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于血管危险因素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脑桥梗死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yang_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暴露于血管危险因素下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脑桥梗死的影响。

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至2013年4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MRI诊断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88例),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血管危险因素和NIHSS评分。据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果分为基底动脉弯曲组(46例)和无基底动脉弯曲组(42例);以基底动脉弯曲但非脑梗死的头晕或眩晕者(38例)为对照组。测量全部研究对象基底动脉弯曲长度(BL)和双侧椎动脉直径,将BL和椎动脉直径差异均分为3级进行分层研究。

结果

基底动脉弯曲组、无弯曲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年龄≥65岁[24(52.2%)、8(19.0%)与7(18.4%)]、吸烟[17/46(36.9%)、5/42(11.9%)与7/38(18.4%)]、高血压[21/46(45.7%)、12/42(28.6%)与13/38(34.2%)]、高同型半胱氨酸[15/46(32.6%)、7/42(16.7%)与3/38(7.9%)]、高胆固醇[23/46(50.0%)、6/42(14.3%)与9/38(23.7%)]及2型糖尿病[27/46(58.7%)、6/42(14.3%)与3/38(7.9%)]等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62、3.540、3.248、3.257、4.913、6.118,均P<0.05)。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表明,BL 3级(3.77~7.25 mm)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OR=2.74,95%CI 1.27~4.48,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与BL分级呈正相关(r=0.769,P<0.01)。

结论

暴露于血管危险因素的基底动脉弯曲将增加脑桥梗死的发生。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与BL分级呈正相关,BL 3级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微栓子信号(MES)提示可能存在不稳定斑块,有近期缺血性卒中复发可能。本文旨在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MES阳性率及影响因素,以及MES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178例颈内动脉系统LAA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行MES监测并定期随访观察。统计分析MES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MES阳性及阴性患者卒中复发的比例和风险。结果178例LAA型脑梗死患者中有29例ME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从病因学角度可分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atraumatic 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罕见且特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另一个重要亚型,其特点是出血局限在1个或
期刊
目的研究静息状态下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前扣带回功能连接的模式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4例VCIND患者和16名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状态下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之间前扣带回功能连接模式的差异,并分析VCIND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分值与功能连接强度的关系。结果(1)VCIND组的视空间或执行功能(3.14±0.
目的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NMO)及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谱(NMOSD)患者AQP4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患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4例血清AQP4-IgG阳性的NMO及NMO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CR扩增AQP4基因功能区,再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最后通过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公布的中国人群AQP4基因DNA序列比较,寻找阳性突变位点。应用SP
先证者(Ⅲ3)男性,50岁,主因“四肢无力10余年”于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患者35岁起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近端为著,爬楼梯和跑步困难。病情缓慢加重,并出现眶周肌、口周肌、肢带肌不自主跳动,双手出现细微的静止性、意向性震颤并伴随性功能障碍,偶有饮水呛咳,无乳房发育异常。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史。体检:双侧软腭上抬有力,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左侧舌肌轻度萎缩,下面部表情肌、四肢近端肌肉及肢
期刊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哈萨克族及汉族老年期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及其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根据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地,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新疆北疆的阿勒泰地区15个乡镇哈萨克族、汉族2个民族≥55岁的调查对象3 663人。调查采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根据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标准诊断痴呆,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患者与帕金森病认知正常患者睡眠质量的差异,并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睡眠与认知障碍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共109例,进行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韦氏智力及记忆力的认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认知障碍组46例,认知正常组63例。使用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2(PDSS-2)、匹兹堡睡眠
针电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测手段[1-3]。神经传导测定包括运动神经传导(MNC)和感觉神经传导的测定,是诊断周围神经病重要的客观手段,而且有助于鉴别髓鞘损害与轴索损害。MNC测定的主要观察指标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和传导速度,前者反映被检神经受刺激后所支配肌肉内运动单位兴奋性的总和。CMAP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每个运动单位的形态、分布和数量,主要与α-运动纤维的传导
期刊
镶边空泡是一种非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改变。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所描述,但直至1981年Nonaka等报道了3例以远端无力为主的患者,肌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以大量镶边空泡为特征,这一形态学描述才开始频繁地出现。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多种肌病是以镶边空泡为主要或合并组织病理学表现的,但目前尚缺乏对该类肌病的一个系统汇总。本文从肌肉病理的形态学出发,总结以镶边空泡为病理学特征的一系列肌病的临床
期刊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侵犯大脑、脑膜或脊髓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梅毒患者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病例国内罕有报道,临床误诊率很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近3年来收治的2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期刊