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的结构特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f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以下简称《读》)是他早年的散文作品,虽然写作年代较早,但他的机智隽永、比喻新奇、旁征博引的写作风格已露端倪,讽刺却不辛辣,批评而不尖刻,显示出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学风格。
  《读》的体裁应当属于读后感之类,但写法绝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真是自出机杼,别有洞天。本文试图从研讨结构入手来破解《读》的微言大义。
  一般的读后感是先写所读,再写所感,由读生感,感由读发。像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就是采取此种写法。而《读》却不如此。第一段似乎在漫不经心地谈自己的一点人生感想,谈年龄相差大小对长辈的不同态度,言谈中不失诙谐。然而再结合第二段来看,我们发现原来第一段是在构筑一个类比推理的大前提。综合这两段,这个类比推理可以表达为,我们可以在年龄相差极大的小辈面前卖老,几千百年前的古人就像这样的小辈,所以我们可以在几千百年前的古人面前卖老。在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之后,“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翻出了全新的意义,显示出作者的睿智和惊人的勇气——在此之前,谁敢对我们的祖先如此“不敬”?
  这两段与《伊索寓言》还没搭上边,但作者的写作意图逐渐明显了,在第二段末尾对现代人的共性心理作了这样的揭示,“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种揭示,似褒实贬,寓批判于貌似褒扬的言谈之中,把矛头径直指向了现代人。那么,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为什么读《伊索寓言》能引起这些感想?因为它是两千六百年前的古人写的,到这时,就不能不令人豁然开朗,原来前两段关于古人与现代人的论述都在为读《伊索寓言》张本,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收放自如的本事。
  这样,“这些感想”无疑是指代第一二两段内容。接下来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说:“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因为“它至少给予我们多重安慰”。“安慰”者,启示也。而这三大启示都是建立在前两段的类比推理之上的——两千六百年前的古人是很小很小的小孩了。我们现代人有多了不起!我们还是把那些浅薄的见解一一纠正吧。
  前面三段可以作为一个大的部分,总写读《伊索寓言》的感受,用反语的方式讽刺现代人的所谓“进步”。
  接下来用九个段落以九个故事为例,一一纠正了那些浅薄的见解。这九个故事(第六个出自《克雷洛夫寓言》除外)基本上是按照《伊索寓言》中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但由于作者的旨趣在于借伊索之酒杯,浇自身之块垒,是信手拈来,随手一击,而没有严格的考证,所以像引用的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在原书中是第二十二个,而第二第三个故事是原书中的第七第八个,大概是作者对那些处处要显示出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的“文化分子”最为痛恨,所以列在了批判之首。作者的这种不拘泥原著、随意挥洒的风格还有两个证据,一个证据是上文括号中提到的第六个故事“牛跟蛙的故事”出自《克雷洛夫寓言》,而不是出自《伊索寓言》;另一个证据是第七个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文故事与作者引用也有较大出入。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作者对现代人丑陋人性的批判,反而显得进退有据,挥洒自如。
  这九个段落各段内部都是先简述故事,然后引申联想,从不同角度揭露现代人的阴暗面。第四段揭露出风头,第五段揭露假道学,第六段揭露不自知,第七段揭露往上爬,第八段揭露嫉妒,第九段揭露自欺,第十段揭露吝啬,第十一段揭露口是心非,第十二段揭露伪装害人。所有这些,可以一言以蔽之,狡猾。因此,第四至第十二段可以作为第二部分,以九个故事为例,纠正古人的“浅薄”,剖析现代人在狡猾方面的各种表现。
  文章的最末尾一段第十三段是总结结论部分,也是解读全文主旨的关键所在。前面两部分虽有揶揄调侃,但不大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以为作者在赞扬现代人的聪明与进步,以为我们的古人真的幼稚浅薄。本段开头提出“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为什么?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成人给孩子们造成的世界要纯朴得多,而现在,许多人在狡猾方面不知进步了多少!如果现在的儿童还把我们的世界看成《伊索寓言》里的那样,“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那么,作者是不是像卢梭那样主张复古,是不是也厚古薄今?不,因为钱先生是相信进步的人,相信社会总会向前发展的。虽然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会越来越坏,但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因此,文中说《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实乃愤激之词。
  本段采用对照式结构,在批驳卢梭的观点中指出现代社会不像寓言里的那样公平清楚,充满了诡诈。
  综观全文,以类比推理始,以对照论证终;以肯定读《伊索寓言》始,以反对读《伊索寓言》终,相反相成,谨严有度,似褒实贬,暗藏机锋。在随意挥洒里动烛世象,在不温不火中展露出作家的匡世济时之心。
  
  单位:湖南冷水江市七中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进入到一个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相互间有了更多影响、渗透和借鉴。尤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为学生创造新型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性学习策略,培养学
期刊
《恰到好处》这篇短文,写于1962年,是杨述针对人们思想中存在的左的倾向而写的一篇思想随笔。在它不足千字的篇幅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观点,阐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说理透辟深刻,针对性强,简洁生动,真可谓短小精悍。文章虽短,却令人难忘,这不仅是因为阐述的道理深刻,更主要是因为它那高超的说理技巧。你也许要问:高超之处在哪里?别急,且听我细说。   
9月,新学期开始,校园里又迎来新生,他们对即将开始的职高新生活,既充满好奇,又有些羞怯.升入高年级的同学们刚过完一个充实的暑假,他们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了最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资助问题因其办学机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梳理并分析了独立学院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助力度偏低、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供不应求”、评定贫困生难、重物质帮扶轻精神援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作者简介:钟珂(1984-),女,湖北天门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助教。(广东 广州 510800)  中图分类号
对讲台的认识始于在实验小学当校长时期,每天与纯真的孩子打交道,每天看着孩子亮晶晶的眼睛,每天有孩子来跟我分享奇思妙想……我的内心自然地生出一个想法,学校的教育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于是,我经常观察讲台上的教师在干什么,经常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使教学更有效,一起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一起分享在讲台上的智慧,甚至好多次都萌发了自己走上讲台实践的念头。  后来,工作的调动,年逾不惑的我,从“幕后”来到
《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她演奏技艺娴熟,心中充满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对于初中生来说,小学英语是一个初始阶段,而初中英语则是深化基础阶段.所以,教师在对初中英语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使得学生逐
期刊
根据民办高校的教学特点,在思修课堂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尝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音、像于一体,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可以在为课堂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让英语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