么是婴儿语  也许你无法定义什么是婴儿语,但你一定听过婴儿语。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喜欢对着小宝宝发出
2009年1月6日,我国第一条起于山西长治、经河南南阳、止于湖北荆门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运行。当合闸的指令下达后,强大的电能沿着千里银线跨越太行与伏牛两座大山、穿越黄河和汉江两条大河,闪电般地到达湖北华中电网。这一刻标志着我国在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一世界首条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打通了我国华北向华中送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