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燕燕事件看“依法治校”的紧迫性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教师姚燕燕因质疑该校教师职称评选过程不透明,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随即在互联网上发布视频予以曝光。2020年11月25日,山阳区教育局介入调查,称未发现评审过程存在违纪违规行为,但认为学校公示工作不细致、操作不规范。由于对通报结果不认可,姚燕燕随后向山阳区教育局进行申诉。但由于该局在规定时间内未及时回复,2021年1月18日,姚燕燕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将山阳区教育局诉至法院。不久,山阳区教育局决定给予焦作市第十七中学部分校领导诫勉谈话和提醒谈话。2021年3月29日(姚燕燕与教育局诉讼案开庭前一天),焦作市第十七中学发布对姚燕燕做出处理、处分的通报,内容为免去姚燕燕班主任职务、责令其删除不实言论、做出深刻检查,并责令其停课配合调查。
  就在笔者写此文时,这起案件还在审理之中,尚未尘埃落定。
  从此前焦作市第十七中学发表系列通报的情况来看,学校领导格局的狭隘、对法律的恐惧、法治意识的淡薄、法治思维的欠缺、应急管理经验的匮乏,实在令人慨叹。
  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是文明社会每个公民的必修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对法律的信仰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前提条件。
  苏格拉底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到普通民众,只有敬畏法律、信仰法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信仰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奉行不渝;法律信仰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把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精神皈依,堅守不悖;法律信仰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用自己的行动捍卫法律的尊严,“为权利而斗争。”
  尊重法律、崇尚文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以法治推进社会文明建设,要继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遵法守法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追求,让文明理念根植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在全社会凝聚文明共识,夯实文明基础。
  从校方应对姚燕燕一事的态度和手段来看,要真正使法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不懈努力。
  文明社会的公民
  不能对法律“敬而远之”
  此次姚燕燕事件,校方表现出对于法律“敬而远之”的姿态。他们似乎把姚燕燕维护权益诉诸法律的做法当成“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不惜用通报处分这样的蛮力解决问题,再三给当事人施压,企图让其撤诉,这显然是对法律的重度无知与深度误解,之所以对普通教师的诉讼产生“畏惧”,恰恰说明校领导层法律常识的无知,法律意识的淡薄,法治思维的欠缺。
  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从国家性质到人民权利,从政府权责到人民义务,宪法存在的意义就是限制公权力过度膨胀,从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说宪法是“写满人民权利的纸”,一点儿也不过分。正是因为缺乏法律常识,没有充分领会法治精神,所以才会产生“畏惧”。“畏惧”法律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不仅是因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懂得体恤民情,还因为很多老百姓自己也对这种观念深信不疑。对待法律,我们应心存敬畏,而敬畏不能混同于“畏惧”,一个真正知法懂法守法敬法的国家,应该深知法律的“脾气”和“秉性”,理解制定它的目的和意义,只有驱走“畏惧感”,才会满怀“敬畏心”。
  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
  重要阵地
  社会主义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其重要保障机制。青少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学校法治教育:(一)学校法治教育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应有的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二)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逐步熟悉与践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成为具有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合格公民;(三)学校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崇尚社会主义法治,形成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学校法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主线,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五)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教师的法治学习和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总之,学校是宣传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只有实现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持续和系统推进,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切实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越性,才能以实际行动更好地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教育行政人员
  应成为学法、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才能使法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素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法律信仰、遵法守纪意识的形成,必须首先抓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这个“关键少数”。“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必须抓住各行各业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教育系统,能否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关键在于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态度、决心和行动。各级教育局长、校长作为“关键少数”,身份特殊、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影响重大,必须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法治使命,牢牢扛起法治责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说到底,面对姚燕燕为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诉求,焦作市第十七中学、山阳区教育局本应以公开透明、理性合法的方式寻求公正合理的解决渠道,妥善化解矛盾,于公于私有一个堂堂正正,令人心服口服的交代,熟料却让这样一起涉及教师权益的纠纷变成了一场当地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主导的“挟私报复”的网络舆论大战。当事人姚燕燕敢于拿起法律武器,起诉当地教育局行政不作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是法律赋予她的权利,说明她有最起码的法律意识,值得肯定和赞许。既已诉诸法律,校方和教育局则应服从法律,依照司法程序去处理,而不是一边走司法程序,一边施压打压,滥用行政处罚阻止教师维权。焦作市第十七中学领导的胡乱作为与山阳区教育局的暗中默许,恰恰说明教育管理层法律意识的淡薄、知识结构的欠缺、认知水平的低下,也充分说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迫在眉睫与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宝鸡市岐山县岐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来读了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一书,无论从家长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都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经做过长达十余年的家庭教师。洛克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教育漫话》,之所以称为“漫话”,是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的内容,全部是从写给朋友的信件整理而来的。  整本书的文字随
期刊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莫高窟;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用毕生的精力保护莫高窟;她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默默守护着荒漠里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称她为“莫高窟的女儿”。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初心,什么是坚守,她就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
期刊
今年春天,一场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肆虐,各校“停课不停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互联网教育成为摆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面前的一大课题。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在今后的常规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现根据学校工作和发展需要,梳理点滴体会。  一、“互联网思维”的概念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
期刊
读书不觉已春深,蓦然回首,踏上讲台已24个年头了,站在庚子岁中,回顾前尘,才发现一路走来最是勤勉能致远。  初次踏上讲台的青涩至今仍历历在目,尤其难忘的是老校友校长来听课的情景,那次我执教的是吴伯箫的《菜园小记》,那节课在流畅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后,还剩两分钟,我就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一个学生举手提问最后一段“记一辆纺车”前面的破折号的含义,我给学生做了提示点拨后,学生恍然大悟,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
期刊
课后服务工作是一个小切口,解决的是大问题。从政治站位看,课后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体察民情、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从民生层面看,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学生的发展和安全都存在隐患,社会反响强烈,课后服务工作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补齐教育民生领域短板的重要举措。  近两年,就课后服务工作,陕西已专门发文做了安排部署,全省各市、县、校对课后服务工作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
期刊
7月21日至24日,陕西省第三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终期考核汇报顺利结束。我将自己在名师培养期的感悟总结如下,希望与各位同行交流。  脚踏实地,让教研植根于课堂  (一)个人研修,脚踏实地、植根课堂  在培养期,每位工作室主持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把多年的教学思考进行了全面总结,提炼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诠释。在支持名师成长上,一所所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组建名师联盟,建立协作伙
期刊
专家介绍:  王敬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杨新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  郭院丽  北京一零一中学学生处主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要求,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施,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水平,近日,法学专家、教育专家和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科业务专家,围绕校园法治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嬗变、校园法治教育与预防犯
期刊
2014年10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期刊
依法治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长期担任学校等教育机构法律顾问的过程中,我们将依法治校遇到的主要问题梳理划分为事前预防、事中参与和纠纷处理三阶段,笔者将针对不同阶段,结合案例与大家分享。  事前预防  【案例1】真“假”伯父  2019年初,一男子自稱其为某幼儿园学生许某的伯父,来到该幼儿园要求提前接走许某,引起许某当班教师
期刊
日前,陕西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对2021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管理提出坚决贯彻落实“四个坚持”: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坚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坚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同步录取;坚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努力构建陕西省义务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持续做到“四个坚持”的基础上,今年增加了两项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