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曾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中共特科元勋陈赓大将则认为她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如今,这位传奇“女谍”已108岁,在她的百岁人生中,有一段闪耀的“潜伏时期”……
逃离包办婚姻,改名“慕兰”
1907年,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字淑仪)出生在浏阳一个开明之家。她的父亲黄颖初曾经是谭嗣同幕友,与谭嗣同一起办过收养弃婴的育婴堂,并与许多民国政坛人物都有交往。
1919年,12岁的黄慕兰被父母送进长沙周南女校。周南女校当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学生,如向警予、蔡畅、杨开慧、丁玲等。后来,她因母病退学在家自学,却一直不忘校长教诲,在读《列女传》中的《木兰辞》时十分钦佩智勇双全的花木兰,参加革命后就改名为慕兰。
1923年至1925年,黄慕兰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包办婚姻。“丈夫”是抽鸦片、打丫鬟的二世祖。黄慕兰偷偷给父亲写纸条,要求以母病为由回家,从此再未回过婆家。而父母也让她为上大学做准备。多年后,黄慕兰说:“如果我的父母不是如此开通慈爱,或者我遇上一个好男人,也许我的故事就此结束了。”黄慕兰没想到,自己的故事其实才刚开始。
遇见两个让她心动的革命伴侣
逃离包办婚姻的黄慕兰,决心以革命志士秋瑾为榜样。北伐前夕,她毅然剪掉长发,在汉口投奔宋庆龄、何香凝领导下的妇女运动,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这位19岁的妇女运动领袖,不仅人长得漂亮,顾盼生辉,而且有文化、交际广,有魄力,活动能力强,在武汉三镇很出名。很多优秀男士都对她展开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为长篇小说《骑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据说茅盾写《蚀》也借鉴过她的故事。
1927年风云多变。国民党“分共”、宁汉分裂、宁汉合流,南昌起义,接踵发生。国共分裂之后,黄慕兰与丈夫宛希俨被命令转入地下工作,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至此,黄慕兰开始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潜伏”人生。
1928年,儿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4个月之后即牺牲。直到7个月后,黄慕兰才在无意之间获悉丈夫牺牲的消息。她只有“忍痛节哀,更加发愤地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在革命实践中的奉献继续完成他未竞的事业,来报答他对我的恩情,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1928年12月,黄慕兰接到地下党组织调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中央特科成员。赴命之前,她强忍着丧夫别子的巨大哀伤,把刚断奶的儿子送回宛希俨的父母家抚养。
在中央机关工作时,黄慕兰遇见了在武汉时就认识的贺昌。贺昌在中共六大上和关向应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见到黄慕兰,贺昌劝慰她节哀顺变,鼓励她摆脱消极情绪。在贺昌的帮助和鼓励下,黄慕兰渐渐开朗起来,和贺昌的感情也日益加深。终于有一天,贺昌向她求婚。在征求周恩来意见、得到组织同意后,黄慕兰开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与贺昌结合不久,黄慕兰离开中央参加工人运动。1931年,作为革命领导人,贺昌主动申请独自秘密前往苏区斗争,黄慕兰再次面临离别。此前她为贺昌生下一个孩子,为了革命事业,孩子出生不久,就被贺昌送到了另一对革命伴侣处抚养。
当时黄慕兰身上也有要承担的任务:1931年1月,因“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受到很大破坏,许多地下党员被捕。组织看中了黄慕兰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便委命她为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与潘汉年单线联系,承担营救被捕
她的心里埋藏着不能说的秘密
地下党组织交给黄慕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营救关向应。黄慕兰打扮成上层妇女,出面去找一个名叫陈志皋的年轻进步律师。黄慕兰告诉陈志皋,要救的人是自己姑表兄。陈志皋出身于享有盛名的世家门第,家族背景雄厚,其父陈其寿在上海法租界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在陈志皋的帮助下,黄慕兰还拜见了他的父亲陈其寿,陈其寿很欣赏黄慕兰。经组织同意,黄慕兰被陈老爷子收为干女儿。在陈氏父子的帮助下,关向应被放了出来。
在营救关向应期间,陈志皋对美貌智慧的黄慕兰展开了彬彬有礼的追求。
《黄慕兰自传》记载:1931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和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曹谈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个共产党头头,说此人是湖北人,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一口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一边面不改色地喝咖啡,一边紧张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谁?突然,一个符合描述特点的人物闯进了她的脑海里:这个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发!这个人要是叛变就不得了!
黄慕兰心里急得要命,但一直忍到曹离开,之后,她以头痛为由请陈送她回家。短短两小时之内,这个消息便由黄慕兰传给了潘汉年,再由潘汉年传给了康生,最后由康生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果然,当天晚上,向忠发带着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钥匙开门闯进了周恩来转移前的住所。若不是黄慕兰的这次偶遇,中共在上海的中枢机构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垮掉。
黄慕兰立下的这件奇功,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恩来后来专门约见黄慕兰,表扬了她的灵活机警,并嘱咐她抓牢陈志皋,做他幕后参谋。
在和陈志皋的交往中,黄慕兰结识了很多上层人士,她不忘使命,在幕后策划各方面的营救活动。与此同时,党组织也加强了对陈志皋的争取工作。
1933年,陈志皋正式向黄慕兰求婚。但那时,黄慕兰一直都对去苏区后杳无音讯的贺昌念念不忘,就以家庭地位不相配为由拒绝了陈。但陈“竟咬破手指,在一条白的手巾上书写爱意”。黄慕兰向组织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党组织认为,在当时复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合,很可能会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黄慕兰于是听取了组织的意见。带着“继续支持营救被捕同志工作、婚后互不干涉个人行动、允许她将来与前夫遗孤相认”的三项约定,陈志皋迎娶了情绪复杂的黄慕兰。
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婚以后,1933年奉命脱党,以民主人士的面目出现和活动。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为中共工作,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期间再次遭受国民党的牢狱之灾。
平静、幸福的晚年
“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入柔肠干结。回忆北伐扬鞭,年少风光卓绝。壮志豪情报国心,如荼火热。抛家出走忘朝夕,挥剑誓除荆棘。世间事,自多曲折。肝胆照,同仇巾帼。救死抚伤,神驰先烈。强敌崩溃,人民欢悦。又谁料风波再涉。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这首黄慕兰老人出版自传时有感而发的诗词,被老人印在百岁寿辰的请柬上。
诗词中她所说的“又谁料风波再涉”,是指上世纪50年代,因受“潘杨案”牵涉,两度入秦城监狱,辗转17年。上世纪80年代,她在邓颖超的帮助下,顺利平反,并任上海市政府参事。1993年至今,一直移居杭州。
黄慕兰还在自传中回忆,在“文革”之乱中,许多难友因过度忧郁、神经受损害,有的竟失去了记忆力。但她当时却乐观地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我觉得软禁在此,倒是使我们免受外面文革风暴冲击折磨之苦,乃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措施,内心充满着期待平反恢复自由的乐观精神,因而思想开朗,并坚持勤练太极拳,故能保持身体健康。”
如今的黄慕兰,依旧爱看电视,每天必看《新闻联播》;爱打麻将,中午必打一小时纸麻将;最大的爱好是照相,与她合影时,她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据《湖南日报》)
逃离包办婚姻,改名“慕兰”
1907年,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字淑仪)出生在浏阳一个开明之家。她的父亲黄颖初曾经是谭嗣同幕友,与谭嗣同一起办过收养弃婴的育婴堂,并与许多民国政坛人物都有交往。
1919年,12岁的黄慕兰被父母送进长沙周南女校。周南女校当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学生,如向警予、蔡畅、杨开慧、丁玲等。后来,她因母病退学在家自学,却一直不忘校长教诲,在读《列女传》中的《木兰辞》时十分钦佩智勇双全的花木兰,参加革命后就改名为慕兰。
1923年至1925年,黄慕兰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包办婚姻。“丈夫”是抽鸦片、打丫鬟的二世祖。黄慕兰偷偷给父亲写纸条,要求以母病为由回家,从此再未回过婆家。而父母也让她为上大学做准备。多年后,黄慕兰说:“如果我的父母不是如此开通慈爱,或者我遇上一个好男人,也许我的故事就此结束了。”黄慕兰没想到,自己的故事其实才刚开始。
遇见两个让她心动的革命伴侣
逃离包办婚姻的黄慕兰,决心以革命志士秋瑾为榜样。北伐前夕,她毅然剪掉长发,在汉口投奔宋庆龄、何香凝领导下的妇女运动,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这位19岁的妇女运动领袖,不仅人长得漂亮,顾盼生辉,而且有文化、交际广,有魄力,活动能力强,在武汉三镇很出名。很多优秀男士都对她展开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为长篇小说《骑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据说茅盾写《蚀》也借鉴过她的故事。
1927年风云多变。国民党“分共”、宁汉分裂、宁汉合流,南昌起义,接踵发生。国共分裂之后,黄慕兰与丈夫宛希俨被命令转入地下工作,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至此,黄慕兰开始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潜伏”人生。
1928年,儿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4个月之后即牺牲。直到7个月后,黄慕兰才在无意之间获悉丈夫牺牲的消息。她只有“忍痛节哀,更加发愤地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在革命实践中的奉献继续完成他未竞的事业,来报答他对我的恩情,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1928年12月,黄慕兰接到地下党组织调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中央特科成员。赴命之前,她强忍着丧夫别子的巨大哀伤,把刚断奶的儿子送回宛希俨的父母家抚养。
在中央机关工作时,黄慕兰遇见了在武汉时就认识的贺昌。贺昌在中共六大上和关向应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见到黄慕兰,贺昌劝慰她节哀顺变,鼓励她摆脱消极情绪。在贺昌的帮助和鼓励下,黄慕兰渐渐开朗起来,和贺昌的感情也日益加深。终于有一天,贺昌向她求婚。在征求周恩来意见、得到组织同意后,黄慕兰开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与贺昌结合不久,黄慕兰离开中央参加工人运动。1931年,作为革命领导人,贺昌主动申请独自秘密前往苏区斗争,黄慕兰再次面临离别。此前她为贺昌生下一个孩子,为了革命事业,孩子出生不久,就被贺昌送到了另一对革命伴侣处抚养。
当时黄慕兰身上也有要承担的任务:1931年1月,因“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受到很大破坏,许多地下党员被捕。组织看中了黄慕兰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便委命她为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与潘汉年单线联系,承担营救被捕
她的心里埋藏着不能说的秘密
地下党组织交给黄慕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营救关向应。黄慕兰打扮成上层妇女,出面去找一个名叫陈志皋的年轻进步律师。黄慕兰告诉陈志皋,要救的人是自己姑表兄。陈志皋出身于享有盛名的世家门第,家族背景雄厚,其父陈其寿在上海法租界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在陈志皋的帮助下,黄慕兰还拜见了他的父亲陈其寿,陈其寿很欣赏黄慕兰。经组织同意,黄慕兰被陈老爷子收为干女儿。在陈氏父子的帮助下,关向应被放了出来。
在营救关向应期间,陈志皋对美貌智慧的黄慕兰展开了彬彬有礼的追求。
《黄慕兰自传》记载:1931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和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曹谈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个共产党头头,说此人是湖北人,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一口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一边面不改色地喝咖啡,一边紧张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谁?突然,一个符合描述特点的人物闯进了她的脑海里:这个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发!这个人要是叛变就不得了!
黄慕兰心里急得要命,但一直忍到曹离开,之后,她以头痛为由请陈送她回家。短短两小时之内,这个消息便由黄慕兰传给了潘汉年,再由潘汉年传给了康生,最后由康生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果然,当天晚上,向忠发带着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钥匙开门闯进了周恩来转移前的住所。若不是黄慕兰的这次偶遇,中共在上海的中枢机构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垮掉。
黄慕兰立下的这件奇功,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恩来后来专门约见黄慕兰,表扬了她的灵活机警,并嘱咐她抓牢陈志皋,做他幕后参谋。
在和陈志皋的交往中,黄慕兰结识了很多上层人士,她不忘使命,在幕后策划各方面的营救活动。与此同时,党组织也加强了对陈志皋的争取工作。
1933年,陈志皋正式向黄慕兰求婚。但那时,黄慕兰一直都对去苏区后杳无音讯的贺昌念念不忘,就以家庭地位不相配为由拒绝了陈。但陈“竟咬破手指,在一条白的手巾上书写爱意”。黄慕兰向组织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党组织认为,在当时复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合,很可能会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黄慕兰于是听取了组织的意见。带着“继续支持营救被捕同志工作、婚后互不干涉个人行动、允许她将来与前夫遗孤相认”的三项约定,陈志皋迎娶了情绪复杂的黄慕兰。
黄慕兰与陈志皋结婚以后,1933年奉命脱党,以民主人士的面目出现和活动。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为中共工作,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期间再次遭受国民党的牢狱之灾。
平静、幸福的晚年
“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入柔肠干结。回忆北伐扬鞭,年少风光卓绝。壮志豪情报国心,如荼火热。抛家出走忘朝夕,挥剑誓除荆棘。世间事,自多曲折。肝胆照,同仇巾帼。救死抚伤,神驰先烈。强敌崩溃,人民欢悦。又谁料风波再涉。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这首黄慕兰老人出版自传时有感而发的诗词,被老人印在百岁寿辰的请柬上。
诗词中她所说的“又谁料风波再涉”,是指上世纪50年代,因受“潘杨案”牵涉,两度入秦城监狱,辗转17年。上世纪80年代,她在邓颖超的帮助下,顺利平反,并任上海市政府参事。1993年至今,一直移居杭州。
黄慕兰还在自传中回忆,在“文革”之乱中,许多难友因过度忧郁、神经受损害,有的竟失去了记忆力。但她当时却乐观地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我觉得软禁在此,倒是使我们免受外面文革风暴冲击折磨之苦,乃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措施,内心充满着期待平反恢复自由的乐观精神,因而思想开朗,并坚持勤练太极拳,故能保持身体健康。”
如今的黄慕兰,依旧爱看电视,每天必看《新闻联播》;爱打麻将,中午必打一小时纸麻将;最大的爱好是照相,与她合影时,她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