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l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地方课程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与意义,人们逐渐意识到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多学科的理论背景,诠释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开发地方课程的诉求,并提出了基本的开发思路与方法。将不同文化的魅力与内在价值纳入地方课课程体系之中,不仅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而且深化学生对各种文化的了解程度,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地方课程 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8-01
  20世纪中期,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流形式多样化,各个国家、民族、地区所代表的不同文化间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学校课程作为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文化的多样性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诉求。因此,学校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作用,学校除了安排国家课程,传递普遍性知识,还应设置地方课程,传递地方性知识,弘扬地方的多样文化。
  一、概念界定
  关于多元文化的含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视角进行了界定。国外的文化人类学家沃特森、詹姆斯林奇、多元文化教育学家詹姆斯班克斯等认为多元文化是一场教育改革,这场教育改革不仅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课程多元化,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不同种族、性别、阶层、肤色的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改变多种族国家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以及社会的不公平。我国对多元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这种教育传递我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人类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行为习惯等,多元文化不仅要体现“多元”,同时也要注重“一体”,即尊重不同文化多样性、差异性基础上保证文化的整体性。
  我国地方课程的研究历史较为短暂,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给予了地方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一定的法律地位。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地方课程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对地方课程解释有几十种,地方课程即包括地方本位课程,又包括地方取向课程。笔者将地方课程界定为: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与方针,根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当地学生的兴趣与特殊需求,由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基于地方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教育内容以及地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等。
  二、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阐析
  1.后现代知识观
  20世纪之前,学校课程中科学知识占据了整个课程体系,所有的知识都是统一的,科学知识以外的知识毫无立足之地。科学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霸权局面,导致地方性知识、民间知识等无法传播开来,威胁到人类知识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现代知识观的兴起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控制权提出了批判,他们倡导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并重,其他知识不依附于科学知识而独立存在。后现代知识观教会人们尊重与学习多种知识,并从中获得发展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课程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知识的多元化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也为地方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主体建构知识。其中诸多观点可以运用到课程与教学理论中,为课程与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解释却各不相同。个人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个体的世界都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不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也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3.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最早出现在批判以美国为中心的盎格鲁文化同化理论和熔炉理论中,美国早期的历史学派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即承认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各种文化区域内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价值观等,承认各个民族过去和现在创造的各种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文化相对主义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地方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法
  课程开发是文化的选择与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地方课程的构建同样也是多种文化之间的选择与重建。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出地方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地方课程开发的原则。由于地方资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开发地方课程应坚持“从地方实际出发”,即按照我国教育政策、方针,从地方的优秀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地学生的需要等出发,挖掘各个地区的优秀文化成分。
  其次,地方课程开发的策略。传统的课程开发形式往往具有单一性、封闭性,主要由国家自主开发,地方与学校按照国家政策文件实施即可,而地方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建立合作机制。
  最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结果。课程资源结果通过两种形式来呈现,其一,被挖掘的地方文化直接进入课程。除了形成地方课程内容之外,还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参考资料、辅导资料等,它们共同形式非生命的课程资源;其二,具有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社区人员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他们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是推动地方课程实施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04
  [2]王鉴.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7
  [3]腾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4]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04
  [5]邓艳红.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兼谈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J].教育研究,2004(15)
  [6]廖辉,徐泽红.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开发模式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7]田景正.文化体与地方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8]成尚荣.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9]成尚荣.地方课程管理和地方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4(3)
  [10]徐学俊.周冬祥.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12)
  [11]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12]卓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8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新兴铸管的高额现金股利入手,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资本市场现金股利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现金股利并没有起到缓解代理,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主
学位
伴随着中国通信业的飞速发展,需要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的通信测试仪器,从而出现了众多销售国外先进通信测试仪器的代理公司。由于代理公司的队伍在中国快速增长,出现了多家公
学位
“到家”在“伊到家”的表达结构中充当形容词的用法已属常见。由于其与本义存在特定的语义联系,“伊到家”结构也表现出多样的语义内涵和较高的语用价值。本文试从语法、语义
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与团校建设初论崔勇随着全团组织实施的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向前推进,如何使团校成为培养跨世纪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全面认识团校是培养跨
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家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国的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已引发
学位
电视中一段关于聚能环电池的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其效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本文以玩具赛车为例,通过简单、便捷、直观的动手实验揭开聚能环电池神秘的面纱.
【摘要】对现阶段高校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据行为科学理论、科学管理轮、系统理论、教育评估理论等建立系统且科学的招生评估系统,以满足对招生管理工作客观准确预测的科学与评估目的。由新学员的各种参数中抽取挖掘并分析生源的分布与质量及报到率等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它是提高招生管理水平、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有力科学导向,通过网络数据的共享,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设计 高校招生 评估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大学生为了生存向现实低头,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而且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课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确定就业方向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现状,并重点探讨了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就业竞争
Based on measured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acceleration responses,a non-probabilistic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ique is proposed for the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9-02  一、核心能力概说  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是近些年发达国家大学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主要观点是:大学教育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七种能力。在这个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