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潮起上海。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开放城市,上海继承了以传统经典为标示的“江南文化”;汇聚了以中西融合为特征的“海派文化”;孕育了以革命图强为目标的“红色文化”。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海内外重要的美术家几乎都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他们留下的许多作品既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印证,更是东方审美独特价值的呈现。
上海美术馆成立于1956年,历年来接受了许多美术家和家属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捐赠,这些捐赠几乎可以构成上海现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个时代的美术经典。
“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句,中华艺术宫的此次展览借取这段诗句的意境,向20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致敬,也向这个时代伟大的美术家致敬。共展出作品150余件,均来自历年来艺术家或者艺术家家属捐赠给中华艺术宫的藏品。展览共分四个部分。
在“春江推潮后来人”的展览中,表现了上世纪众多艺术家在传统绘画上的继承、探索与思考。这个单元展示的画家有朱屺瞻、贺天健、谢稚柳、唐云、陆俨少、程十发等沪上名家,他们“汇入我民族固有之美术,抱持其以往之光荣”,曾接受过系统的文人画训练,在传统艺术中浸淫多年,传统绘画功力非常深厚,但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具备鲜明的个人风格。
而在“融合中西为吾志”部分中,展示了林风眠、关良、吴冠中、吴大羽等融合中西绘画艺术风格,开创新貌的艺术家作品。从最初的“东西优劣”到讨论“东西异同”的转变,通过“中西美术比较”,认识得到深化,中国画摆脱了五四时期与西洋画比较相对被动的状况,不少中国画家试图“融合中西”。革新中国画成为大势所趋。上海作为接受西方物质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前沿城市,以油画为主体的西洋画艺术迅速发展,各种美术思潮汹涌澎湃,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既有崇尚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美术社团,又有以西方现代艺术为自己学习追随目标的现代社团。此时中西融合论已在美术界取得共识,留学归来的徐悲鸿提出“古之佳法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者融之”;林风眠提出:“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为人生、为大众的艺术,是在近现代美术启蒙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美术思潮。传统文人画的精英化倾向,脱离民间大众生活的弊端在近代的智识阶层中引起了普遍的反省。在“敢叫日月换新天”中,体现了鲁迅先生提出的“为大众的艺术”理念,特别是新兴版画与连环画运动迅速的发展,顺应时代,成就斐然。其特长是紧贴时代,反映民间大众真实的生活。此次展览展出了吕蒙、沈柔坚、丰子恺、贺友直、刘旦宅等大家的经典之作,令人难忘。
在“为有墙外暗香来”中,呈现曾长期生活在海外,受到西方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诸如贺慕群、萧勤、陈澄波等。这些艺术家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西画训练或长期生活在海外,绘画风格更加西化。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有强烈的西洋味道,但亦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们不同于文化上保守的传承派,也不同于以“中西融合”為志向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中有中国元素,但是总体面貌更倾向于学习西方。他们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作品传达出的,是在乱相纷呈的世道里,没有纠集在某些观念旗帜下的属于个人的艺术选择。
众多的展品,精彩的表现,学术的梳理,使得此次展览得以展现近百年来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海上绘画艺术的变迁与发展,小中见大,异彩纷呈。
近日,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此届大展共收到投稿作品近2000件,较第八届800件增加了一倍多,与第九届数量基本持平,最终入展作品达249件。入展作者中,非会员72人,占29%,与上一届比例相当。入展作者中80后、90后选手79人,占32%。与往届相比,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作品更“返璞归真”,过度拼接、做旧等花哨的作品已不多见,据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介绍,增大作品规格也是为了更好与全国书法展览接轨。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开放城市,上海继承了以传统经典为标示的“江南文化”;汇聚了以中西融合为特征的“海派文化”;孕育了以革命图强为目标的“红色文化”。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海内外重要的美术家几乎都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他们留下的许多作品既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印证,更是东方审美独特价值的呈现。
上海美术馆成立于1956年,历年来接受了许多美术家和家属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捐赠,这些捐赠几乎可以构成上海现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个时代的美术经典。
“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句,中华艺术宫的此次展览借取这段诗句的意境,向20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致敬,也向这个时代伟大的美术家致敬。共展出作品150余件,均来自历年来艺术家或者艺术家家属捐赠给中华艺术宫的藏品。展览共分四个部分。
在“春江推潮后来人”的展览中,表现了上世纪众多艺术家在传统绘画上的继承、探索与思考。这个单元展示的画家有朱屺瞻、贺天健、谢稚柳、唐云、陆俨少、程十发等沪上名家,他们“汇入我民族固有之美术,抱持其以往之光荣”,曾接受过系统的文人画训练,在传统艺术中浸淫多年,传统绘画功力非常深厚,但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具备鲜明的个人风格。
而在“融合中西为吾志”部分中,展示了林风眠、关良、吴冠中、吴大羽等融合中西绘画艺术风格,开创新貌的艺术家作品。从最初的“东西优劣”到讨论“东西异同”的转变,通过“中西美术比较”,认识得到深化,中国画摆脱了五四时期与西洋画比较相对被动的状况,不少中国画家试图“融合中西”。革新中国画成为大势所趋。上海作为接受西方物质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前沿城市,以油画为主体的西洋画艺术迅速发展,各种美术思潮汹涌澎湃,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既有崇尚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美术社团,又有以西方现代艺术为自己学习追随目标的现代社团。此时中西融合论已在美术界取得共识,留学归来的徐悲鸿提出“古之佳法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者融之”;林风眠提出:“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为人生、为大众的艺术,是在近现代美术启蒙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美术思潮。传统文人画的精英化倾向,脱离民间大众生活的弊端在近代的智识阶层中引起了普遍的反省。在“敢叫日月换新天”中,体现了鲁迅先生提出的“为大众的艺术”理念,特别是新兴版画与连环画运动迅速的发展,顺应时代,成就斐然。其特长是紧贴时代,反映民间大众真实的生活。此次展览展出了吕蒙、沈柔坚、丰子恺、贺友直、刘旦宅等大家的经典之作,令人难忘。
在“为有墙外暗香来”中,呈现曾长期生活在海外,受到西方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诸如贺慕群、萧勤、陈澄波等。这些艺术家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西画训练或长期生活在海外,绘画风格更加西化。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有强烈的西洋味道,但亦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们不同于文化上保守的传承派,也不同于以“中西融合”為志向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中有中国元素,但是总体面貌更倾向于学习西方。他们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作品传达出的,是在乱相纷呈的世道里,没有纠集在某些观念旗帜下的属于个人的艺术选择。
众多的展品,精彩的表现,学术的梳理,使得此次展览得以展现近百年来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海上绘画艺术的变迁与发展,小中见大,异彩纷呈。
信息
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开幕
近日,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此届大展共收到投稿作品近2000件,较第八届800件增加了一倍多,与第九届数量基本持平,最终入展作品达249件。入展作者中,非会员72人,占29%,与上一届比例相当。入展作者中80后、90后选手79人,占32%。与往届相比,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作品更“返璞归真”,过度拼接、做旧等花哨的作品已不多见,据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介绍,增大作品规格也是为了更好与全国书法展览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